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DNA重组

DNA重组 (DNA recombination,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是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改变共价排布的过程,包括基因组内大片段DNA易位、基因组间大片段DNA传递甚至基因组整合,其中基因组内大片段DNA易位又称基因重排。DNA重组在各类生物都有发生。细菌及噬菌体的基因组为单倍体,其DNA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重组。真核生物DNA重组多发生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交换环节。

DNA重组的方式复杂多样,目前研究比较明确的有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不同方式的DNA重组具有不同的生理意义,概括如下:①参与DNA复制。②参与DNA修复(双链断裂修复)。③参与基因表达调控。④在真核细胞分裂时促进染色体分离。⑤在真核细胞减数分裂时参与染色体交换,为种群贡献遗传多样性。⑥是抗体及其他免疫分子多样性的形成基础。⑦在胚胎发育期实现程序性基因重排。⑧参与某些病毒基因组与宿主DNA整合。

细胞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也会发生DNA重组,称为 染色体易位 (translocation),易位效应取决于易位点是否位于基因序列内。如易位形成融合基因 BCR-ABL 会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NA重组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重组DNA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靶向、基因治疗等。

一、同源重组

在各种DNA重组机制中,同源重组效率最高。 同源重组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是指发生在两段较长的同源序列之间的交换。两段同源序列既可位于不同DNA分子中,又可位于同一DNA分子的不同位点。同源重组对序列本身没有要求,只要是同源序列即可发生同源重组。同源重组发生于DNA修复、真核生物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交换及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细菌的转导和转化、噬菌体的整合等过程中。同源重组依赖几十种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RecA(人为Rad51)。目前有多种模型阐述同源重组机制,这里介绍一部分。

(一)Holliday模型

R. Holliday于1964年提出在减数分裂等过程发生同源重组时会形成一种称为Holliday连接的中间体,该机制被称为 Holliday模型 (图2-40)。

图2-40 Holliday模型

1.同源序列配对 这里同源序列是指两段不小于100bp的相同或相似序列。

2. Holliday连接形成 即两段同源序列的单股同源DNA的同一磷酸二酯键被水解(①),同源末端交换(②),连接(③),形成四股链交叉结构,被称为 Holliday连接 (Holliday结构、Holliday交叉)。

3.分支迁移 即Holliday连接发生 分支迁移 (branch migration),形成 异源双链 (heteroduplex DNA,④;⑤~⑦结构同④,只是适当变形,便于理解接下来的两种解离方式)。

4. Holliday连接解离 即两段同源序列的单股同源DNA的同一磷酸二酯键被水解,Holliday连接解离(resolution),封闭切口,形成 重组体 。水解不同位点会得到不同的重组体。

(1)两次水解的是同股DNA(⑧),形成 片段重组体 (patch recombinant)。这种重组未发生实质性交换(noncrossover,非实质性重组),依然是 A- B a- b

(2)两次水解的是异股DNA(⑨),形成 拼接重组体 (splice recombinant)。这种重组发生实质性交换(crossover,实质性重组),产物是 A- b a- B

大肠杆菌同源重组中的分支迁移由Holliday连接[分支迁移]复合体RuvABC中的RuvAB催化,Holliday连接的解离由RuvABC中的核酸酶RuvC(又称解离酶,resolvase)催化,DNA连接酶催化封闭切口。RuvC是同二聚体,催化切割的共有序列是A/TTT -G/C。

(二)同源重组修复

双链断裂 (double-strand break,DSB)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有发生,发生率较高。 双链断裂修复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DSBR)有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al repai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两种机制。同源重组修复分为四步(图2-41)。

图2-41 双链断裂同源重组修复模型

1.同源序列配对 同Holliday模型(①)。

2. 3'单链端形成 配对DNA双链之一(受体DNA,recipient DNA)的同源序列存在断裂,或被特定内切酶错位切割,由5'→3'外切酶水解5'端,形成3'单链端(相当于3'黏性末端,第十四章,330页),长达1kb(②)。有些3'单链端形成过程中5'端和3'端均发生水解,但5'端水解快于3'端。

大肠杆菌催化形成3'单链端的是核酸酶/解旋酶RecBCD(人为MRX复合体)。①RecBCD结合于双链断裂末端,RecC将双链末端分开。②RecB(ATPase,3'→5'解旋酶,双向核酸外切酶,募集RecA)结合于末端为3'端的一股,沿3'→5'方向解链(消耗ATP),解链同时水解解开的两股单链,水解自身结合股快于水解RecD结合股,移动慢。③RecD(ATPase,5'→3'解旋酶)结合于末端为5'端的一股,沿5'→3'方向解链(消耗ATP)。RecD只解链,移动快。④解链进行到与RecB结合股上的chi序列(chi sequence,GCTGGTGG)相遇,RecC与之强力结合,该股链不再降解,末端保留chi序列(大肠杆菌基因组中有1009个散在分布的chi序列,可以使相距1000bp以内的重组修复加快10~1000倍)。⑤RecD结合股降解加快。⑥最终形成3'突出末端,用以募集重组 酶RecA等,进行接下来的链侵入。

