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1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 年 7 月 23 日,十几位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口音的人秘密聚集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他们代表着全国 50 多名党员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 1840 年开始,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的多次侵略战争和其他方式,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种种特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是一片濒临毁灭、悲惨黯淡的前景。从这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有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图为 1842年 8 月 29 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黎明前的艰难探索

1840 年以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先是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大门,继而对中国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下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为挽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们苦苦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斗争失败了,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头脑清醒者发起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的戊戌变法还是失败了。进入 20 世纪的时候,中国依然专制、落后和贫穷。《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但是并不能改变清王朝覆灭的命运。满清政府犹如“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

《南京条约》全文。

20 世纪初,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1911 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 2000 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这场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紧接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被列强操控的军阀割据,一幕幕历史闹剧接二连三上演。

孙中山(1866—1925),本名孙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图为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诚心诚意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时,“先生”总是欺负“学生”,资本主义列强从心底是不希望中国富强起来的。

亲身经历了许多过程的毛泽东,在 1949 年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回忆道:“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之后,国内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再加上国际上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人们开始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再评价,逐步丢弃对资本主义的信仰和幻想。正是在重大事件相互作用之下,先进知识分子逐步领悟到:历史的重担势必要由更加先进的政党来挑起。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在中国传播。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党的上海发起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南陈北李”的约定

五四时期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南陈”指的是陈独秀,“北李”则指的是李大钊。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正是这两位。

1914 年,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因“二次革命”而流亡日本的陈独秀。痛定思痛,陈独秀愈发觉得“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于是,36 岁的陈独秀在 1915 年初夏坐上了从日本回国的轮船,在上海创办了倡导民主和科学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引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烽火。

图中左为当时报上刊载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右为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olshevi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1917 年 1 月,陈独秀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往北京。不久,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二人成为同事。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北大教授一同谋划杂志,思想上日益紧密。他们二人性格也颇为互补,陈独秀脾气倔强刚烈、敢作敢为,而李大钊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因散发传单《北京市民宣言》遭到反动当局逮捕。就在被捕前几日,他发表了一篇旷世奇文——《研究室与监狱》。他鼓励青年人“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字里行间洋溢着直接斗争的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经历三个多月的铁窗生涯后,这位“思想界的明星”终于获得保释出狱。他没几天便离京南下,前往上海筹办西南大学事宜。事成之后,他赶往武汉讲学,提倡“打破阶级的制度,实行平民社会主义”,鼓吹彻底改造社会,轰动武汉社会各界。1920 年 2 月 8 日,当陈独秀从武汉返回北京时,早已收到消息的京师警察厅准备再次逮捕陈独秀。

李大钊和高一涵得到这一消息后,商定派人先到火车站,把陈独秀接到王星拱家里,暂避一避,再设法送他离开北京。李大钊认为要确保陈独秀顺利出京,不能乘坐火车或小汽车,以免引人注意。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前往天津,陈独秀再自行坐船从天津前往上海。

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讲的是北方话,衣着又朴素,很像生意人。恰逢阴历年底,正是北京一带生意人往各地收账的时候。于是,两人携带几本账簿,雇了一辆骡车,从朝阳门出走南下。陈独秀头戴毡帽,身着棉袍坐在骡车里面。李大钊坐在车篷前端,沿途的事宜都由他办理,以防陈独秀露出南方口音。

高一涵在 1927 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在途中则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事”。一路上的谈话内容是否确实如高一涵所说,现已无从旁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要像俄国那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不久后,二人便分别在上海、北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也造就了一段“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革命航船破浪起航

1920 年 4 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远东局海参崴(即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情况。经过考察,维经斯基认为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年 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 2 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其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李达、杨明斋等。10 月,李大钊与张申府、张国焘在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 年 8 月,继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陈独秀、俞秀松、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 6 号发起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任书记。为了掩护团的革命活动和帮助准备赴俄的青年学习外文,在该处公开设立“外国语学社”,杨明斋任校长,维经斯基的夫人和李达、李汉俊、袁振英、王元龄等担任教师。1921 年春,团中央先后选送学员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汪寿华、王一飞、萧劲光、许之桢等数十人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图为 1983 年 9 月拍摄的外国语学社旧址。

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创办刊物、举办工人学校和成立工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工人斗争。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创办《劳动音》周刊(右图)和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左图为校址),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宣传,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从 1920 年秋至 1921 年春,武汉、长沙、济南、广州、日本、法国等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风起云涌般地发展起来。知识分子们积极开展工作,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深入工人群众,参与实际斗争,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工人阶级中的一批先进分子也随之成长起来,在中国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1921 年 7 月,正值夏天的上海有点闷热,一群人或乘火车或乘轮船,风尘仆仆地从各地赶来,只为给中国寻求一条新的出路。7 月 23 日夜晚,15 个操着不同口音、穿着各异的人影陆续走进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今兴业路 76 号)李书城与其弟李汉俊的寓所,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陈公博、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包惠僧参加了大会,另外还有两名外国人,即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

7 月 30 日晚,大会正举行第六次会议。会议开始后不久,一名身穿灰布长衫的陌生男子突然闯了进来。富有地下工作经验的马林建议会议马上停止,让大家迅速离开。之后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开会。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的基础上,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今兴业路 76 号)开幕。图为党的一大会址。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长沙代表。

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人。长沙代表。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武汉代表。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武汉代表。

王尽美(1898—1925),山东莒县人。济南代表。

邓恩铭(1901—1931),贵州荔波人(水族)。济南代表。

李达(1890—1966),湖南零陵(今永州)人。上海代表。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上海代表。

刘仁静(1902—1987),湖北应城人。北京代表。

张国焘(1897—1979),江西萍乡人。北京代表。1938 年投靠国民党,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党籍。

陈公博(1892—1946),广东南海人。广州代表。1923 年被开除出党,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汉奸。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人。旅日代表。1924 年脱党,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汉奸。

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黄冈人。曾代表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

马林(1883—1942),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荷兰人。1921年 4 月至 1923 年 10 月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1921 年夏,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中共一大。

尼克尔斯基(1889—1938),原名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俄国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1921 年6月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遣,赴上海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工作并出席中共一大。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嘉兴南湖会议继续 7 月 30 日晚上被打断的议程。由于党纲和决议在7 月 27 日至 29 日讨论过,因此,最后一天的会议比较顺利,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家。大会通过的党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同时,大会决定暂不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只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因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会议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中一艘游船上举行。图为按当年模样仿造的游船,停在南湖上供瞻仰。

散会时,已是傍晚时分,嘉兴南湖的水面上雾霾沉沉,代表们匆匆离开嘉兴。由于中共一大是秘密举行的,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全国仅 50 多名党员、赤手空拳的新成立的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 年版。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 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

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 5R9fe/HySGwctwAiPnj4jGBBNfvBJoxbjhbzIrqGtgGNTdqgAaHndc3VLvP7GT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