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调神养生保健法

调神养生保健法被历代养生家看作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调神之法有很多,如修身法、内守法、导引法和疏泄法等。

一、修身法

修身,自我反省;养性,使心智之本性不受损害。修身养性,是指通过自我反省和体察,使身心达到更高的境界。中国的养生文化一直把道德修养视为“养生之根”。《礼记·中庸》中载:“大德……必得其寿。”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有崇高品德的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开朗豁达,如此则神志安宁、气血和调、形神与俱,得以健康长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克服自卑、恐惧、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修身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而习得。

(一)自强不息

《周易》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强大。现实社会的复杂性、生活的不安定、工作的不如意、经济上的竞争等问题,都可成为导致情志异常变化的因素,使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现象。因此,必须学会做自我调控情绪的主人,做好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处理,切忌惊慌失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抗挫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牢记人生得意时不可忘形,失意时不可失志。其实,生活的情调是靠自己创造的,与其苦苦抱怨现实的不如意,不如用心体会眼前实在的快乐,摆脱一切不良情绪,发挥自己的长处。

(二)淡泊名利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惔”乃道家之语,意谓心神宁静而不妄为;“虚无”即心无杂念之意。老子主张“守雌”“贵柔”,心静不躁,神安不乱,少私寡欲,以维护身心和谐。《太上老君养生真诀》中提出养生要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概括了排除私心杂念的内容和方法。《医述·养生》中说:“人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如果一个人心情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就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久之疾病易侵。人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尽量做到心清气顺,静养心神,避免“七情”过极,扰乱清净之神。通过意志努力,克服个性缺点,保持心神宁静,以减轻不必要的精神负担,由此方能达到宁心神以息相火妄动,淡泊名利以使心境平和。

(三)开朗豁达

《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乐于助人,先人后己,以奉献为荣,在给别人无私关爱的过程中保持心态自然平和,那么生理功能就会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就不会受内外各种刺激因素所冲击,自然能够健康长寿。心中无欲则天下豁达,豁达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所表现出来的宏大气度。豁达之人必是胸怀博大、性情开朗之人,是喜悦常现之人,是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之人。这样的人很少有烦恼、忧愁、厌恶等不良情绪。《素问·举痛论》中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可见,精神乐观不仅可使人的气血顺畅、生机旺盛,而且能够使人们保持情绪乐观、笑颜常驻、笑口常开。

(四)胸襟坦荡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常言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总是能够保持心胸豁达,心怀坦荡,行事光明磊落;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不贪不义之财,不做伤天害理的勾当;心安理得,心神安宁,生活舒心如意,其乐融融。这样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耗时10年,对580名贪污受贿的官员和同样人数的廉洁官员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前者有60%生病或死亡的比例,而后者的比例只有16%,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胸怀坦荡、行为光明是健康的重要因素。

(五)反省修身

反省即自省。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讲,反省就是依据客观道德标准对自己在道德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认知、评价和选择,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他人的优点,就要设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样的优点;看到他人的缺点,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缺点。“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不要怕改正,有过错不改才是真正的过错。“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错,光明磊落,毫不掩饰,如同天上的日食一样,人人可以看见。如果能以坦坦荡荡的胸怀对待自己的错误,一旦改过,就能受到人们的敬仰。这种敢于正视错误,坦然面对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态度是修身养性的关键,是堂堂君子的表现。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时常主动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扬长补短,改过迁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反省自己、克制自己,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诸己”,然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先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多责备自己,少责备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听不进他人的批评意见,总是把他人的批评当成是对自己的指责、刁难。如果人们能换一个角度去考虑,把别人的批评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帮助,就能改变认识,改变态度,改变情感。反省修身是一种美德,只有知道经常反省的人方能进步;只有知道把他人的批评当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帮助的人,方能做到“闻过则喜”,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改过迁善,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品行。

二、内守法

所谓“内守”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是对外而言,“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内守强调了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其具体方法是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把意念停留在整个身体或某一经络、穴位及特定部位,专注这一部位,以达到快速入静。通过意守的锻炼,可使意气相合,调动人体的“内气”,并促进其聚集和运行,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按意守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意守丹田法、意守命门法、意守穴位法和意守呼吸法。意守的关键和前提是调身、调息有机融合,意守时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意想功法要求意守的部位不要用拙力,要似想非想,使意气专注,非力量的汇集。

