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交会,再沿鼻的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会合。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穴);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趾外侧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图4-12)。

图4-12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示意图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 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抵伏兔 ,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注释:①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②气街:指气冲部,当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③髀关:大腿前上端,即股四头肌之上端。髀关穴居此。④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肌腹隆起处,其状如伏兔。⑤中指内间:足中趾内侧趾缝,实则止于第2趾外侧端。

二、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癫狂,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

三、主治概要

1.胃肠病 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2.头面五官病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鼻衄,齿痛,耳病。

3.神志病 癫狂。

4.热病 热病汗出。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

四、本经腧穴(45穴)

1.承泣 * (Chénɡqì,ST 1)

【定位】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目正视,瞳孔直下(图4-13)。

图4-13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 ①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㖞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2.四白 * (Sìbái,ST 2)

【定位】 在面部,眶下孔处(图4-13)。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 ①目赤痛痒、眼睑瞤动、目翳等眼部病证;②口眼㖞斜、面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3.巨髎(Jùliáo,ST 3)

【定位】 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目正视,瞳孔直下(图4-13)。

【解剖】 浅层为提上唇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 口角㖞斜、面痛、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局部五官病证。

【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4.地仓 * (Dìcānɡ,ST 4)

【定位】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图4-13)。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

【主治】 口角㖞斜、流涎、面痛、齿痛等局部病证。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5.大迎(Dàyínɡ,ST 5)

【定位】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图4-14)。

图4-14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解剖】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及颊神经。

【主治】 口角㖞斜、颊肿、齿痛等局部病证。

【操作】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6.颊车 * (Jiáchē,ST 6)

【定位】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图4-14)。

【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有耳大神经、面神经颊支及下颌缘支分布。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㖞斜等局部病证。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7.下关 * (Xiàɡuān,ST 7)

【定位】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图4-14)。

【解剖】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 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㖞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弯针、折针。

8.头维 * (Tóuwéi,ST 8)

【定位】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图4-14)。

【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额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 平刺0.5~1寸。

9.人迎 * (Rényínɡ,ST 9)

【定位】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图4-15)。

图4-15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为颈动脉小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 ①瘿气,瘰疬;②咽喉肿痛;③高血压;④气喘。

【操作】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10.水突(Shuǐtū,ST 10)

【定位】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图4-15)。

【解剖】 有颈阔肌,在环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 ①咽喉肿痛、失音等咽喉局部病证;②咳嗽,气喘。

【操作】 直刺0.3~0.8寸。

11.气舍(Qìshě,ST 11)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图4-15)。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的分支。

【主治】 ①咽喉肿痛;②瘿瘤,瘰疬;③气喘,呃逆;④颈项强痛。

【操作】 直刺0.3~0.5寸。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12.缺盆(Quēpén,ST 12)

【定位】 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4-15)。

【解剖】 在锁骨上窝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下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正当臂丛的锁骨上部。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病证;②瘰疬。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

13.气户(Qìhù,ST 13)

【定位】 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4-16)。

图4-16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解剖】 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及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胸胁支满等胸肺病证。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库房(Kùfánɡ,ST 14)

【定位】 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4-16)。

【解剖】 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等胸肺病证。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Wūyì,ST 15)

【定位】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4-16)。

【解剖】 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等胸肺病证;②乳痈、乳癖等乳疾。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膺窗(Yīnɡchuānɡ,ST 16)

【定位】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4-16)。

【解剖】 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胁胀痛等胸肺病证;②乳痈。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Rǔzhōnɡ,ST 17)

【定位】 在胸部,乳头中央(图4-16)。

【解剖】 浅部为乳头、乳腺总管、乳腺组织(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 ①乳痈;②难产。

【操作】 多用作胸腹部穴的定位标志,一般不做针灸。

18.乳根(Rǔɡēn,ST 18)

【定位】 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4-16)。

【解剖】 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 ①乳痈、乳癖、乳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Bùrónɡ,ST 19)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图4-17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7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 呕吐、胃痛、纳少、腹胀等胃疾。

【操作】 直刺0.5~0.8寸。过饱者禁针,肝脾大者右侧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20.承满(Chénɡmǎn,ST 20)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7、8肋间神经分支出口。