3.链侵入1 一股3'突出末端攻击另一完整DNA双链(供体DNA,donor DNA)的同源序列,形成称为取代环(D环,D-loop)的分支结构。取代环中游离3'端作为引物以供体结合股为模板启动复制,分支迁移(③)。

大肠杆菌链侵入由几十种链交换蛋白催化,关键链交换蛋白为重组酶RecA(人为 RAD51 )。

4.链侵入2 另一股3'突出末端被取代环捕获,作为引物启动复制,分支迁移,直至形成两个切口。

5. Holliday连接形成 DNA连接酶催化封闭切口,形成双Holliday连接中间体(⑤)。

最终Holliday连接由解离酶、连接酶催化解离,两种解离方式得到两组不同的重组体(见Holliday模型)。

二、位点特异性重组

位点特异性重组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位点专一[性]重组)是发生在两段特定序列( 重组位点 ,recombination site)之间的交换。重组位点一定是两段特定序列(20~200bp),但不要求同源。各种重组位点都只被特定重组酶识别,重组酶与其识别的重组位点组成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有的重组系统催化交换时还受一种或几种辅助蛋白(accessory protein)控制。 重组酶 (recombinase)可根据催化基团分为酪氨酸重组酶(如噬菌体整合酶家族,integrase)和丝氨酸重组酶(如位点特异性解离酶家族,resolvase)。

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于基因表达调控、胚胎发育时程序性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某些病毒DNA和质粒整合与解离等过程中。

(一)重组机制

这里以λ噬菌体DNA整合于大肠杆菌DNA而进入溶原状态为例,介绍位点特异性重组机制(图2-42)。整合由λ噬菌体重组酶催化,发生在大肠杆菌重组位点 attB 和λ噬菌体重组位点 attP 之间。 attB 长23bp, attP 长240bp,它们有15bp同源序列。λ噬菌体重组酶又称整合酶(integrase,同四聚体),由λ噬菌体基因组编码,属于酪氨酸重组酶,是最先被鉴定的重组酶。

图2-42 λ噬菌体-大肠杆菌DNA整合机制

1.第一次切割 整合酶四聚体与重组位点 attP attB 结合,其中两个亚基催化两个重组位点一股DNA特定的5'-磷酸酯键发生转酯反应,形成两个切口。切口的5'端羟基游离,3'端磷酸基与活性中心Tyr342的羟基以磷酸酯键结合(对比DNA拓扑异构酶,37页)。

2.第一次连接 两个切口的5'端交换,与对方3'端连接,形成Holliday连接。

3.第二次切割 Holliday连接变构,整合酶切断两个重组位点另一股DNA特定的5'-磷酸酯键,形成两个切口。切口的5'端羟基游离,3'端磷酸基与活性中心Tyr342的羟基以磷酸酯键结合。

4.第二次连接 两个切口的5'端交换,与对方3'端连接,Holliday连接解离。

丝氨酸重组酶催化位点特异性重组时,两个重组位点的四股DNA同时切割、交换、连接,并不形成Holliday连接。

(二)重组效应

位点特异性重组既可以发生在一个DNA分子内,也可以发生在两个DNA分子间。重组位点的序列不对称,因而有方向性,重组时两个重组位点需“同向”排列,重组结果取决于重组位点的定位和取向(图2-43)。

图2-43 位点特异性重组效应

1.插入 如果重组发生在两个DNA间且其中至少一个为共价闭合环状DNA,则重组导致 插入 (insertion,即整合),并且在两端形成 同向重复序列 (DR,①)。

2.缺失 如果DNA分子中一个片段的两端存在同向重组位点(属于同向重复序列),则重组导致该片段 缺失 (delete),并且缺失片段成环(②)。

3.倒位 如果DNA分子中一个片段的两端存在反向重组位点(属于 反向重复序列 ,IR),则重组导致该片段 倒位 (invert,③)。

某些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高度专一,只催化特定取向的重组。

染色体复制过程有时会发生位点特异性重组。例如,细菌环状染色体复制时因重组修复而形成Holliday连接,解离结果有两种可能:①形成两个子代环状染色体,为正常解离。②两个子代染色体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双染色体环,不能解离,细胞分裂停滞。此时会有一种特殊的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XerCD系统催化其解离。

