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充实
——晋唐时期

晋唐时期,许多医家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养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达到了巅峰,中医养生的理念也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佛家的养生观念注重内心平静与精神修养,也为中医养生加入情志调节等内容提供了借鉴。

一、嵇康与《养生论》

《养生论》是魏晋著名思想家、养生学家嵇康所著,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以养生为题的专论。他反对“守常而不变”的观点,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出现特异的变化,对人的寿命极限提出大胆设想,认为只要“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嵇康特别重视形与神的关系,强调“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神与形是构成人体生命并与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而养生的主要法则就是“修性以保神”和“服食关身”,目的是“使形神相系,表里俱济”。嵇康的养生思想带有浓厚的老庄道家特色,尤其在方法上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一脉相承。嵇康的《养生论》曾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议,与嵇康同时代的向秀曾作《难养生论》诘难,嵇康为此又作《答难养生论》,提出“养生有五难”,即一名利不灭,二喜怒不除,三声色不去,四滋味不绝,五神虑转发。他认为,只有这五者不存于胸中,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此后,唐代的牛僧孺也写了一篇《养生论》,以儒家礼义人伦的观点对嵇康不能善养其身提出批评。宋代文学家苏轼则写有《续养生论》,从心肾关系出发,对内丹养生理论做出了阐解。历史上的这些争议,从不同侧面丰富、完善了嵇康的养生思想。

二、陶弘景与《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南朝著名养生家,精于医学,旁通佛、道,长于养生,享年81岁。其所著《养性延命录》集中反映了他的养生学术思想。陶弘景学习修炼多种养生之术,采纳各家养生的优点,结合自身的养生实践,确立了形神兼养、服气调息、导引按摩、节宜其道等较为全面的治未病理论。他认为精、气、神是人之三宝,人们应当节制和爱惜,尤强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其《养性延命录·教戒篇》中载:“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他认为神不可耗,应静心啬神,情志有节,淡然无为。同时,陶弘景提出了“十二多”的养生禁忌:“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他主张清心静养,避免穷奢极欲,恣意声色等损伤心神的日常行为。

此外,陶弘景重视服气调息来治未病,在《养性延命录》中记载了十二种调气法。通过这些方法以达到吐故纳新,从而祛邪气、调气机、散瘀滞;在调息的过程中,将意念集中于呼吸,又能起到静心养神,存气保精的目的。这些方法简单、明了、易学,可操作性非常强,非常适合临床推广,千百年来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葛洪的养生思想

葛洪,晋代医道兼修的医学家、著名炼丹家,主要著作有《肘后救卒方》《抱朴子》。他的养生思想主要强调不伤正气、导引行气、涤除嗜欲、饮食适量等。葛洪认为,养生的首要前提就是不伤不损,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主张,并总结出了养生应当遵从的日常规范,如“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等。葛洪从日常作息中告诫人们不可“过用”,养生旨在“平和”,一切行为活动都要适度,以此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葛洪的养生思想中,还提倡通过导引来达到健齿聪耳的效果。《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记载:“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每天清晨叩齿咽津,对牙齿有保健作用。书中亦有“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俛地仰……”通过模仿龙、虎、熊、龟、燕、蛇、鸟等动物的动作,来达到气血充盈,肾气旺盛,听力自然会好。

四、孙思邈的养生思想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也是一位长寿医家。但是,孙思邈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后来由于其养生有法,享年百岁余,这也正是他倡导养生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的效果。其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对于养生的认识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记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将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医生防患于未然,在疾病未发之时截断任何可能诱发疾病的原因;中等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欲发之时将疾病截断,防止疾病的生成;下等的医生则是在疾病发生时才会进行治疗。从这样的分类中就可以看出其对保养生命的重视。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这说明养性的关键当从善避恶、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养生的核心要义。他还提出了养性的具体方法,主要包含10个要点,分别为“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其中,他尤其强调“抑情养性”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性,应避免“浮思妄想”以减少许多情志疾患,“慎言语”可以养气,“节饮食”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孙思邈提倡食物疗法,《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中有“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认为作为医生当首倡用食物来治疗疾病。食物的性味较为平和,既能祛除邪气,又能滋养脏腑气血,孙思邈在其后又提出了“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滋气血”。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食物治病防病的作用,如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豆类治疗脚气病等。尤其是老人虚损方面,他用食治最多,常用甘润和血肉填精之品,如耆婆汤、乌麻方、蜜饵、补虚劳方等。

在运动、导引、按摩、吐纳方面,孙思邈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养生的方法,均以适当为佳,不能过度,超出自身身体的承受范围,这样反倒适得其反。孙思邈认为,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法十八势、老子按摩法等不仅可以用于平日以治未病,也可以用于患病时。他还提倡服气调息以防病治病,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说:“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人的气息顺达调畅,气血运行通畅,就不会有疾病产生。若气息不畅,就会产生疾病。

晋唐时期,医家们对养生思想的诠释与认知,反映了他们的医学成就,也反映了晋唐时期医学思想与文化发展的水平。其许多养生方法和治疗手段传承至今仍然行之有效,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的发展。 e7Peo7/6H35nrcsN75F9cr0KWrwuC/JwE/0PKj2EauCLp+zuFHWiEtW9KfjUjA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