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汉朝人,生卒年不详,连生平事迹也不详。有记载在西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时任黄门令。精字学、善书法。
此人书写编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儿童启蒙教育读物《急就篇》,人们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根据它发展而来的。更令人叫绝的是由他书写的字体,被人们称为“章草”,是“今草”“狂草”草书的先驱。
西汉元帝时此人通过整理后编写了《急就篇》,使这一新书体规律化,这就有了章草书的体的范本。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画往往写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纯似隶书收笔。
从而继李斯创立小篆、隶书后,草书开始登上中国书法史的舞台。后世草书书法名家无不从《急就篇》中汲取养分,因草创之义,称为“草书”或“章草”。唐张怀瓘说:“章草者,汉黄门令所作也。”(《书断》)曾解散隶体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作《急就篇》,后人称为章草。
《急就篇》的形成,据说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说此人在老家相识一位天资聪慧的美丽姑娘,名叫章若君,他们在一起读书,是“青梅竹马”的同学。待女子长成,其父把她许配给当地人家,没等迎娶过门,那男子就死了。后又有远房表兄要娶她为妻,没等到洞房花烛也一命呜呼了。由此引来传闻,说此女命硬,娶了有克夫之灾。
话说此人寒窗苦读,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好事者为此人提了几门亲事,他都摇头不应,说男儿要功成名就方可娶妻成家。其母心细,知其子心慕邻家女章若君,就竭力反对,说若君生来克夫,怕儿子有什么不测之灾。然而史游与章若君感情至深,不为所动。其父发怒,决意让他赴京求学,不谋得一官半职不得返乡。临别之夜,此人在月下吹箫,若君弹琴相和。他对若君说:“他日飞黄腾达后,我就回来娶你。”若君在素娟上写上:“相知莫相守,相挂莫相牵,暂离终不弃,此情同皎月。”赠之。
此人在京学习二年,因博学多才被汉元帝赏识,任命为黄门令,(如现在的机要秘书)。一日闲谈,汉元帝问他:“你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朕命你编一本教授儿童识字和官吏行文用的蒙书。”此人当场许诺可以写成,皇上龙颜大悦,即替他物色一门亲事。此人下跪叩首言:“多谢皇恩,但臣在故里已情有所属。待此书编成之日,请皇上允许我回乡迎亲。”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此人即给章若君写信,谈了编写蒙书的思路,又相约明年的这个时候,他就回家迎娶新娘。
章若君收到书信满心欢喜,她本是才女,于是回信建议全书可分三部分:先用三言列举姓氏名字,如“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之类。自“姓名迄,请言物”转入诸项事物,如“稻黍秫稷粟麻粳,饼饵麦饭甘豆羮”讲作物食品。“贳贷卖买贩肆便,资货市赢匹幅全”讲商贾买卖。“乘风悬钟华洞乐,豹首落莫兔双鹤”讲织物图案等等。此后写“诸物尽讫五官出”,介绍国家官职设置、为吏之道等等。此人收到章若君回信,觉得想法十分到位,就按其思路,废寝忘食地日夜编写。
其父母得知决意要娶若君为妻十分担心,便去章家劝其放弃。不料从京城传来消息,说其子患上伤寒,现已昏迷不醒、危在旦夕。正好被其父母抓住话柄,与“克夫”之说不谋而合。若君终于顶不住世俗的偏见,跃身井下自尽。
其实此人是因操劳过度,经休养痊愈后,他对蒙书作了最后的润色。此人兴冲冲回家,却知若君已投井自杀,顿时潸然泪下,他吹了一夜的箫抒发伤感。回到京城,此人又抄写了一遍蒙书,然后呈献给了皇上。汉元帝赏赐给他很多金银珠宝,甚为高兴地问:“抄写蒙书用的是什么书法?朕习书这么多年,还是第一回看到呀。”此人告诉皇上,那是他和若君姑娘书信往来所写字体。皇上大为欣赏,于是下令刻石捶拓,颁布全国。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因起首两字为“急就”,史游所编蒙书被后人叫作了《急就篇》。又因用章草书成,又被叫作了《急就章》。
此人写的《急就篇》是儿童启蒙识字课本,1394字无一字重复,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知识,通俗易懂,文风雅奥。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涉及内容五花八门,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
《急就篇》因为用的书体是“解散隶书”的方法书写,有了穿插连贯、盼顾照应,后人称为“章草”。书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既开创了草书先河,又保留了篆隶古意,点画字形有其丰富的内涵。
《急就篇》的书体简练了字形笔画,写出的字如行云流水,放纵奔逸。由此产生了一种误解:两千多年前,西汉部队与匈奴作战,将领战死是常有的事。由于形势吃紧,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所以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曰“急就章”。后世仿效的篆刻家大有人在。于是以讹传讹,成了一种刻章的类别。
《急就篇》既成儿童启蒙识字课本,又使得章草的创立,可谓:一举两得,他就是西汉著名文人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