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肌力训练

第一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

一、概述

肌肉主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对外做功,即为肌力的作用,是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临床多种疾病会引起肌力的下降,从而导致人体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肌力下降以肌力训练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章将重点介绍。

二、肌力与肌肉耐力

(一)肌力

肌力又称绝对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大小受年龄、性别、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关节角度、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二)肌肉耐力

肌肉耐力是指相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任务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疲劳时已完成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耐力的大小受肌纤维的类型、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肌红蛋白的储备、所进行的运动的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等长收缩

等长收缩是肌肉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加的静态肌肉运动。肌力所面对的负荷大于或等于最大肌力时即产生等长收缩。

(二)等张收缩

等张收缩是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对抗的负荷固定,产生的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关节的运动。根据肌肉在收缩时长度的变化,可将等张收缩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1.向心性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起止点靠近,长度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收缩方向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同,是运动治疗中运用最多的肌肉收缩形式。如伸膝时股四头肌的收缩。

2.离心性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起止点两端远离,肌肉长度增加。收缩方向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如步行中摆动末期腘绳肌的收缩。

(三)等速收缩

等速收缩又称等动收缩。指在全关节运动范围内,利用可控制速度的设备使速度保持恒定不变的运动。此种肌肉收缩形式需要借助于专用设备来控制肌肉收缩速度。由机器提供和患者肌力大小相匹配的阻力。

四、肌力下降的原因

(一)年龄增加

在2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力逐渐下降,下肢更为明显,如股四头肌肌力早期即有下降。

(二)失用性肌肉萎缩

失用性肌肉萎缩是由于肌肉纤维的变细而导致的肌肉体积的变小。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亦即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少一半,尤其在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处尤为明显。失用性萎缩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肌肉的体积可逐渐复原。

(三)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障碍导致的偏瘫或四肢瘫等,由于卧床时间较长,导致肌力明显下降;如脑血管病、脑瘫、小脑障碍等。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无主动运动,导致肌力下降,如臂丛神经损伤等。

(四)肌源性疾病

肌源性疾病主要是由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疾病导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多发性肌炎出现肌力下降的部位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等。

五、影响肌力的常见因素

1.年龄和性别 人在20岁之前肌力是渐增的,20岁之后则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肌力逐渐下降;肌力与性别也有关系,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女性肌力为男性的2/3,如女性的握力为男性的60%。

2.肌肉的收缩形式及收缩速度 肌肉有多种收缩形式,收缩形式不同,产生的力也是不同的。如离心性收缩产生的肌力大于向心性收缩;收缩速度越慢,产生的肌力越大。

3.肌肉横截面积 肌肉的横截面积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

4.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的生理结构特点决定其有效的收缩应具有适宜的初长度。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5.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 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运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以达到完成负荷的有效运动。

6.肌纤维的走向 纤维短、数量多、呈羽毛状排列的肌肉适于产生力。纤维长、数量少、平行排列的肌肉适于产生速度。

7.心理因素 心理状态在肌力大小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被检查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焦 龙 李 艳)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一、概述

肌力训练是运动治疗中的基础训练方法之一。积极有效的肌力训练有助于防治失用性肌萎缩,提高肌肉力量,增强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提升心肺功能,从而恢复运动功能。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肌力训练和器械训练两大类。徒手训练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器械训练时常采用哑铃、沙袋、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悬吊系统、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肌力训练的方案由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间期、肌肉收缩的形式等五个要素组成,治疗师应根据患者现有的肌力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目前临床常用的0~1级肌力训练方法包括: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电疗法等;1~3级肌力训练常采用辅助主动运动训练;3级及以上采取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等长运动、等速运动以及肌肉耐力训练等方式。下文将详细叙述。

二、被动运动、神经冲动传递训练及低频电疗法

(一)概念

采用被动运动训练、传递神经冲动训练、低频电疗法等方式,主要目的是维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瘫痪肌肉的收缩,主要适用于0~1级肌力的训练。以上方法常常综合运用。

