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世上本无“华彦钧”,原来阿炳乃“炳钧”

由于上述原因,必然造成阿炳音乐研究呈一片乱象,比如,迄今竟连阿炳的真姓大名尚未搞清楚,包括“阿炳”一名究竟来自何处,也处在一片混沌之中。

1、说清“阿炳”需从其中的“炳”字说起。从常识上讲,“阿炳”一名看上去明显是取名字中“炳”字前缀“阿”而成。而且,这种现象在讲吴语的苏锡常一带乡下司空见惯,比如一代著名锡剧宗师袁仁仪因排行老二故小名前缀“阿”称阿二,俗称袁老二等。据目前掌握的史料看,阿炳一名在上世纪30年代的诸多新闻报道中已经出现,可见此叫法并非空穴来风。但关于阿炳的“炳”字究竟来自何处,并没有相关详细解释,甚至到1950年,比较熟悉阿炳的黎松寿 发表《江南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一文时也未曾涉及,而在1993年其与他人合著的《阿炳传略》中,对此却有了一段清晰的说明,称“是星象家为孩子排八字时,发现五行缺火,遂取‘南方丙丁木’之意,取名阿炳”, 并成为后来所有相关书籍及口述史料的基本参照。上述情况说明,关于阿炳的“炳”字出处的说法,不是在民国时期,而是在1950年之后才逐渐产生出来的。

黎松寿的这个说法究竟源自何处,不得而知。但有两点可以明确:即其一,这个说法不是源自阿炳本人亲口所讲,肯定是黎依据他人推测或戏说而转述的。其二,所谓五行缺火是以阿炳出生于1893年那一年的生辰八字为前提条件算出来的。但经笔者查证,1893年是癸巳年,在天干地支中,癸对应的是水,巳对应的即是火,就是说,阿炳如果生于1893年,其生辰八字中并不缺火。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以阿炳生于1893年其八字缺火而取名“阿炳”的说法不能成立;其二,抑或阿炳的“炳”字本就不是依据其生辰八字是否缺火而来。基于这样的判断,经过查阅有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阿炳的“炳”可能跟如下两个带有“炳”字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

一是“严炳生”的“炳”。据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报道记载,“阿炳本姓严氏,奶名炳生,家甚贫,七岁时,舍身为道士,算图书馆后火神殿老道华清和之徒子,改姓华……。” 据此,有人认为可以确定阿炳的“炳”字来自“奶名炳生”中的“炳”。但是,经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篇报道基本上是根据1938年署名“佚名”的另一篇报道而重新撰写,内容大同小异,但前一篇中本没有“奶名炳生”,后一篇增加了这一信息。这就提出一个疑问:后加进去的“奶名炳生”究系来自何处、为什么叫“炳生”,而不叫其他,不得而知;尤其是文中并没有明确阿炳的“炳”源于“炳生”的“炳”。这是其一。其二,也有人考证认为“炳生”这一称呼似乎颇有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江阴有赵炳生、宋炳生、王炳生者,人称江阴强盗“三炳生”,“明火执仗,杀人抢劫,无恶不作。赵炳生曾到无锡著名富绅孙鹤卿家进行过抢劫……江阴公安局(指国民党当局——作者注)记录3人是清末时期长江下游一带人人痛恨的杀人越货大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县衙捉拿斩首。” 此文发表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文中所谓“江阴强盗”的说法,显然是服务于那个时代的。从历史角度看,即使“三炳生”是所谓杀人越货,也是杀富济贫,是敢于向腐败腐朽的晚清政府及其帮凶造反,是站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正义一边,又何来“强盗”一说呢?联想到上述那篇报道的内容,对阿炳极尽侮辱贬低之词,大有把阿炳划入所谓“强盗”一列之文义,不排除出自地主买办阶层的御用文人之笔,而有意杜撰出“炳生”一名。

所以,“奶名炳生”一说究竟是否有其真实性,还是刻意所起,目的为何;阿炳的“炳”是不是来自炳生的“炳”;作为一个穷人家孩子,阿炳一出生是否会有人给他起大名等,都没有足够充分的直接证据加以佐证。

