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腹泻

腹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依据发病缓急,临床有泄与泻之别。其中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但临床所见,有时难以截然分开,故常合称为泄泻。腹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吸收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一、病因病机

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及肾阳虚衰等,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职,湿邪内盛而为病。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等脏腑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虚湿盛是导致腹泻发生的关键所在。病性有虚、实两端,急性暴泻属实证,慢性久泻属虚证,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1.感受外邪

脾为太阴湿土,其性恶湿而喜燥。外来之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引起泄泻。风邪、寒邪或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啖生冷,寒食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若郁怒伤肝或忧思气结等,均可引起肝木疏泄功能失职,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导致脾运壅滞,令水谷不归正化,下趋肠道而为泻;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均可致土虚木贼,肝脾失调,更易形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

“水寒则土湿”,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弱,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而为泄泻。

二、临床表现

一般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或伴腹痛、里急后重感等。西医学将腹泻从病因学方面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多由感染性因素导致,每天排便可达十几次以上,粪便多呈稀薄水样便,粪便中常混有感染性物质。非感染性腹泻多由饮食不当导致。

三、鉴别诊断

应该与炎症性肠病、内分泌疾病所致腹泻、肠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病鉴别。急性暴泻,泻下清稀,次数频多,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势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大便不成形,次数不多,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四、中医治疗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故其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实证者,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结合健运脾胃。虚证者,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温肾。

(一)辨证论治

1.外感寒湿证

【证候】主症: 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有时如鹜溏。 次症: 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 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方药】 藿香正气散。

【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胶囊。

2.脾胃湿热证

【证候】主症: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 次症: 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葛根芩连汤。

【中成药】 葛根芩连片、复方黄连素片。

3.暑湿泄泻证

【证候】主症: 夏季盛暑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 次症: 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舌脉: 舌质红,苔黄厚而腻,脉濡数。

【治法】 清暑化湿。

【方药】 黄连香薷饮。

【中成药】 暑湿感冒颗粒、藿香祛暑软胶囊。

4.食滞肠胃证

【证候】主症: 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 次症: 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

【方药】 保和丸。

【中成药】 保和丸、大安丸。

5.肝气乘脾证

【证候】主症: 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 次症: 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舌脉: 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 抑肝扶脾。

【方药】 痛泻要方。

【中成药】 痛泻宁颗粒。

6.脾胃虚弱证

【证候】主症: 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 次症: 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胃。

【方药】 参苓白术散。

【中成药】 参苓健脾胃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7.肾阳虚衰证

【证候】主症: 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 次症: 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 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 四神丸。

【中成药】 四神丸、肉蔻四神丸。

(二)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和阴陵泉。操作方法:神阙穴用隔姜灸或隔盐灸,大肠俞和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天枢穴和上巨虚、阴陵泉用毫针泻法。

2.推拿疗法

可采用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补脾经、捏脊等推拿手法。

五、预防调护

1.预防

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保持心情愉悦。注意季节、气候变化情况,随时增加衣服,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有节。

2.调护

对已罹患腹泻且心理负担重者,可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痛苦,帮助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对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者,则少量进食,低脂、低纤维素饮食,不进食生冷、含纤维多的食物,适当补充肠道酶类。

【复习思考题】

试列举腹泻的预防调护方法。 FRrskwKCaSbgEE+cHqei+iUyqrIGC9knoZsYOz62+38LZUhn/eq5HvwCFIDI2M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