三、转座

[DNA]转座 ([DNA] transposition)是指转座子(或其拷贝)从一个位点(供体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靶点)的现象。转座发生于染色体内或染色体间,供体位点和靶点序列不需要同源,因而大多数DNA转座对转座靶点的选择是随机的(如IS1),少数存在转座热点(如IS2)或具有特异性(如IS4)。这里介绍原核生物DNA转座子及其转座。

(一)转座子

各种转座子长短不一,均含转座酶基因序列和两端的重组位点。其中转座酶基因编码 转座酶 (有时称整合酶),催化转座;重组位点是转座酶识别结合位点,反向重复排列,长9~10 2 bp,其序列通常可以只是相似,不需完全相同。细菌有两类典型的DNA转座子:插入序列和复合型转座子。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又称插入元件、简单转座子(simple transposon),通常以IS +数字命名,即IS1、IS2……目前已发现700多种,是结构最简单的转座子。简单转座子长度768~1531bp,只含转座酶基因序列和重组位点。

2.复合[型]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通常以Tn +数字命名,即Tn3、Tn5……复合型转座子长4.5~20kb,除含转座酶基因序列和重组位点外,还含有一个或一组其他基因。其他基因产物可能调控转座,或赋予宿主细胞新的表型,例如 抗性基因 赋予宿主细胞耐药性(抗药性),Tn3转座子(4957bp)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编码β-内酰胺酶)(图2-44)。致病菌通过转座传播抗性基因,导致抗生素疗效减弱甚至丧失。复合型转座子可以进一步分类。

图2-44 Tn3转座子

(二)转座机制

DNA转座子转座时,转座靶点处的一段序列会复制加倍,结果在插入的转座子两端形成一段同向重复序列(DR,图2-45),长度2、5、9bp,因转座酶而异,其形成源于转座酶催化转座子两端3'-羟基对转座靶点序列的错位双亲和取代反应——3'-3'转酯反应(图2-45①)。

细菌转座子有两种转座机制:简单转座和复制转座。有的转座子只采用其中一种转座机制,有的转座子两种机制都采用。

1.简单转座(simple transposition) 又称非复制型转座、剪切-粘贴转座,例如插入序列和Tn5、Tn7、Tn10的转座:①转座子由转座酶从供体位点切下,两个游离3'-羟基通过3'-3'转酯反应错位攻击转座靶点序列两个特定磷酸二酯键,插入转座靶点,并在转座子两端形成缺口。②通过DNA复制填补缺口,在转座子两端形成转座靶点同向重复序列(图2-45上)。对一个转座子而言,其同向重复序列本身不是唯一的,但长度是唯一的。

简单转座完成之后供体位点呈双链断裂状态,会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或同源重组修复,否则所属DNA会被降解。降解通常是致死性的。插入序列转座发生率为10 -7 /拷贝,即在1个世代的10 7 个细菌中有1个发生插入。

2.复制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又称复制型转座,例如Tn3、TnA、Mu噬菌体的转座:在供体位点与转座靶点之间形成共合体,包括以下步骤(图2-45下)。

(1)转酯:供体位点转座子两股链仅3'端被转座酶切开,形成切口,两个游离3'-羟基通过3'-3'转酯反应错位攻击转座靶点序列两个特定磷酸二酯键,与靶点DNA的5'端共价连接。

(2)复制:转座子解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合成互补链,形成称为 共合体 (cointegrate)的中间体,即供体DNA-转座子-靶DNA-转座子-供体DNA融合,其中已有两个完整且同向重复的转座子。

(3)解离:共合体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分离,由解离酶(resolvase)催化。解离后供体位点与转座靶点各有一个转座子。

图2-45 简单转座(上)和复制转座(下)机制

真核转座子与细菌转座子结构类似,有些转座子转座机制也类似。也有些转座子有其他转座机制,涉及RNA中间体形成。这些转座子的进化过程与某些RNA病毒的进化有交集,密不可分。人类基因组序列近50%为各种转座子。

(三)转座效应

与同源重组相比,DNA转座发生率极低,一个转座子转座发生率仅为10 -4 ~10 -3 /代,但转座的生理意义十分重要,是许多生物自发突变的主要分子基础。DNA转座导致基因重排,产生以下效应。

1.转座子移至新位点,其基因活性发生变化。

2.转座位点位于编码序列中,转座子插入导致基因突变。转座子插入必需基因(essential gene,缺失会导致死亡的基因)会导致细胞死亡,因此转座个体非常少见。

3.转座位点位于调控元件内,转座子插入影响基因表达。

4.在转座位点插入转座子基因,赋予新表型,例如抗药性。

5.经过复制转座之后,转座子拷贝之间发生位点特异性重组,导致缺失、插入、倒位、易位。 bV91PtAY3p7z9fFAABs0/NDig2iFN/cO69690XyaOGx0pv1BSGoi9P1ZAsYx1B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