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在发展中都有个傻化(装孙子)的过程,而争强好胜的则不会熬到最后,商汤的商国就是这样的。
商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个叫简狄的女孩,她有一天跟着人出去洗澡,看见一个燕子从天下扔下个鸟蛋,她觉得是蛋白质,就捡起来吞吃了。于是,就怀孕了,生下了契。这件事情也很离奇,属于无性生子。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这个女孩(简狄)还唱了个歌,歌词只有一句:“燕燕往飞。”意思是“我的爱情鸟它已经飞走了。”这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情歌。
简狄吃鸟蛋而生下了契。契长大以后,曾经帮着禹治水有功,于是被赐予了子姓,成为贵族。向下传了十三代就是商汤。
商汤毕竟是贵族,平民人才无法接近他。当时有一个叫伊尹的大政治家,出身平民,没有机会接近贵族商汤。听说有莘氏的公主要出嫁给汤,伊尹就把自己变卖了,卖到有莘氏家里当奴仆,职责是做饭。然后他陪着公主,到了汤这里。
这一天汤吃罢饭,就夸这饭做的好吃,问他怎么做的。伊尹一看有了说话的机会,立刻从做饭出发,谈了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听得商汤津津有味,连连点头。于是,就提拔伊尹当了自己的执政官,不再是卑贱的奴仆了。
(伊尹的故事,我们现在把他理解为是金子就总会发光。)
伊尹又跑到去当间谍,去了夏桀的都城里。伊尹走访了一些当地人民群众,发现民间生活苦难,纷纷嚷嚷要跟夏桀同归于尽。
回来之后,伊尹又遇到了一叫女鸠和女房的大贤人(都是男的),一起加入商汤的管理团队,他们告诫商汤还继续养精蓄锐,慢慢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在附近诸侯中的影响力。
商汤这时候的天下,正是夏朝的夏桀管着。商汤不知犯了什么错误,被夏桀召到了自己的都城,把他囚禁在夏台监狱里,俩手用桎梏夹住。后来,经过别人说情,夏桀又放了商汤。商汤从此就立下了要取代夏桀的志愿。
商汤喜欢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在利益方面则是先人后己。把资源用来为自己谋利,就不能成功。作为国君,商汤是利他主义,关于这个,最典型的是这一件事:
有一次,汤出门,看见人们在野外张了四面的网,准备捕鸟,那指挥者还嚷嚷祷告呢:“天下四方的鸟,都飞到我的网上来吧。”商汤看了,就说:“这还不把鸟给捕光了,太不仁了。”于是命令去掉三面的网,就留一面。这个事情传到诸侯们那里,诸侯都说:“汤真有德啊,都仁及禽兽了。”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在获得利益的适合,自己排在后面。不争,得到别人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你才永远被认同。如果排在开头,可能成为众人忌恨的目标。
商汤想进攻夏朝,第一个障碍就是河南西部的葛国,挡在商汤与夏桀之间。汤先生觉得有必要颠覆这个小国。作为善人形象的他,不喜欢野蛮开战的做法。于是商汤先操纵舆论。他派人到葛国转了一圈,发现国君葛伯好吃懒做而不敬鬼神。
葛伯的借口是:“我们这个地方不产牛羊,哪有富余祭祀天神?”
祭祀天神要求用纯一色的牛、羊、犬、豕,确实不好置办。汤就派人送来肥大的牛羊,结果葛伯全都自己吃了,天神还是饿着肚子。
“这是因为我粮食也不够。”葛伯又说。
汤就派出一批劳动力前往葛地助农,结果葛国人直接抢他们的东西,还打死了人。
终于商族人群情激昂,跟着商汤大举灭葛。汤先生把“猪啊羊啊送给葛伯去”的好事不能掩藏他故意制造战争借口的启图。
商汤又率领者诸侯去讨伐夏桀。
在会战之前,商汤对诸侯领导和士兵们做了个演讲,说:“不是我敢带头作乱,实在是夏因为多罪,上天命我来杀灭他。如今你们这些人说:‘我的国君不体恤我们,让我们耽误了农活而去打仗。’我告诉你们,夏王使用他的民力太多,老百姓都怠工了,说:‘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丧灭,我们宁可跟他一起死掉。’现在,夏的德行坏到这个地步,我必须去讨伐他。你们跟我一起去,我一定会重重赏赐你们,绝不食言。如果你们不跟着我,我就杀了你们,一个都不饶恕。”
他们终于在鸣条打败夏桀。夏桀临死时对旁人后悔地说:“我后悔当初在夏台监狱没有杀死商汤。”
(他没有后悔自己对民众和诸侯的政策不当,而是后悔对诸侯还不够凶。实际上,就算杀了商汤,不排除商汤的儿子也是个贤能的人,通过积蓄力量,还是灭掉夏桀。