(一)意守丹田法

意守丹田法又称“调心”,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进行呼吸吐纳,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这里的丹田一般是指下丹田。根据针灸穴位名称记载,脐中线的关元、气海、石门、阴交等穴均别名丹田,但意守的丹田不是腹部肌表上某一脏器反应点。通过意守丹田,常常自觉少腹部有温热感,小肠的蠕动增强,肠鸣滚滚有声,或有触动感,甚至排矢气,此为小肠气机流畅的象征。

意守丹田(图3-1)要求训练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形成的开始要以意领气,其气由浅入深逐渐达到小腹,气贯丹田。每当呼吸出入时,思想即集中于呼吸的出入,同时注意呼吸而致的小腹鼓起和回缩,此即意守丹田。这样意守似乎守之有物,便于思想集中,比起默默回忆小腹丹田的无动意守法要易于掌握。当入静进一步加深时,即可放弃对呼吸的意守,只需感觉小腹缓缓起伏,全身感到轻松舒适,进入万物皆虚之境界。

图3-1 意守丹田示意图

(二)意守命门法

中医学认为,命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肾脏(即左肾右命门之说);二是指督脉命门穴,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的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意守命门法能迅速增强机体内脏功能,使有形之精上提并化为无形之气;通过意守命门及前后丹田内转呼吸之锻炼,水火相济,使五脏六腑之气各归其部,百脉充实,各效其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诸病,还能使机体更加强健。中医学认为,命门之火属于先天的元阳,肾中之水则属于先天的元阴,二者为生命的根本。练功养生家将命门称为后丹田,命门两侧是左右两肾,肾气与生长发育有着密切而至关重要的关系。在生之初,胎孕始结,形如露珠,这是父母之精气,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乃得气于先天。在生之后,饮食所长养之气血,则为后天,后天者为脾胃。火根于肾而属心,故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肾位于下,输其火于心,以为神明之用,若失其主,则有飞扬僭越之患。故肾水充足乃能上奉于心,心火旺乃能下交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方能神安志定,精神饱满,精化为气。

(三)意守穴位法

意守穴位法,通常是指将意念集中和停留在身体某一特定经络穴位上的方法。有研究表明,意守穴位10分钟后,确实能使该部位温度升高(最高者达3.5℃),说明意识活动(大脑皮层功能活动)在意守状态下加强了对自律神经、血管平滑肌的定向性支配能力,从而引起该部位血管扩张,使血量增加和温度升高。由于神经纤维的联系,使躯体各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皮层都有其特定的区域投射规律。在意守过程中,由于要求“万念归一”,排除了来自体内外的一切干扰,使大脑皮层处于相对抑制和“平静”的状态,此时意守部位在相应的皮层代表区形成了一个比较集中的兴奋灶,建立并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从温度的升高来看,它标志着该处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管扩张及血流量增加,从而促进胃肠消化腺的分泌,使心跳减慢,促进肝糖原的生成,节省不必要的消耗,保持身体的能量。

(四)意守呼吸法

意守呼吸法的主要呼吸形式是腹式呼吸,即小腹随着呼吸起伏。吸气时小腹隆起,呼气时小腹内凹。有的在呼吸之间需要停顿,有的在呼气后停顿,也有的在吸气后停顿,叫作停闭呼吸法。古人把这种深呼吸方法统称为“吐纳法”,就是吐故纳新的意思。《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庄子·刻意》中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首先,人体内部各种功能变化都是由气血运行所决定的,气血之间又以气为主导,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人体生长发育及运动变化都有气的作用在内。人体气血盛衰和肺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肺主一身之气。通过调节呼吸能锻炼肺功能,作用于气血,因此调节呼吸是调和气血的方法。其次,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吸气和呼气在人体内分别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理过程。一般来讲,吸气有提气升阳的作用,呼气有降气泻火的作用。呼吸之间具有互相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不可机械地割裂开来。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一补一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吐故纳新能够调和气血。

