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司马迁说,纣王材力过人,能手格猛虎,同时反应灵敏,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但是,纣王的高智商足以把进谏的人给说败了,他的言语善辩足以粉饰自己的错误。他以自己的能力向臣子自矜,认为一切人都不如自己。
按司马迁这种说法,纣王的这种表现,就是侈汰。因为自己有能力,于是就好为人师,不听臣子对他的劝告,战胜所有的臣子。这样的人,离失败就不远了。人对于自己的优点,一定要恐惧。迷信这些优点,使得人变得侈汰和傲慢。
纣王喜欢饮酒,最喜欢妲己,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另外纣王喜欢革新音乐,派乐师制作了新的音乐,被后人称为淫声——因为好听,听听就把人上了瘾,消磨了意志,这就是所谓靡靡之音了。另外喜欢大修宫室,在沙丘这个地方建立了王家动植物苑囿,里边养着飞禽走兽,他时而去这里聚会饮酒,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让男女裸体相逐于其中,总之是乐坏了,并且在那里搞长夜之饮。
老百姓因此都怨望纣王,于是纣王加强刑罚,搞了个炮烙。
商王朝的西边,有一个臣服于商的小国,叫做周国。周国人的始祖叫后稷。后稷在小的时候,就喜欢种豆、种树、种麻什么的,长大后爱好农耕,特别会研究种地,老百姓都学着他的办法来。当时的尧帝听说了,就提拔他当了农师。又给他一个封国,位于有邰,据说在陕西武功县一带。
武功县在陕西关中平原的西端,稍微往西一点就是数百里的陇山了,山地里边都是戎狄。所以,他们很快又丧失了农业生活方式。
后稷的曾孙叫公刘,恢复了上几代人所中断的农业传统,吸引得周边百姓都跑来加盟。又传了几代,到了古公亶父,遇到周边的戎狄来抢他的财物,古公亶父只好带着人向东转移到岐山下的周原,又在那里营筑城郭室屋,建立五官有司。
古公亶父生了三个儿子,老三叫作季历,季历生的儿子姬昌是个神童。姬昌也称西伯、周文王他为人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每天顾不上吃饭地招待贤人,于是各类贤人都跑来投奔他,比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
这时候的商王,正是纣王。
周文王这时候大行仁善,以积累他的德行。由于他来远怀众,人心归附,附近的诸侯崇侯虎洞察出了周文王志向叵测,不甘心做一方伯侯,于是纣王在崇侯虎的说服下逮捕了周文王,罪名自然是为臣不忠,窥伺天下。
这时候,周文王的一个臣子,叫散宜生,是个能说会道的家伙,选出美女名马送给纣王以赎周文王。昏聩的纣王见色起意,每天骑着宝马搂着美女,不顾大家苦苦劝阻,下令释放周文王这只猛虎归山。纣王还说呢:“有这一样东西,就够赎出释放周文王了,何况这么多呢?”于是,释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被释放回国以后,照旧偷着行善事,诸侯遇上什么争执,都找他来裁决。虞、芮两国的人为了争一样东西,打官司久不能解决,于是跑到周国这里来请周文王裁决。他们进到周国之后,发现老百姓都留出很宽的田塍,互不侵犯,非常自觉。虞、芮两国的人没等见到周文王,就都惭愧了,说:“咱们所争,正是人家所耻的,还去干吗啊?赶紧回家吧。”于是,一起撤诉了,各自谦让了。诸侯听说了这个故事,都说:“周文王大约是受天命之人吧。”
第二年,周文王就讨伐犬戎,次年,又伐密须国,次年,又战败耆国,次年,又伐邘国,再次年,又伐崇国(这是向纣王密告周文王的崇侯虎的地盘了),灭了崇国。下一年,周文王死去了,儿子太子发继位,是周武王。
笔者按:
虞芮两国在西伯的感化下让田的事情,按《诗经·绵》说:“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这句诗的意思不太好理解,大致意思是虞、芮两国不再争了而交质取平(互交抵押),周文王促成了这一点。从这句诗上,看不出“周国耕者让田,感化了虞芮人”这事。所以,虞芮断讼,耕者让田的事,是从《诗经》这句话演绎出来的故事而已。原诗句只能说明周文王已经有了区域辐射力,这两国的事务裁决是要由他支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