(二)具体方法与技巧

1.被动运动训练 被动运动训练时治疗师用手触摸被训练的肌肉,给予肌肉一定的感觉和压力刺激,让患者体会肌肉运动的感觉;训练患侧前,指导患者在健侧完成相同的运动,体会运动时肌肉收缩的方式和动作要领,患侧被动训练时反复复习这一模式。

2.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治疗师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以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常与被动运动训练结合应用,效果较好。

3.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能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瘫痪肌肉的收缩,起到训练肌肉的作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将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肌电变化转换为听觉和视觉信号,使患者感知到肌肉出现的微小收缩。

(三)注意事项

进行被运动训练时掌握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及肌张力变化;进行传导神经冲动训练时注意治疗师和患者动作的一致性,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及心血管反应;进行电疗时注意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及观察患者皮肤的变化情况。

三、辅助主动运动训练

(一)概念

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运动和动作,辅助力量可由治疗师徒手、患者的健侧肢体提供,也可利用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主要适用于肌力恢复到2级,不能独立完成动作的部位。此方法以主动收缩为主,外力辅助完成动作。

(二)具体方法与技巧

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帮助,完全由治疗师徒手辅助完成训练。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师辅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同时给予正确的动作引导语(图7-2-1)。随着肌力的改善,随时进行辅助力量的精细调节,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训练效果较好。缺点是训练需要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进行,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

图7-2-1 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2.悬吊辅助主动运动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或者专用的悬吊训练系统,将需要训练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随着肌力的改善,还可以调节悬吊点的位置、悬吊的部位、改变运动面的倾斜度,用手指、弹力绳、重锤等施加阻力,以增加训练难度,提高训练效果(图7-2-2)。

图7-2-2 悬吊辅助主动运动

3.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在光滑训练平面上利用撒滑石粉或固定滑板等方法减少肢体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减轻训练难度;也可通过垫毛巾或加大滑板的倾斜度等方法增大摩擦力,利用摩擦阻力在训练平面上做滑动运动(图7-2-3)。

图7-2-3 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4.滑轮重锤辅助主动运动 利用滑轮和重锤减轻需训练肢体的重量,运动在垂直面上进行。适用于拮抗肌可拉起重锤的患者,多用于髋、膝、肩、肘等大关节部位的减重主动运动,不能用于手指、腕和踝等关节部位的训练(图7-2-4)。

图7-2-4 滑轮重锤的主动运动

5.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多在水中进行,也可在泥疗池中进行。利用水对肢体的浮力或加上漂浮物减轻肢体重力的影响,进行辅助主动运动。

(三)注意事项

治疗前先详细评估患者的肌力大小,进行治疗时给予适当的助力以完成运动;控制治疗强度和节奏;治疗结束时应引起肌群的适度疲劳;注意患者的心血管反应。

四、主动运动训练

(一)概念

主动运动训练是指患者主动以肌肉收缩形式完成的运动。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也不用克服外来阻力。适用于肌力达3级及以上的患者。主动运动的意义大于被动运动。

(二)具体方法与技巧

治疗师应指导患者在训练中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运动速度、次数、间歇等给予适当的指导,做到指导口令通俗易懂。下列示范的是常见部位的主动肌力训练方式,可抗重力进行,也可抗阻力训练。

1.斜方肌主动训练 斜方肌由上、中、下三部分纤维组成,根据解剖和功能的不同,主动训练的方式也有不同。

上部纤维主动训练:患者取坐位,双手放在膝上,抗重力向上耸肩,反复进行训练(图7-2-5)。

图7-2-5 斜方肌上部纤维主动训练

中部纤维主动训练:患者取俯卧位,肩部位于床边,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肘部向天花板方向向上提并保持,反复进行训练(图7-2-6)。

下部纤维主动训练:患者取俯卧位,训练侧上肢外展至145°,前臂中立位,大拇指指向天花板,尽最大力量上举手臂并保持住,反复进行训练(图7-2-7)。

2.肱二头肌主动运动训练 患者坐位,肘部置于治疗台上,前臂旋后,屈肘并保持住,反复进行训练(图7-2-8)。

3.腰大肌主动运动训练 患者取坐位,大腿在床上,小腿悬挂于床边,手放在两边床上,抬腿离开床面并保持,反复进行训练(图7-2-9)。

4.臀大肌主动运动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双手放于床两边,伸腿抬高并保持,反复进行训练(图7-2-10)。

