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占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有明确独立病因者,血压升高一般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伴见头晕头痛,时发时止,或头重脚轻,耳鸣心悸等。长期高血压会影响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本病多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
本病多因七情过度、饮食劳倦及年老体衰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导致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或气血、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形成头晕、头痛。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性有实有虚,也有虚实夹杂。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盛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过度,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阳亢风动,上扰清窍,发为本病。
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本病。
头部外伤,或久病迁延不愈,病久入络,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本病。
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阴虚阳亢,发为本病。
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使肾精亏损,年老肾亏,髓海不足,不能充脑,发为本病。
临床大多数为缓进性高血压,其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疲劳等。长期高血压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受累器官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心绞痛、多尿、视物模糊等。
此外临床可见特殊类型高血压,包括急进性或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老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
本病发病急,进展迅速,多见于中、青年。舒张压>130mmHg。可见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等,肾脏损害明显,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突然明显升高,伴有进行性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明显升高但不伴有严重临床症状和进行性靶器官损害。
超过60岁的高血压患者,半数以上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部分患者则表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的混合型。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通常为轻中度血压升高,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近一半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可发展为成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是最常见的靶器官受累表现。
既往存在高血压者与妊娠并存,或妊娠20周前发现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或妊娠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至产后12周以后,伴或不伴蛋白尿和水肿。个别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高血压病须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患者有多年慢性肾脏疾病病史。慢性肾脏疾病早期先有明显的肾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在病程的中后期才出现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其高血压特点为病程短,呈进展性或难治性,舒张压升高明显(常大于110mmHg),腹部或肋脊角连续性或收缩期杂音。可行超声检查、静脉肾盂造影、血浆肾素活性测定、放射性核素肾显像、肾动脉造影等以明确诊断。
本病典型病例常表现为高血压的不稳定和阵发性发作。发作时除血压骤然升高外,还有头痛、心悸、恶心、多汗、四肢冰冷和麻木感、视力减退、上腹或胸骨后疼痛等。可由情绪改变如兴奋、恐惧、发怒而诱发。测定血和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酚妥拉明试验、可乐定试验等有助于作出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有:①轻至中度高血压;②多尿尤其是夜尿增多、口渴、尿比重偏低;③发作性肌无力或瘫痪、肌痛、搐搦或手足麻木感等。凡高血压者合并上述3项临床表现,并有低钾血症、高血钠症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应考虑本病之可能。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和尿醛固酮升高、血浆肾素活性降低。
本病为垂体瘤、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所致,表现为满月脸、多毛、皮肤细薄、血糖增高。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和17-羟类固醇或17-酮类固醇增高。肾上腺超声可有占位性病变。
本病多表现为上肢高血压、下肢低血压。如患者血压异常升高,或伴胸部收缩期杂音,应怀疑本病存在。CT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主动脉造影可明确狭窄段范围及周围有无动脉瘤形成。
本病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证候】主症: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 次症: 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脉: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方药】 龙胆泻肝汤。
【中成药】 牛黄降压丸/片/胶囊。
【证候】主症: 头昏或头如裹。 次症: 形体肥胖,面色晦暗,胸闷,胸痛,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肢体麻木或偏瘫,脉络瘀血,皮下瘀斑。 舌脉: 舌胖苔腻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滑或涩。
【治法】 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成药】 心脉通胶囊/片。
【证候】主症: 头晕目眩,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 次症: 面色潮红,心悸,失眠,耳鸣或耳聋、健忘。 舌脉: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
【中成药】 松龄血脉康胶囊、柏艾胶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片/胶囊。
【证候】主症: 头晕目眩,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 次症: 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或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脉: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 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 二仙汤。
【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片。
体针主穴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肝火亢盛者,加风池、行间;痰湿内阻者,加丰隆、足三里;瘀血内阻者,加血海、膈俞;阴虚阳亢者,加太溪、肝俞;阴阳两虚者,加关元、肾俞。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耳针取穴皮质下、降压沟、脑、心、肾、神门、交感、肝、内分泌、眼、心。每次选取3~4穴,毫针轻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1次,两耳交替。
调心、调息和调身可起到降压和辅助治疗作用,能稳定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调节神经系统,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证型选取贴敷药物,一般以吴茱萸敷涌泉穴或神阙穴,每天敷4~6小时。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调摄对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保护靶器官、提高远期生存率、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未病先防”,即高血压的预防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情志,避免情绪波动;慎起居,生活起居规律;劳逸结合,“坚持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
“既病防变”,即高血压的调护包括定期测量血压,监测血压水平;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减药停药;戒烟,不喝或少喝酒;控制体重,少吃甜食,增加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植物来源蛋白质的摄入;平衡膳食,限盐,增钾;坚持体育锻炼,强度适中,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式。
如何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预防调护高血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