【主治】 胃痛、吐血、纳少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寸。过饱者禁针,肝脾大者右侧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21.梁门 * (Liánɡmén,ST 21)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主治】 腹胀、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右侧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22.关门(Guānmén,ST 22)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8、9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横结肠。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腹泻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23.太乙(Tàiyǐ,ST 23)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8、9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横结肠。

【主治】 ①腹痛,腹胀;②心烦、癫狂等神志疾患。

【操作】 直刺0.8~1.2寸。

24.滑肉门(Huáròumén,ST 24)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主治】 ①腹痛,腹胀,呕吐;②癫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5.天枢 * (Tiānshū,ST 25)大肠之募穴

【定位】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主治】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

26.外陵(Wàilínɡ,ST 26)

【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主治】 ①腹痛,疝气;②痛经。

【操作】 直刺1~1.5寸。

27.大巨(Dàjù,ST 27)

【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1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1肋间神经;深部为小肠。

【主治】 ①小腹胀满;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③疝气;④遗精、早泄等男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28.水道 * (Shuǐdào,ST 28)

【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肋下神经;深部为小肠。

【主治】 ①小腹胀满;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③疝气;④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29.归来 * (Guīlái,ST 29)

【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4-17)。

【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 ①小腹痛,疝气;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30.气冲(Qìchōnɡ,ST 30)

【定位】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图4-17)。

【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横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 ①肠鸣,腹痛;②疝气;③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妇科病及男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1.髀关(Bìɡuān,ST 31)

【定位】 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或于髂前上棘、髌骨底外侧端连线与耻骨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取穴(图4-18)。

【解剖】 在股直肌近端、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操作】 直刺1~2寸。

图4-18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32.伏兔 * (Fútù,ST 32)

【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图4-18)。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①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②疝气;③脚气。

【操作】 直刺1~2寸。

33.阴市(Yīnshì,ST 33)

【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图4-18)。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①下肢痿痹,膝关节屈伸不利;②疝气。

【操作】 直刺1~1.5寸。

34.梁丘 * (Liánɡqiū,ST 34)郄穴

【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图4-18)。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①急性胃痛;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 直刺1~1.5寸。

35.犊鼻(Dúbí,ST 35)

【定位】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图4-19)。

图4-19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解剖】 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主治】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病证。

【操作】 屈膝,向后内斜刺0.5~1寸。

36.足三里 * (Zúsānlǐ,ST 36)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图4-19)。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37.上巨虚 * (Shànɡjùxū,ST 37)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图4-19)。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

38.条口 * (Tiáokǒu,ST 38)

【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图4-19)。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 直刺1~1.5寸。

39.下巨虚 * (Xiàjùxū,ST 39)小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图4-19)。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①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乳痈。

【操作】 直刺1~1.5寸。

40.丰隆 * (Fēnɡlónɡ,ST 40)络穴

【定位】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处(图4-19)。

【解剖】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 直刺1~1.5寸。

41.解溪 * (Jiěxī,ST 41)经穴

【定位】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 img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图4-20)。

图4-20 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定位示意图

【解剖】 在 img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①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②头痛,眩晕;③癫狂;④腹胀,便秘。

【操作】 直刺0.5~1寸。

42.冲阳(Chōnɡyánɡ,ST 42)原穴

【定位】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图4-20)。

【解剖】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2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①胃痛;②口眼㖞斜;③癫狂痫;④足痿无力。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43.陷谷(Xiànɡǔ,ST 43)输穴

【定位】 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图4-20)。

【解剖】 有第2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主治】 ①面肿、水肿等水液输布失常性疾患;②足背肿痛;③肠鸣,腹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

44.内庭 * (Nèitínɡ,ST 44)荥穴

【定位】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图4-20)。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45.厉兑 * (Lìduì,ST 45)井穴

【定位】 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图4-20)。

【解剖】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 ①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②热病;③多梦、癫狂等神志病。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torhDXjQfV5v8871EAr8/BTVhe77wkt/IDCHPk9UqDiCKI8AAKDo0bIIMD/5OP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