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出生于家学传统的家庭,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少时家贫缺纸笔,他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进士甲科,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校书郎。天宝十一年(752年)任武部员外郎,受杨国忠排挤,出任平原太守。建中四年(783年)进入叛军李希烈部,劝降不成被缢杀,终年76岁。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借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叛军气焰十分嚣张,唐朝江山岌岌可危。派了叛军使节段子光,将割下的朝廷高官李憕等三人的头颅拖在马后,沿河北各城一路示众。到达平原郡城门下,段子光提着三人头颅狂妄叫嚣,城上官兵无不惊骇。此时,此人已被推举为盟主,他为了稳住官兵人心,跨马出城,平静的对段子光说:我认识这三人,让我看看是真是假。段子光以为他舞文弄墨是一介书生,不以为意。不料此人大刀一挥,把段子光拦腰斩断。
唐军官兵见盟主如此英勇,军心大振。二十万兵马在此人率领下,从土门出发,打败叛军,收回常山郡,清除了魏郡太守。又与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联手,嘉山血战,唐军拿下了冀州。
话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此人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此人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此人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掎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敌军劝降,颜杲卿不从,敌军便当着颜杲卿的面把他的儿子颜季明的头砍下来。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断头,颜杲卿依然坚守着忠诚,破口大骂,誓死不降。敌军没办法,只能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一年以后,此人反攻,收复常山,事后他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颜杲卿的一条腿和侄子颜季明的头颅。面对着侄子的头颅,此人悲愤交加地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一篇草稿,从此在中国书法史上奠定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祭侄文稿》通篇波澜壮阔,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诋毁掩仰、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书《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尊为三大特色: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三、渴涩生动的墨法。其详细内容就此简略,已有书家评论记载。北宋诗人、官员、书法家黄庭坚评价《祭侄文稿》,是文学和视觉的双重影响:“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此人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此人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此人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此人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有卓越的灵性、坚强的魂魄及丰富的人生履历,故而境界瑰丽、雄健。在青年时代,此人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他经过了长达三四十年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此人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此人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等,可惜均佚。宋人编辑有《颜鲁公集》。
在盛唐之际,不懂书法不好意思说会武功。唐朝是文武兼修的,带兵的节度使立功可以回朝当宰相。此人是平原太守,可带兵打仗,是武人,所以他的书法下手力量很大,是习刀剑之手。
此人被贬蒲州,然还是心系朝廷,对朝廷命官批评频繁。引起了当朝宰相卢杞的嫉恨,他使了“借刀杀人”之计,建议皇上请此人去劝降叛军李希烈,可不必劳师动众。此人得朝廷之令义无反顾、孤胆犯敌。公元784年8月23日,他大义凛然、不受叛军李希烈威逼利诱,终被缢杀。
大唐王朝四朝元老,年近八十的此公,安史之乱首举义旗,却被一条白练缢死。明朝张凤翔说:古来殉难的忠臣不少,唯独(此公)与岳飞的死最使人扼腕,“至今英雄之恨未销”。
因其端正雄伟、刚正不阿,被世代传为“人如其字、字如其人”的典范。宋代欧阳修赞扬此人:“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意思是此公写的字,就像忠臣烈士、有道德的君子。
此人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