意守呼吸法通过调节和改善人体功能活动,达到调神养生的目的。意守呼吸时,要使全身经络中的气血逐渐疏通流畅。其具体的方法是先使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内部,使全身经络中的气血向内聚集,为调和气血创造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调节呼吸的作用,使奇经八脉中的气血流畅。如做站桩功时,意守呼吸即是具体的应用。当吸气时把气贯到丹田,小腹随之鼓起,再沉气至会阴,分支顺两腿而下,直达两脚掌心(涌泉穴)。呼气时小腹随之渐渐收缩,自涌泉提气,随两腿而上,气会肛门,再提肛引气上升,经尾椎、胸椎、颈椎上达头部,再沿两耳前侧分下,会于舌尖,与吸气时的气息相接。

三、导引法

导引(图3-2),也称“道引”,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导引涵盖范围较广,涉及现代所称的肢体运动、按摩等方面。一般认为,导引主要以肢体自主运动,尤其是以仿生动作为主,同时配合呼吸锻炼、意守存想、自我按摩等方法,达到使脏腑经络气血和畅、身体矫健、强健筋骨的目的。狭义的导引是指肢体的活动,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

图3-2 导引示意图

导引法是以意识为主导,通过形体的导引运动,配合呼吸吐纳,使经络气血畅通,脏腑功能和调,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防病治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保健方法,主要通过调神、吐纳、存想、按摩、仿生导引等方法进行导引养生保健。导引作为养生治病之法,早已在古代被广泛应用,《庄子·刻意》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其治宜导引按跷。”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善用导引术治病和养生,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并仿照古人“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的方法创造了五禽戏。

中医养生导引法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的经络系统进行调节,以达到疏通筋络、畅通气血的功效。如“形神桩”通过意守或拍打按摩某经络或其上的穴位来激发经络气机。

四、疏泄法

疏泄法是指用适当的方法把积聚、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发泄、哭诉等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使失衡的心理尽快得到恢复。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意之事一二分。”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当面临较大的情感压力时,应找到适当的方式及时发泄不良情绪。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匪浅。”疏泄法符合中医学“郁则发之”“结则散之”的养生思想。

(一)直接疏泄法

直接疏泄法是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如哭诉宣泄即是化解悲郁的方法之一。当人们遇到不幸时,悲痛万分,即可无拘无束,放声痛哭,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使精神状态和心理恢复平衡。如争吵、喊叫,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发泄愤怒的作用。此外,适当摔打东西也是不良情绪发泄的有效方法,比如日本有些公司专门设有“出气室”,里面有许多制作得很像管理人员的假人,专供那些当面不敢表示不满,害怕被辞退,而心里又确有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的员工发泄情绪之用,他们可以对着这些形象酷似的假人又打又骂,借此来消除心中积聚的怨气。

(二)间接疏泄法

间接疏泄法是借助于他人,帮助疏导,或通过其他方法把郁闷在心里的不快或痛苦宣散出来。如对着高山或大海呼喊、唱歌、跳舞、赋诗作文、打球等宣泄心中的不快;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排解心理障碍;遇到困扰时,向亲朋敞开心扉,与家人、朋友沟通,能理清思路,解开心结,是很好的疏泄方法,可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散出去。同时,沟通还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化解不必要的误会。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能缓解情志病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认可。如果有事情不便向他人诉说时,可以将导致不良情绪的人和事写在纸上,畅所欲言,毫不掩饰、痛快淋漓地写,写完之后一撕了之,这也是宣泄情绪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闭目养神法

闭目养神法是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养生四要》中云:“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目之神应内守,才有益形神协调。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看书、写作、看电视、用电脑等时间不宜过久,尤其不宜过度近距离或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和工作。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其具体的方法是当视力出现疲劳时,使全身自然放松,闭目静坐5~10分钟,每日早、午、晚各1次。此法有缓解视觉疲劳、调节情志的作用,对目疾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屈光不正、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眼睛者,如能持之以恒,则可收到显著的保健效果。 Q5NmfCSV6ojPi+1QoC+YOJLIphIq8M5ENd9F6dIB1YNmXAVVG/rk9UkxL2dg9L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