人受制于自身的认知模式和习惯,是很难在自身框架中突破和醒悟的。)
商汤建立了商朝。接下来,出现了大的旱灾,五年不收成,这样下去,人们眼看都会活活饿死。
商汤就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当做祭品,趴在祭台上上。然后,商汤向上天祷告,说:
“我一人有罪,不要伤及万夫啊。万夫有罪,在余一人。不要因为我一人不懂事,使上帝鬼神来伤害民众的生活啊。”
于是他剪掉自己的头发,把手洗干净,拿自己当牺牲,献给上帝祈福。
民众看了,于是都非常感动。老天爷也被感动了,于是大雨也下起来了。
笔者按:
商汤的这种做法,说明他懂得鬼神和人的心啊。他没有把天下当做供奉自己的私人物品。因为他不以天下供奉自己,所以他能长久地拥有天下。
这就是无私。帮助别人,就是成全自己。
商汤革了夏朝的命以后,自己成为商代的天子,随后商汤发布了一些政府文件。
商汤去世后,他的儿子外丙和外丙弟弟相继继位,分别干了三年四年就驾崩了,这反应了当时人寿命都不是很长。
随即接班的是商汤的孙子太甲。太甲死后,又传了五届商王,就到了帝太戊的时候,朝廷的院子里长出一颗桑树和一颗楮树,合着抱在一起,一天时间就长到了拱抱粗。
太戊很惊讶,问相国伊陟是怎么回事(伊陟是伊尹的儿子),伊陟说:“我听说妖是胜不过德的,现在这个妖树出现了,说明您的德行出了问题。你赶紧修德吧。”于是太戊赶紧按伊陟说的修德,于是也树也就枯死了。因为妖树死了,太戊就命令神职人员巫咸到郊外祭祀,以表示对上帝的感谢。
中国的史官早就有借助天意来钳制君主的传统,这发展到汉朝时就是天人感应学说:利用自然灾异来警告人君。比如说,是凡遇到日食什么的,汉朝的学者就告诉君主,这是上天对君主的德行或者政策表达不满和警告。这种情况下,皇帝都要主动要求臣子上书指正自己的错误。臣子们往往也确实提出尖锐的意见,比如蔡邕就趁机批评了宦官。
被桑树精和楮树精吓坏了的太戊死后,儿子仲丁继位。从仲丁到盘庚的十位商王,印证了“兄终弟及”制的悲哀。商汤时代制定的“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本身就潜伏着动乱的因素。因为继位之弟往往不肯把王位再交还哥哥之子,也就是说,他要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出现哥哥的儿子与自己的儿子,争夺王位的局面,造成骨肉相残和政权动荡。
商王盘庚,却是个铁腕人物,他刷新政治,进行改革。盘庚还把都城迁到了黄河以南,人们都不愿意跟着动弹,盘庚对大臣们说:“不按照从前商汤定的办法,是不道德的。”迁都之后,执行他的新政,民众获得了安定,诸侯见商有了起色,又不得不来朝拜。
两代之后,到了武丁继位的时候,形势又不怎么样了,商的政治又衰弱了。武丁想再次复兴,但是找不到能帮自己的人。于是他三年没有说话,事情都交给宰冢去办,自己研究当时的社会。他梦见了一位圣人,名字叫“说”。他照着梦中这个圣人的样子去看自己的臣僚,发现都不是。最后派出星探在野外发现了这个人,正在施工队里帮人筑墙呢。人们把他送到武丁那里,武丁说:“是这个人啊!”于是,跟他一交流,果然是个大圣人,于是让他做了国相。国家大治。因为找到他的地方叫作傅岩,所以就称他为傅说了。
武丁对外发动了很多战争,使得商对诸侯的控制力空前强大。他有六十多个媳妇,其中的妇好还带兵出去打仗,标明了女子在当时很有地位。武丁时候文字也已经颇为成熟,就是甲骨文。
武丁死后几十年,传到商王文丁。这时候,西边的方国周国开始崛起,于是文丁把周国君主季历找来朝廷,把季历杀死了。
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姬昌,也叫周文王,他接班之后,昼夜磨牙,琢磨着报复商王朝。
虽然商王朝已然风雨飘摇,不过文丁还是铸了一个商朝最大的鼎,也是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献给他死去的母亲。
文丁死后,继任者儿子帝乙为了缓和和周国的关系,就把文丁的一个幼女,生得美丽端庄,嫁给了姬昌。
帝乙死后,他的儿子商纣王继位了。
笔者按:
武丁作为领导者,一开始并不自由,亲贵们包围了他。他想任用一个替自己办事的人,比如傅说,都要费尽心机,采取曲折的方式,最后才叫傅说当上官。这是领导者常遇到的境遇。大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和权力,一定就会排挤新来的人。
武丁的办法,就是任用一些低微的人,比如古代的御史。他们出身和资历不高,根基不深,所以更要依附于领导者。他们为皇帝效力,可以侧面地了解大臣,向领导者提出更全面的信息。皇帝要堵上朝向大臣们的耳朵,但要打开来自细微声音的耳朵。这才叫聪明,而不是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