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特定穴可分为10类,即主要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在背腰和胸腹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一、五输穴

(一)五输穴的概念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之处。“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二)五输穴的内容

十二经脉中每条经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60个五输穴。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和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配属。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见表3-4及表3-5所示。

表3-4 阴经五输穴

表3-5 阳经五输穴

(三)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

根据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五输穴的选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综合现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主脏病,经穴多主经脉循行部位痛证,合穴多主腑病。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思想,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子母补泻取穴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例如,肺经的实证应“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肺经的虚证应“补其母”,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土”的五输穴,即输穴太渊。此为本经子母补泻取穴法。同样以肺经实证为例,在五行配属中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应在其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五输穴,为肾经合穴阴谷。此为他经子母补泻取穴法。各经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详见表3-6。

表3-6 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

3.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时间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

【附】井荥输(原)经合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二、原穴、络穴

(一)原穴、络穴的概念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的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二)原穴、络穴的内容

十二经脉的原穴与络穴见表3-7。

表3-7 十二经脉的原穴与络穴

(三)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意即原气源于肾间动气,以三焦为别使,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难经·六十六难》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

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证外,由于十二经之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正如《针经指南》所说:“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如脾经络穴公孙,既可治疗脾经病证,又可治疗胃经病证;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证,又可治疗肝经病证。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临床上常把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实例。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其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三、郄穴

(一)郄穴的概念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二)郄穴的内容

十六经脉郄穴见表3-8。

表3-8 十六经脉郄穴

(三)郄穴的临床应用

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心脏急性病证选心经郄穴阴郄或心包经郄穴郄门;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等。脏腑疾患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可协助诊断。

四、背俞穴、募穴

(一)背俞穴、募穴的概念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输注、转输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二)背俞穴、募穴的内容

脏腑背俞穴与募穴见表3-9。

表3-9 脏腑背俞穴与募穴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募穴则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会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如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出现的尿潴留,可选膀胱俞;胆石症出现的胁痛,可选胆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肝开窍于目,又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了脏腑之气可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由于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密切联系,因此,临床上常常将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此为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的典型实例。《素问·奇病论》载:“口苦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即是最早记载的俞募配穴法的具体运用。

五、下合穴

(一)下合穴的概念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都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二)下合穴的内容与临床应用

六腑即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其各自的下合穴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特点。临床上六腑相关的疾病常选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痛选足三里,肠痈取上巨虚,胆绞痛选阳陵泉等。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六、八会穴

(一)八会穴的概念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二)八会穴的内容与临床应用

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绝骨)。

这8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瘀证可选血会膈俞,髓海不足导致的眩晕选髓会悬钟等。

七、八脉交会穴

(一)八脉交会穴的概念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二)八脉交会穴的内容与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见表3-10。

表3-10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

八脉交会穴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8个腧穴,这8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当奇经八脉出现相关的疾病时,可取对应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如阳跷脉病变导致的失眠,可选申脉;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后溪;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呕吐等可选公孙。另外,临床上也可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有关部位的疾病。古人还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

【附】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交会穴

(一)交会穴的概念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二)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作用。如三阴交本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因此,不仅治疗脾经病证,也可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 vrQOvK8vvlk3fFGXBqHCZj44bBbgSRA6K7H8p+tQZc/yfovj0uDmJygJw8a1YF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