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初期,周成王继位时年少,国事都是周公管。
唐国作乱,周公灭了唐国。这一天,周成王和自己的弟弟叔虞玩,他把一个桐树叶撕成了玉珪的模样,递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封你。”史官史佚拿着毛笔在旁边听见了,就问:“那咱什么时候定日子封他啊?”周成王说:“定什么日子,我跟他闹着玩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的话,都要谱成歌曲给大家唱呢,也要记录在史书里。”于是,只好就封了叔虞到了唐国。唐国位于黄河以东,山西西南角,汾河下游,方圆百里。
这也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
史官这里等于是给了周成王一个警戒,使得周成王重视和小心自己的言语。
不过,从考古上推测,册命人为诸侯或者贵族时,是有礼仪形式的,包括把内史招来,做记录,写好册命,还要有铭文铜器一并赠予。还要有高级大臣作为介,引导和陪着受封者进来拜谢。小孩过家家,肯定是不能算数的。所以,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见于《韩非子》,被司马迁引录,但应该是战国人编的。说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讲孔子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但周成王确实是把弟弟叔虞封到了晋国。这里靠近晋水,位于山西省西南角的运城盆地。
往后传了很多代,到了春秋初期,晋献公继位,都城在绛城(山西省冀县)。
晋献公十九年,晋献公说:“我们一些逃亡的群公子,都跑到虢国去了,我们不去讨伐虢国,必遗留成未来子孙的患害。”于是,决定向南讨伐虢国。但是讨伐虢国需要从虞国经过,而虞国现在是跟虢国建有联盟的。
大夫荀息上前说道:“伐虢的话,需要假道于虞国,虞国必不愿意我们夺取虢国土地,从而对它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不如我们用卑词厚礼贿赂虞公,令虞公借道给我。”
晋献公说:“怎么贿赂啊?”
荀息说:“我们可以送去我们的稀世国宝,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虞公必然给借道。”
晋献公说:“这两样东西都是国宝啊。”
荀息说道:“国君还是请忍痛割爱。宝马美玉放在他那里,犹如放在外府,用不了多久,我们又会取回来的。”
“取回来?”晋献公说,“怎么取啊?”
荀息一笑:“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待我们灭了虢国,回来路上,趁虞公无备,袭破虞城,自把虞国也灭了。”
晋献公终于答应下来。于是荀息一行人,你牵着马,我抱着玉,向南奔赴虞国。
到了虞国,求见虞公。虞公听完荀息的陈述,一听说是借道,勃然大怒,一看荀息捧上的美玉,当即回嗔作喜。于是说:“晋侯这样有诚意,借道自然应允,荀大夫可以回去报知,欢迎你们随时来。”
大夫宫之奇连忙上前,说道:“我有一言。虢国是我国的依靠,虢国一灭,我们就也跟着完啦。所以,不能借道啊。谚语所谓,唇亡齿寒,就是说虞国和虢国啊。”
虞公说:“你这个话有道理,但是,何必用在我们这个地方啊。晋国和我们是同宗,晋国怎么会害我们呢?”
宫之奇说:“虢国也是晋国的同宗啊,虢国的祖先虢仲是周文王的兄弟,晋国的祖先是周成王的弟弟,可是晋国却想要灭虢国,同宗管什么用啊?”
虞公说:“那我也不怕,我祭祀上帝特别给得多,弄的东西又干净,神吃起来很有印象,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说:“如果晋国灭了我们,然后使劲修德,然后给鬼神们上祭品,因为有德,而使得祭品散发着超级香味,鬼神们会为了你,把这些东西吐出来不吃吗?”
虞公就是不听,说道:“不要说这么丧气的话,你等着瞧就好了。”
宫之奇看看没办法,也只得下朝。
到了秋天,晋献公果然大军出动,以里克、荀息为先锋,穿越虞国,南下攻虢,灭掉了虢国。
晋军凯旋回师,该收拾虞国了,他们回到虞城,虞公亲自接应,与晋献公相见,献公说道:“我们这一路疲乏,想在城外就休整几天,备足了粮草,就继续回国。”
虞公不以为意,送晋军出驻在城外。随后城门也不好意思紧闭。次日晋军突然行动,一起鼓噪,直冲进城去。虞公大惊,驾驶马车要跑,被里克带着人追上。晋献公随即入宫,荀息先钻进后宫,拉着马捏着玉来报告:“主公,马还在这儿,璧也在此,一切没变。”
这就是假虞灭虢的故事。
笔者按: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古代智慧。先送礼,获得对方的支持,得到别人帮助。在人际关系中,送礼,分享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总是最有效的交际手段。虞公就很吃这一套,见到晋国送来名马宝玉,立刻就给他帮忙。
有人事业总做不大,就是好处都自己攥着,不肯分给别人。那么,不给予,也就不会有所得。晋国作为山西西南角运城盆地里一个不起眼的诸侯,能够舍得给予,是它后来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俗话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关于为人处世之道,不外乎就是两个,一个是交往方式上的敬,敬不仅仅是态度上礼貌,而是把自己居于下。居于下,人们都会喜欢,于是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有人自是、自矜、自傲,看不起别人,固然就朋友少了。另一个就是乐于分享,乐于给与,譬如这里的晋献公和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