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者萎缩性病变,其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而使黏膜发生炎性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部分慢性胃炎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基于内镜和病理改变是否有萎缩,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两类。基于病因分类,慢性胃炎分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胃炎和非幽门螺杆菌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激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痛”“胃痞”“嘈杂”“呕吐”等病范畴。

一、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及药物损害等导致胃气郁滞或者脾胃亏虚。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或者脾胃虚弱。

1.外邪侵犯

寒邪、热邪、湿邪等外感诸邪内客于胃,都可导致胃脘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其中以寒邪犯胃最为常见,寒性收引,寒邪伤胃易使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病;而脾胃亏虚尤其脾胃素有阳虚者,更易因感受寒邪而发病。

2.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或饥饱无度,损伤脾胃,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腻,以及饮酒无节,则易蕴生寒湿或湿热,致脾胃气机壅滞,失于和降;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宿食积滞胃脘,郁而化热,湿热相搏,阻遏气机,升降失和;此外,过食寒凉、温燥药物,也会损胃阴,耗胃气,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均可致发病。肝气郁久,化火伤阴,瘀血内阻,则胃痛等症状加重,缠绵难愈。

4.久病体虚

脾胃互为表里,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劳倦过度,以及久病不复等,均能引起脾胃虚弱。脾胃素虚,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或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失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或久病正虚,脾胃虚弱,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1.以反复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或胀满不舒为主症。疼痛可表现为胀痛、闷痛、灼痛、隐痛、刺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症状。

3.以中老年居多,常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辛辣、饮酒,或有不合理用药史等。

4.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幽门螺杆菌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粗糙或出血点,可有水肿、充血、渗出等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血管透见,伴有颗粒或结节状。

幽门螺杆菌胃炎:HP(+)。非幽门螺杆菌胃炎:HP(-)。

三、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表现为胃脘疼痛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1.真心痛

部分真心痛常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容易与慢性胃炎混淆,造成误诊。不同之处包括:

(1)典型症状为胸膺部闷痛、刺痛或绞痛,疼痛剧烈,痛引肩背,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一般持续几秒至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有胸痹病史。

(4)常因气候变化、情志刺激、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酒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5)病情危急,预后险恶。《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6)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平板运动试验等有助于诊断。

2.胁痛

胁痛可兼有胃脘部不适甚至胃脘疼痛,慢性胃炎可表现为疼痛攻冲两胁,甚至伴有胸胁疼痛,不同之处包括: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

(2)常有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饮食不节等病史。

(3)血液分析、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血脂分析、甲胎球蛋白等血液学检查和上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四、中医治疗

中医倡导防重于治,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护脾胃功能。本病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为主。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配合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气犯胃证

【证候】主症: 胃脘胀满或胀痛,胸胁部胀满不适或疼痛。 次症: 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

【方药】 柴胡疏肝散。

【中成药】 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金胃泰胶囊。

2.肝胃郁热证

【证候】主症: 胃脘灼痛,两胁胀闷不舒或疼痛。 次症: 烦躁易怒,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脉: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清肝和胃。

【方药】 化肝煎合左金丸。

【中成药】 达立通颗粒、东方胃药胶囊。

3.脾胃湿热证

【证候】主症: 胃脘痞满或疼痛,身体困重。 次症: 精神困倦,食少,纳呆,口苦,口臭,小便黄,大便不畅。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黄连温胆汤。

【中成药】 三九胃泰颗粒。

4.脾胃气虚证

【证候】主症: 胃脘隐痛或胀满,进食或劳累后加重,疲倦乏力。 次症: 少气懒言,纳呆,大便溏薄。 舌脉: 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益气健脾。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

【中成药】 健胃消食口服液、摩罗丹。

5.脾胃虚寒证

【证候】主症: 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次症: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精神疲倦,四肢倦怠,泛吐清水,纳呆,大便溏薄。 舌脉: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治法】 温中健脾。

【方药】 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

【中成药】 虚寒胃痛颗粒、温胃舒胶囊。

6.胃阴不足证

【证候】主症: 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而不欲食。 次症: 口干咽干,大便干结。 舌脉: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治法】 养阴益胃。

【方药】 一贯煎。

【中成药】 养胃舒胶囊。

7.胃络瘀阻证

【证候】主症: 胃脘痞满或刺痛,痛有定处。 次症: 胃痛日久不愈,甚或呕血、黑便。 舌脉: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

【中成药】 荜铃胃痛颗粒、胃康胶囊。

(二)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常用腧穴有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等。肝胃不和者加肝俞、太冲;伴郁热者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弱者加脾俞、气海;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太溪;痛甚加梁门、公孙;消化不良者加合谷、天枢、三阴交;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胃络瘀阻者加血海、膈俞。

2.灸法

常用腧穴有足三里、脾俞、中脘、胃俞等。脾胃气虚者灸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脾胃虚寒重者灸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

3.耳针法

肝胃郁热者,取肝、胃、交感、艇中、脾等耳穴贴敷中药王不留行;脾胃虚寒者,取脾、胃、口、皮质下、交感、神门等耳穴贴敷中药王不留行。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留置3~5天,每天按压2~3次。

4.推拿疗法

多采用按法、揉法、摩法等推拿手法。平时可以点按足三里30~40次/天,以调理脾胃功能;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点按足三里、揉内关和中脘各200次,以改善胃脘部胀痛不适。或者实证按照顺时针、虚证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在胃脘部进行环形摩腹15~20分钟。

五、预防调护

1.饮食调摄非常重要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饥饱失度,避免长期食用肥甘、生冷、辛辣食物,避免服用苦寒、燥热的药物。患病后的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宜,避免服用浓茶、咖啡及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时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重视精神调摄

精神刺激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性情开朗,可以减少慢性胃炎的发病及缓解发病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加强体育锻炼

平时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如练习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及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对慢性胃炎的预防调护也有一定作用。

【复习思考题】

简述慢性胃炎的预防调护方法。 pTOrZKwUTvprMwtZg8KXG3Yll918G8j+3s6K3aiY9mw0Cc1xbmWQxm0ihqW9H43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