图7-2-6 斜方肌中部纤维主动训练

图7-2-7 斜方肌下部纤维主动训练

图7-2-8 肱二头肌主动运动训练

图7-2-9 腰大肌主动运动训练

5.股四头肌主动运动训练 患者取坐位,保持大腿中立位,双手抓住床沿,躯干可向后以减少腘绳肌张力,伸直膝关节并保持,反复进行训练(图7-2-11)。

6.躯干伸展肌群主动运动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双手臂抱头或放在身体两旁,治疗师固定患者下肢踝关节上方,患者伸展脊柱,将身体从床面抬起,使脐部离开床面,完成全范围活动,反复进行训练(图7-2-12)。

7.躯干屈曲肌群主动运动训练 患者仰卧位,双手向前伸在身体上方,屈曲躯干,患者完成整个动作,肩胛下角抬离床面,反复进行训练(图7-2-13)。

(三)注意事项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运动,在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运动量和治疗强度、频率和节奏。注意心血管反应,应在无痛下进行训练。

图7-2-10 臀大肌主动运动训练

图7-2-11 股四头肌主动运动训练

图7-2-12 躯干伸展肌群主动运动训练

图7-2-13 躯干屈曲肌群主动运动训练

五、抗阻运动训练

(一)概念

抗阻运动训练是指肌肉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已达到4级或5级,能克服重力和外来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的患者。阻力的大小根据患肢肌力而定,以经过用力后能克服阻力完成运动为度。

(二)具体方法与技巧

1.利用徒手、滑轮、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液体阻力等方式施加阻力,方法与辅助主动运动的形式相同,但作用的方向相反。

(1)徒手抗阻运动:固定位置与辅助主动运动形式相同,固定关节近端。阻力方向与运动肢体成直角,根据训练要求,阻力的部位与姿势可适当变化。外加阻力时不可过急,宜缓慢,使运动中的肌肉收缩时间延长,每个动作用2~3s完成。开始时在轻微阻力下主动运动10次,然后加大阻力,使肌肉全力收缩活动10次,可做向心性等张收缩、离心性等张收缩及等长运动(图7-2-14)。

图7-2-14 徒手抗阻运动

(2)加重物抗阻运动:直接用手拿重物或把物体绑在身体某部位进行练习。如做膝伸展动作时,将沙袋固定在踝关节的近心端进行练习(图7-2-15)。

图7-2-15 加重物抗阻运动

(3)重锤与滑轮抗阻主动运动:此方法用重锤做阻力,用滑轮改变牵引的方向,牵引方向与肢体应成直角,肌肉可发挥最大力量,运动时速度不宜过快,肌肉收缩到极限后应停2~3s。无论是向心性或离心性收缩,每个动作都要慢慢进行。

(4)弹簧抗阻运动:用弹簧的弹性阻力进行肌力训练,根据患者的肌力状态,选择合适弹性系数的弹簧,也可用多根弹簧组合(图7-2-16)。

图7-2-16 弹簧抗阻运动

(5)摩擦阻力抗阻主动运动:手部训练多用,比如训练手指屈伸肌力时,可以用豆类、米类等在容器内增加摩擦阻力,增强训练趣味性和疗效,其他部位训练一般不常用。

(6)水中抗阻主动运动:利用水的浮力可协助运动,对抗浮力的运动就是抗阻运动,可在四肢末端拴上浮漂,再向下方运动克服浮力的阻力。

2.注意事项 避免持续的握力训练及长时间的憋气,防止加重心肺负担;在训练中应协调好呼吸,用力要吸气,放松时将气体慢慢呼出;应在治疗师监督下进行负荷较重、危险性较大的训练;训练时的负荷量要缓慢、逐渐地增加。

对于有下列症状的患者应禁止使用抗阻力的运动方法:肌肉、关节发炎或肿胀;患者训练的时候或训练结束24h后仍感到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稳定,如有肌腱的断裂或关节周围肌肉肌张力极其低下的患者;有2级以上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合并症。

