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阿炳原本非道士,“议进”“议出”为哪般

关于阿炳是不是道士,而且还是一个“落魄、败落”的道士这个问题,困扰了学界几十年。比如,前面我们提到,为澄清阿炳所谓“道籍”以及是否被“议出道门”,学界曾在上世纪80年代,竟耗时三年余进行争鸣;还有人以阿炳被赶出道观为时间节点,认为之前他是道士,之后便不是道士;更有人认为其临终头戴发髻,是学道而始、从道而终,其一生都是道士。

但据笔者了解,成为道士需要必要的条件,一般来讲,在旧中国要成为道士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要本人笃信宗教,“出家”要有“舍诸有爱、脱落尘嚣”之割忍,“在家”要有“和光同尘,抱道怀德”之信仰;二要有依据师承脉络的法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要有人或机构认定,亦即入籍在册,自称或诬称都不算。但从阿炳当时的个人条件与生存处境看,与上述三种要求均不相符。

首先,阿炳没有笃信道教的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据杨荫浏早期有关阿炳的文章介绍,阿炳祖上出身农民,因家境贫寒,“他的父母很早就死了;他的父亲究竟叫什么名字,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从小就过继与本地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做儿子……”, 其为了谋生,被“以接洽斋主,介绍拜忏生意,并雇用他们,以从中剥削为专业”的道卫师、法师诱骗至城中道观,“给人家做法事。” 许亿和先生也认为是“受人雇佣而已”。根据华清和一众均为被雇佣进道观以吹奏弹唱为业,被迫以道士的身份串街走巷进城打工的农民的实际情况介绍,无论从他们的经济条件上看,还是从他们的文化水平上看,都既没有因信奉道教教义而接受经戒或符箓的主观意愿,也没有可以成为道教徒的客观环境与条件。这是其一。其二,据史料记载,“阿炳的眼睛本是1000度近视”, 亦即近乎全盲,是约5岁上下被收进道观的盲童,进道观敲鼓撞钟等做杂役,究竟是被父母卖给道观以还家债,还是父母双盲自己成了孤儿,都不得而知。总之,绝不是其自愿走进道观,甘愿做道士的。其三,民国时期,道教式微,呈无人管理、自生自灭状,没有哪一家机构,也没有哪一个自有子嗣的世袭道士会接收一个盲童孤儿继承衣钵。关于阿炳所居雷尊殿一事,据史料记载,他住的是雷尊殿的偏房,是其后来被赶出雷尊殿无家可归时,他的亲戚专门花钱为他租住在那里的,道观产权属公有,阿炳在道观里没有任何房产可供其出租甚至买卖;至于头戴发髻问题,那是为了赚香火钱,在道观里被要求头上都要戴发髻,即使阿炳头上有发髻,也是道观需要、习惯而已。所以,头戴发髻不见得就是道士,就如疫情期间的“大白”,不一定都是医生,穿白大褂是工作需要,是防疫需要。可见,阿炳进道观,没有主观意愿,是被迫无奈,个人无法决定。

其次,道士有法名。《穹窿山志》卷四《正一偶商》“启师”一节云:“师曰:‘不愁法不灵,只愁派不清。’” 正一派道士做法事有一个重要节次叫“启师”,就是启奏道法的师承来源,简单说就是报法名,每个道士的法名“严格依据‘三山滴血字辈’而来”, 比如,阿炳的所谓“堂兄”华伯阳就有法名“大阿”,字辈为“大”;火神殿道长顾秋庭法名为“鼎章”,字辈为“鼎”。华清和与阿炳并没有法名,所谓“雪梅”据称是华清和的号(暂且不论是否真有“雪梅”一号);前面我们提到有书籍考证认为,“彦钧”是阿炳的道号,是其“3岁,江西龙虎山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来无锡巡幸,应华清和所求,天师为阿炳赐名。”但经查证表明,阿炳3岁时张仁晸天师并没有来过无锡,真正来过无锡的是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而张恩溥天师来的那一年是1946年,与阿炳3岁那一年相差甚远。所以,所谓“彦钧”既不是道号,也不是法名,历史上本就没有“彦钧”此名基本成为定论。

另据记载,在1946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为再次筹建全国道教总会时留下的筹建名单中,火神殿的华伯阳等无锡其他当家住持赫然在列,但没有阿炳。这说明,要么阿炳根本就不是道士,乃至道长,其于1950年尚以雷尊殿当家道士的身份,向新生人民政府缴纳地价税的说法,实在令人瞠目,因为无论税票中的“华阿炳”所谓签字,还是时间节点,都是严重违背史实的;要么阿炳的地位也并不是像有些口述史料吹捧的那样,是少年“小天师”、被公推为技艺在“八兄弟”“十不拆” 等乐队之上,周围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而具备道教界必请之威望。

再次,阿炳原本就不是道士,当然就不可能是当家道士甚或道长。虽然《阿炳传略》称,“一九一八年底,华清和逝世,阿炳二十六岁正式继承清和道长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艺术人生》中也记述称“1925年,华清和辞世,阿炳继承父业,继任雷尊殿当家。” 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是与史实不吻合的。

其一,据历史记载,在道教宫观各执事(指官员或有职守之人—作者注)中,最高领导者称方丈,亦称“住持”;第二等级称监院,俗称“当家”;监院之下设“三都五主十八头”,“五主”中有殿主,亦即是说,即使雷尊殿有执事,充其量是一个殿主,既不是住持,也不是监院或当家道士。而且,监院主持观内一切事务,如不称职,住持有权将其撤换。这就说明,华清和果真是当家道士,或称其为洞虚宫的当家道士,或称其为三清殿的当家道士。而且,雷尊殿、火神殿等同属三清殿,本就没有雷尊殿当家道士这一执事,有的话也仅仅是殿主。那么,阿炳继承的是哪一个当家道士呢?其二,继承道长衣钵的说法本身也匪夷所思。因为道长这一称呼是对资深道士的尊称,不是类似住持或监院那样具有行政权力的职称可以随时任免;即使道士是世袭,像欧洲爵位那样可以继承,但继承人最终能不能成为道长,还要靠其本人后来的造化以及周边人的认可,何况华清和与阿炳不是亲生父子,更不存在世袭的道理。所以,即使华清和受人尊敬被称为道长,并有意愿让阿炳世袭道士,阿炳也不会马上就成为道长。可见,道长也罢,当家道士也罢,其前提首先阿炳必须是道士,既然不是道士,又何来当家道士乃至道长而言呢?《缥缈孤鸿影》一书甚至在描述阿炳离开雷尊殿走上街头靠所谓“卖唱”为生时称,“阿炳当时并没有忘记他曾是雷尊殿的当家住持,是有过‘一定身份’的人……”, 并以此强调阿炳不仅当过道士,还是一个落魄的道士。那么,这个有所谓“一定身份”的落魄的道士,又是谁钦定的呢?

史实表明,阿炳历史上根本就不是道士,何来所谓道籍?所谓道长以及落魄或败落道士更无从谈起;同样,从来就没有被“议进”道观,又何来被“议出”去?因此,关于阿炳有否道籍自然也就是一个伪命题。 EvlPcb7PdUrb6l+d1cQh0p4h1iHgKOBZzcsIvx4WbrAd7eAJdQkUwPO9IwchXp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