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时间)的两项特征是:(1)循环的存在期限具有长度;(2)循环的存在过程具有速度。
我们将其简称为:循环长度、循环速度。
循环长度和循环速度是共生共存、相互关联的。
任何循环(时间)对象均具有循环存在期限,有期限即有长度,那在完成长度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速度,长度和速度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都不存在。因为,这是一切受限存在对象无法摆脱的规律。
循环的期限有长有短,循环的过程有快有慢。
子循环的存在期限有长度,也有期限过程中的速度,而所有子循环长度及速度的总和,则是总循环的长度及速度。
如果是两个或多个同类总循环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参照,其同类总循环对象间就既有循环期限长短之别,又具有循环过程快慢之分。当然,同类总循环对象的同类子循环之间,亦同样如此。
举例:就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寿数进行参照、比较,会发现有人活的时间长,有人则短;有人衰老得慢,有人衰老得快。就两个或多个对象(譬如电视机)之间的存在时间进行参照、比较,会发现它们从生产完成到报废销毁的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其能供人观看使用的时间,也不会是完全一致的。
过程中的速度越快,期限间的长度结束会相应缩短(即长度变短);过程速度越慢,期限长度的结束则会相对延长(即长度变长)。
例如:一段 500 米的距离,如果你去运动,那就是有关联,就会有 500 米距离的循环长度和循环速度存在。不去运动,就是没有关联,随之你对这 500 米距离的循环长度和循环速度,就是不存在的。那么,如果去运动的话,这段 500 米的距离就是你此次运动的一次性存在总循环,也就是总循环的循环长度,运动若结束就没了,再次运动则属另一次。当运动开始,不论跑与走,都会有子循环,如:将 1 米作为子循环的划分单位,就会共有 500 次的子循环。而运动开始后,无论快与慢,通过每一个子循环(即 1 米的距离长度)你都必须要有速度。如果子循环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快,总循环结束的期限就短;速度慢,则总循环结束的期限就长。
当然,在事物循环的期限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意外,譬如,因为某种原因你半途停止了,那么,就是一次性存在的 500 米运动总循环提前结束了,变成了 250 米的运动总循环。这种现象事物中都普遍存在,就如同人的生命和使用的物品。不过,我们希望不论是生命还是物品,其一次性存在总循环的长度都要越长才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