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6 1939年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处境十分困难。为了克服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发展生产渡过难关

1938 年 10 月,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继续加紧反共摩擦,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包围封锁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再加上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有些地方抗日军民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建设,提出要把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边区非常重视实行民主政治、加强边区党的建设、发展经济与文化教育事业。图为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询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毛泽东、朱德在延安。

面对极度经济困难,毛泽东说: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决定用自力更生的方式渡过难关。1939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运动。随后,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响应,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首先是在陕甘宁边区展开的。在边区政府的号召下,党政军民学各方面人员都投入大生产的热潮中,部队、机关、学校根据不同情况,担负不同任务。中央领导同志更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与生产。

在日军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封锁下,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做到了经济自给自足,使各解放区胜利渡过最困难的时期,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也为以后根据地的扩大和大反攻奠定了有利基础,给党在后来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积累了经验。图为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朱德虽然日理万机,但只要一有空就开荒种菜,缴纳公粮,身先示范解决“吃”的问题。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上蔬菜。工作人员们要求为其代耕,但是毛泽东都不予接受。他说:我一定参加开荒,地点就选在我门口,只开一亩地,不多也不少。我还能自己动手,坚决不要人代耕。年近花甲的朱德处处以身作则,也在王家坪开垦了三亩菜地,栽种了白菜、水萝卜、菠菜、韭菜等十几种蔬菜。朱德是种菜能手,不但教年轻人耕种,还带头拾粪,一有空闲时间,就走进菜园里劳动。

周恩来和任弼时坚持在空闲时间积极纺线,积极解决边区人民群众“穿”的问题。周恩来当时虽然右手有伤,但仍然坚持学习纺线,摇着第三五九旅王震旅长从南泥湾送来的纺车,一边劳动一边积极地向纺线技术好的同志学习,不断钻研纺线技术。他不但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纺线的整套技巧,还和任弼时一起领导大家总结经验、提高效率。二人还参加中央直属机关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延安机关干部在大生产运动中纺线。

1944 年 9 月,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1915—1944),在大生产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图为和战友一起烧炭的张思德(左)。

在中共领导人的率先垂范之下,大生产运动迅速发展。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达到全部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这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工作干部。

打造“陕北的好江南”

1941 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朱德总司令亲赴南泥湾实地勘察。朱德跋山涉水,亲自勘察和选点,对南泥湾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约 45 公里处,曾经水源充足,人烟稠密,土地肥沃。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因回汉民族互相残杀,加上军阀横行、土匪抢劫,导致这里变成了一片荒山野岭的“烂泥湾”。“南泥湾”之名也由此而来。

不久,中共中央令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第 717 团、第 719 团,开赴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适合开垦的南泥湾。他们遵照朱德提出的“敌人来了就战斗,敌人不来就生产”的指示,一边守卫延安南大门,一边实行屯田政策,开展生产自给运动。

1941 年 3 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在延安南泥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图为1942 年,朱德(右三)、贺龙(右四)在王震(右二)陪同下视察南泥湾。

三五九旅在缺乏资金、工具的困难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一面开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勘察开荒地区,学习耕作技术,制作生产工具。从旅长王震到每一个战士,人人动手开荒种田。但是,让扛枪打仗的战士们种地,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波动。有的战士认为,当兵是来打日本鬼子的,不是来种地的,而且后方生产不如在前方打仗光荣。为了缓解战士们的消极情绪,王震组织部队利用农闲的时节,开展大练兵活动。

部队还开展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一名叫李位的模范班长,在一次开荒竞赛中,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又涌现出了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以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的成绩,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气死牛”。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时的情景。

经过几年奋战,南泥湾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开发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毛泽东在 1943 年秋到南泥湾视察,被眼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景象吸引。他高兴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三五九旅奋战南泥湾的英雄事迹也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全体军民的生产热情,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纷纷提出要“创造敌后南泥湾”,南泥湾精神在各解放区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福荣:《南泥湾精神》,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0 年版。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3.米晓蓉、刘卫平:《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NjrAeQe/uOD0W3FyXmmMIRv/Dn6bwm4noGHn+HnycwXZk10DumzAv+BNPL8C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