二是“华炳钧”的“炳”。一般认为,“华炳钧”被认为是无锡道士顾秋庭于1924年口立的《拨付议据》(以下简称《议据》)中议定的火神殿、雷尊殿屋内家什及两殿香火等法定继承人。“华炳钧”究竟何许人也,迄今并没有确凿的说法,目前有诸多资料认为其即指华伯阳(1890-不详)。据有关资料介绍,华伯阳是无锡火神殿正一派道士,“从小跟他父亲学道……涉及道教音乐的乐器全部都会演奏”。 这就说明华伯阳学道的师傅是其亲生父亲,而不是《议据》主要立据人顾秋庭,即其没有师从顾秋庭学道的经历;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与顾秋庭不同属于一个法脉,顾秋庭属于有别于华伯阳师承的无锡道教的另一支重要法脉,法名为鼎章,是“三山滴血字辈”中的“鼎”字辈。这表明,上述两个要素都不符合顾秋庭把自己的衣钵传给属于另一支法脉道士的基本条件。亦即是说,顾秋庭在《议据》中托付的继承人是“华炳钧”,不是华伯阳,“华炳钧”与华伯阳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这是其一。其二,尤其是《议据》中明确说明的是将遗产交付与徒孙“华炳钧”继承,并不是徒子,假如当时华伯阳其父还健在,顾秋庭就绝没有继其孙而不继其子的道理。既然华伯阳与阿炳是同辈人,顾秋庭也应当与华清和年龄相仿,不可能出现阿炳为华清和徒子,而华伯阳却为顾秋庭徒孙的情况。其三,如果阿炳原姓“严”,异姓华,那么,原名并不叫“严炳生”,原本就叫“严炳钧”,改姓后称“华炳钧”,取名字中“炳”字,前缀“阿”称阿炳。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一是《议据》中的“华炳钧”,至少从书面文字上看不出是指华伯阳,也看不出不是指阿炳,从民国时期本就没有“彦钧”这个名字,《议据》中并没有特指“华炳钧”是谁以及阿炳始终生活在火神殿、雷尊殿的生活经历看,不排除“华炳钧”即应该指阿炳本人的可能性。二是阿炳曾经说过,“华彦钧这一名字,我久已不用,谁都不知道。” 当时阿炳讲的是“华彦钧”,还是“华炳钧”?阿炳去世之前,“华彦钧”一名还没产生,显然“久已不用”,而且“谁都不知道”的是“华炳钧”,亦即是说,阿炳的“炳”字完全有可能取自“华炳钧”的“炳”。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论述。

2、“华彦钧”一名是如何出炉的?从目前掌握的已有资料看,“彦钧”一名至少在民国时期是不见经传的。所以,“彦钧”一名应该出现在建国之后,这在建国后出版的《阿炳曲集》和《阿炳传略》中都能看到,并记有此名来历。比如,阿炳“3周岁前夕,恰逢江西龙虎山道教教主六十三代张天师张恩溥巡幸江南各地道院,……清和道长满心欢喜,设宴招待天师。席间,掌门教主即席赐名‘彦钧’。” 2014年出版的《走进阿炳艺术人生》(以下简称《艺术人生》)中考证的结果则认为,阿炳“3岁,江西龙虎山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来无锡巡幸,应华清和所求,天师赐名—彦钧。” 显然,在究竟是哪一位天师来的无锡,并给阿炳赐名上,两者说法出现龃龉。

但经笔者研究发现,上述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严重失实。因为据当年《大锡报》编辑孙云年回忆:“一九四六年六月下旬,一天傍晚,得到一个消息:江西龙虎山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出巡江南来到无锡。于是我根据新闻线索,外出采访。……江西龙虎山建有宏伟的天师府,至三十年代已传至六十三代的张恩溥了。而无锡却有机会迎来了这位天师。历史上是第一次。” 该记者对张恩溥天师出巡江南作了详细报道,他的记述基本上否定了上述戏说,因为不仅不存在张恩溥在阿炳3岁时访锡赐名“彦钧”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张仁晸赐名“彦钧”的史实,历史上只有张恩溥天师于1946年到过无锡一次,其他天师没有来过,来的人物、来的年份,都与阿炳3岁时被赐名的时间不相吻合。关于这件事,无锡市道教协会原秘书长褚洪深也曾发表署名文章,认为张天师赐名“彦钧”一说“肯定荒唐。始作俑者,难以考证了。”但难以考证,不等于没有始作俑者。

这就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所谓“彦钧”,即使确有其名,也不是天师所赐。既然不是张天师所赐,那“彦钧”一名从何而来?始作俑者仿照阿炳的“炳”字源自五行缺火而如法炮制“彦钧”一名为天师所赐,又意欲何为?二是鉴于上述在上世纪30年代的史料中用的是阿炳一名而不是“彦钧”这一称呼,且《阿炳传略》以及有关考证关于“其3岁时由天师所赐的‘彦钧’”一名来源说并不符合史实。那么,我们有理由可以认为,所谓“彦钧”一名并不是在民国时期,而是在建国后才起用的。至于此名是什么时间、是谁起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都需要学界做进一步核实,并不能排除有人把“炳钧”与“彦钧”作了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可能性。

也有人以阿炳那张日伪时期的所谓“良民证”上印有“华彦钧”的名字为证。但经研究发现,这个证照至少有两个疑点无法解释:一是发放时间。证件上落款时间是日本昭和12年,即1937年,而相对应的民国27年,却是1938年,这是证件发放时决不可能出现的错误。二是证件中写明阿炳为无锡县民,说明当时无锡不是市级,而是县级行政机构。那么,按照一般常识,证件名称应为“县民证”,而不是“良民证”。由于该证件复印件太旧,字迹已经相当模糊,若清晰可见,定有更多疑点。

由于阿炳的真姓大名并没有得到证据确凿的信息,本书也不得已暂且继续使用他的小名阿炳。 SMMIFwXAfs5iLiDsQ5zuSTF1DTZsqRGVzUySFnFo07RafAoPrV/UUVQThf5CoP3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