六、等长运动训练

(一)概念

等长运动训练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但肌肉的内部张力增加。可用于肌力2~5级的患者。虽然没有做功,但肌肉能产生相当大的张力,因此能增加力量,是增强肌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具体方法与技巧

1.训练方法 指导患者全力或接近全力收缩肌肉并维持3~10s,一般保持6s。每组训练3次,中间休息2~3min,每日训练一组。将肌肉收缩并维持6s所加的最大重量称为1RM,以1RM为基准进行等长训练,应每周测定一次1RM,再逐渐增加重量。

等长训练主要有以下优点:训练方法简单,患者易学;在家中容易进行,一般无须借助器械;术后固定的患者,可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立即进行肌力的增强训练,因此常在早期的康复训练中应用。缺点包括:由于在训练中需要患者用力憋气,对心血管造成的负担很大;只能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角度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如要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各个角度增强肌力,则需在每个角度范围都进行肌力的加强训练,因此相对费力费时。

2.训练的方式

(1)徒手等长运动:受训练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

(2)肌肉固定下等长收缩练习:适用于肢体在石膏、支具等固定中,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任何关节运动,如股四头肌在伸展位石膏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等长收缩练习。

(3)利用器械进行训练:可利用墙壁、地板、肋木和床等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

3.注意事项 向患者说明并演示运动的方式,使患者充分理解;整个过程中不可以出现关节的运动;注意训练强度、频率及持续时间;训练后引起肌肉的适度疲劳;整个过程中均不可引起患者疼痛。

七、等速运动训练

(一)概念

等速运动训练是指借助特定的仪器获得恒定的角速度,即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随用力程度而变化,以使运动肢体的肌张力保持最佳状态的肌力训练方法。适用于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二)具体方法与技巧

(1)根据训练要求,选择相应的附件。

(2)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3)关节活动角度设定:通常可设定全关节活动角度,肌肉、肌腱、韧带愈合早期,关节术后或关节病变时则宜选择限定关节活动范围。

(4)训练方式:分为等速向心训练和等速离心训练。常用运动速度谱通常包括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s、60°/s 10种,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训练速度。也可将训练程序设为8~10个速度进行,以20°/s或30°/s的速度递增或递减(图7-2-17)。

图7-2-17 等速运动训练

(5)训练次数:建议每个运动速度状态下采用重复10次的运动方式,也可根据增强肌肉力量或发展肌肉耐力来确定运动强度、间歇时间和训练频度等。

(6)注意事项:最大负荷等速运动训练前,应进行低、中等负荷的运动;全角度范围运动前要先进行小角度活动;离心等速运动训练前应先进行向心等速运动,以让患者更好地掌握用力技巧;因为离心运动时,运动的速度往往来源于机械臂而不是患者本人。

八、肌肉耐力训练

(一)概念

肌力训练的同时亦有肌肉耐力训练,但两者在训练方法上有所不同。为了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较少;而发展肌肉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收缩。临床上常将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使肌肉训练更为合理。

(二)具体方法与技巧

1.等张训练法 先测出待训练肌肉连续10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每次训练3组,重复10次运动,各组间休息1min。第1、2、3组训练所用阻力负荷依次为50%、75%及100%的10RM,每日进行一次治疗。每周复测10RM值,复测后按新的10RM位标准计算。亦可采用5cm宽、1m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练习。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练习,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每日训练1次。

2.短促等长训练 短促等长训练是一种利用抗阻等长收缩来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即让受训练的肌群在能耐受的最大负荷下做等长收缩,持续6s,重复20次,每次间隔20s,每日训练1次。

3.短暂最大负荷训练 这是由Rose教授提出的一种等张和等长结合的肌肉练习方法,即在最大负荷下以等张收缩完成关节运动,并在完成时接着做等长运动收缩5~10s,然后放松,重复5次,每次增加负荷0.5kg。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s者,则不加大负荷。

