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亦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隙,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穴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为“孔穴”“穴道”;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现代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等治法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与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说明某些腧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腑的病理状况。临床上,通过观察腧穴部位的形色变化、按压痛点、扪查阳性反应物等,可辅助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刺腧穴后,通过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