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出生官宦人家,12岁就能作辞赋。元和三年(808年),此人科举以状元及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开成三年(838年)此人调任工部侍郎。大中(847年)初年,转任太子少师。咸通(860年)初年,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咸通六年(865年)去世,时年88岁。
此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少时很尊敬父母,听哥哥的话,跟哥哥读书。写文章、写字、绘画、一学便会。酷爱文史,爱发表政治卓见。24岁考中进士。他头脑清醒,笔法流利,文辞严谨,深为唐穆宗所赏识。根据他爱儒墨,喜政论,文学书法和强记博学的特长,封为“翰林书诏学士”等职。
此人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很有研究,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真、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更工于正书。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史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豪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与欧、颜齐名,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蜚声中外。
此人书法不仅在国内很出名,连国外的使者也慕名前来购买他的墨宝,“必重购柳书以去”。他29岁考中状元。因书法水平高超,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竟然历仕七朝,如此通达的仕途生涯,为史上所罕见。
此人开始在夏州当官,宋穆宗为了能方便向他讨教,就把他召在身边,给了个“侍书”的官位。有一次,宋穆宗问他:怎么才能把字写得好看?他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不禁脸色绯红,因正是沉迷于酒色,疏于朝廷政事。此人能以书喻政,巧妙进谏,以此成为佳话。也因此作为书法理论流传了下来。
古时练习书法,如习武之人都秘不示人。现场书法就是从此人开始的,因为皇上时常要他现场挥毫泼墨,还要大臣们在旁观摩学习。有史记载:唐宣宗尤为珍爱此人的墨宝,曾召他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此人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
这些皇亲国戚的父母去世,都要请此人写碑文立碑,那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为不孝”。这些碑帖据有历史记载的就有107座。
此人通词赋,懂韵律、善诗文,具备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在《全唐诗》中,有其存诗5首。在《全唐诗外编》《全唐文》《唐文拾遗》亦有收录其作品。
有一次,此人随皇上去未央宫游玩,皇上对他说:“有一件高兴的事,往年给边兵的服装常常拖延,现在二月就把春衣发完了。你得作诗祝贺一下。”他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皇上大喜曰:“子健七步,尔乃三步焉。”意思是曹子健(曹植)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此人因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岂不知,他自小写字却很糟糕,因为潦草,常常被父亲和老师训责。由于好胜心的促使,他就勤学苦练,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大有长进。
有一天,他和小伙伴在老桑树下,摆开方桌举行“书会”。有一位卖豆腐脑儿的老汉也来树下歇脚,见这位少年拿着“只会飞凤家,敢在人前夸。”一幅字在炫耀,老汉随口说道:“你的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软塌塌,没有筋骨。”老汉接着又说:“人家用脚写也比你好得多,不信,到华京城里去看看!”
此人年少气盛,天没亮就往华京城里赶。只见在华京城的寿门北街大槐树下,挂着“字画汤”的白布幌子。有一个黑瘦老头,没有双臂,坐在地上,左脚按住纸,右脚夹起一支毛笔在写对联。这位老头运笔如神,龙飞凤舞,博得众人阵阵喝彩。此人看了也惊呆了,上前“扑通”跪在老头面前说道:“我愿意拜你为师,请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头急忙用脚把他扶起,告诉他自己从小失去双臂,就用脚写字,风风雨雨有五十年,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洗砚把门前的池塘都染黑了,可我的字离前人还差得远呢?禁不住此人的苦苦哀求,老头就用脚写下:“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使得龙凤飞。”写好交给他,说这就是写字的秘诀。
此人受了黑瘦老头的开导,从此发奋苦练,手上磨起了老茧,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观察大自然飞禽走兽的优美姿态,书法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欧体的开朗方润。初学王羲之,遍观唐代名家书法,集众人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的“楷书四大家”。此人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他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
此人就是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