4.等速向心肌力训练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动速度谱进行肌力训练。常选用的训练速度谱为: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s、60°/s,每种运动速度之间间隔30°/s,每种运动速度收缩10次,10种运动速度共收缩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肌肉功能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3个训练单位。每完成一种运动速度训练后,必须间歇60~90s,完成一个训练单位的训练后,必须间歇3min左右,让疲劳的肌肉得以恢复,再进行下一个训练单位的训练。每周训练3~4次比较适宜。

5.等速离心肌力训练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训练。开始时,可选择30°~60°/s运动速度,每次训练次数不超过30次,作为适应性训练;随后逐渐增加运动速度和训练次数,有30°/s、60°/s、90°/s、120°/s、120°/s、90°/s、60°/s、30°/s 8种运动速度。每种运动速度可重复收缩10~15次,收缩约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到2~3个训练单位。

6.注意事项 施加适当的阻力,以中小强度开始进行;不可以出现明显疲劳;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全过程在无痛情况下进行。

九、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肌力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在独立生活中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和最具有共性的功能性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等,因日常活动更具主动性、趣味性,可增强患者的主动参与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所以对肌力要求更有目的性,也促使患者主动通过日常活动的任务性训练来改善和提高肌力。具体训练方法可以参考相关书籍。

(焦 龙 李 艳)

第三节 肌力训练原则及相关事项

一、肌力训练的适应证

肌力训练的适应证包括:由神经源性疾病、关节源性疾病、肌源性疾病等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如内脏下垂、尿失禁等;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二、肌力训练的禁忌证

肌力训练的禁忌证包括:急性扭伤;新发骨折或骨折未愈合;急性感染或炎症;高热;运动时严重疼痛或血肿;局部活动性出血;骨关节肿瘤;严重的心脏病,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等。

三、肌力训练的原则

(一)阻力原则

阻力原则是肌力训练的重要原则。为使肌力增强,训练必须给予一定的阻力,无阻力状态下的训练达不到增强肌力的目的。阻力的大小根据患者现有肌力水平制订,阻力可以来自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的阻力等。

(二)超量负荷原则

超量负荷原则又称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荷量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负荷水平,并维持一定的训练周期,否则就达不到改善肌力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肌力训练的负荷量要略高于现有的肌力水平或至少达到肌肉最大强度收缩所需负荷的60%,训练周期持续6周,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三)反复训练原则

为了达到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的目的,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收缩训练,而非单次收缩。肌肉收缩的方式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可采取离心性、向心性、等长或等张收缩等方式。当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节疾病或肌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可酌情减量。

(四)适度疲劳原则

适度疲劳原则即训练时应达到使肌肉感觉疲劳但不过度疲劳的原则,是控制肌力训练不至于过度的一个主观限制指标。根据超量恢复原理,肌力训练会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力训练也难以取得效果。但是,过于疲劳会极大地影响训练效果,因此,肌力训练要特别注意掌握适宜的训练频次,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

(五)选择适当运动强度

肌肉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强度的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募集Ⅰ型肌纤维,对增强耐力有效;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Ⅱa型、Ⅱb型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故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收缩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肌力训练时,并非需要个体同时满足上述所有的原则,但必须满足阻力原则和超量原则,其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然,若能同时满足以上全部原则则效果更佳。

四、肌力训练须知

(1)训练前说明训练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并随时鼓励患者,增强其训练的信心。

(2)注意心血管反应,训练时避免用力憋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

(3)充分固定运动肢体的近端,防止出现代偿动作。

(4)给予阻力方向与肌肉收缩的方向相反,阻力点设在被测肢体的远端,并在训练过程中正确调节外力。

(5)注意姿势与肢体位置,充分调动患者潜能。

(6)根据治疗的目的、疾患及肌力的级别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7)根据训练原则,结合患者的情况,设计足够合理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

(8)治疗中如有疼痛等异常现象,应暂停治疗,并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9)做好详细的训练记录,包括患者的状况。

(焦 龙 李 艳) dhoRdpGRQtMmvYh0yGA4vBUj7IwLOm1G5fI0CL3LJSRWW9PEgWGeM5YKexOR/G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