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白酒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镶嵌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在这个繁荣而多变的时代,白酒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白酒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与更迭,也映照出无数酿酒人的智慧与汗水。作为酿话品牌的发起人,我深感有责任和义务去记录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白酒行业的发展变迁,感受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撰写之缘起:传承与探索
从1949年到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到工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传统的烧坊相继合并,国营酒厂登上历史舞台,白酒行业开始从家庭作坊转向工厂化,中国白酒工业化开启。同时,全国展开以总结传统经验为特征的大规模白酒试点研究,当今白酒行业品牌的基石经由数次全国白酒评选大会逐步奠定。20世纪80年代的“汾老大”崛起之后,各种香型的白酒开始崭露头角,此后的40年,清香—浓香—酱香的变化可谓跌宕起伏。
从产业变迁的视角看,白酒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管理到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在每个发展阶段中,如何适应政策变化、如何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如何提高渠道管理水平、如何讲出更精彩的中国酒故事,是各家酒企的竞争核心。
酿话团队策划这部作品,旨在记录1949年到2024年跌宕起伏的白酒行业历史,呈现出一个真实、全面、生动的白酒世界。通过深入挖掘和梳理白酒行业的发展脉络,我们希望能够揭示白酒行业的本质和规律,成为白酒行业的发展参考,为白酒企业的成长助力。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感受白酒行业的变迁历程,领略白酒企业的奋斗精神,品味白酒文化的独特韵味;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白酒文化的深厚,感受白酒带来的美好。希望这不仅是一部记录中国白酒行业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入探索、传承白酒文化的鸿篇巨著。
二、作品之架构:分册与整体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尝试将中国1949年至2024年的白酒行业历史,以清香、浓香、酱香三种香型为主要线索进行梳理和记录,考虑到作品体量和便于阅读,这部作品将分成三册出版。这三册图书,分别以“清香风起”、“浓香潮来”和“酱香浪涌”为主要内容。
将中国白酒行业从1949年到2024年的历史按照清香、浓香、酱香三种主要香型进行分段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白酒行业的发展并不严格按照这三种香型的时间线独立演进。不过,为了构建一套清晰且有趣的作品,可以基于这三种香型的崛起、发展和影响来大致划分时间段。
回望酒业路,时感酒海沧桑,如何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史诗历程做出注解?时忆起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回到作品架构上来,这种划分并非严格遵循时间线,而是基于三种香型的白酒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市场影响力与发展趋势所做的艺术化处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划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生动、直观的视角,来探索白酒行业的辉煌与变迁。
中国白酒的香型众多,其中尤为人熟知的是酱香型、浓香型和清香型。除了以上三大香型,中国白酒还有多种其他香型,如兼香型、米香型、董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凤香型、特香型、老白干香型、馥郁香型等。每种香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口味需求。此外,一些知名酒企还拥有多种香型的产品,比如郎酒有三种香型的白酒,分别是酱香型、浓香型、兼香型。
中国白酒的每种香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消费群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每一种香型的白酒,都如同盛开在中华大地上的花朵,各有其独特的芬芳与魅力。清香型白酒,以其纯净、优雅的香气,如同春日的桃花,清新脱俗;浓香型白酒,如同盛夏的牡丹,馥郁芬芳,尽显华贵;酱香型白酒,如同深秋的红叶,深沉内敛,回味无穷。
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地的白酒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与风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香型,在香型的划分上充满多样性与丰富性。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并非不尊重其他香型或忽视其他香型的存在,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三种香型的深入剖析,来展现中国白酒的大趋势及发生的变化。我们在以三大香型为主干进行描绘的同时,尽量兼顾了同时期其他香型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事例,主要标准是其在白酒行业的影响力,包括从现在的视角来评价当时之事是否对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繁荣的市场,应当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期待各种香型的白酒都能在市场上蓬勃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种香型的白酒,各有其美,各有其独特之处。只有当它们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时,中国白酒市场才能真正实现繁荣与和谐。
此外,我们也试图对这三册图书做一个时间上的分割,但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前因后果,难以一刀两断。我们主要以香型为主线展开,同时也涉及其他多种香型白酒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白酒行业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白酒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记录了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还深入探讨了白酒行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呈现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白酒行业,让读者在了解白酒行业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包容。
三、细节之雕琢:生动与价值
我们采用切片式、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白酒行业的历史。受制于篇幅与研究能力,无法展现所有方面和各个细节,但我们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企业进行写作,尽力揭示出白酒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这种切片式记录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白酒行业的本质和规律,还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白酒行业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注重讲述企业故事,并尽量讲得生动。
为了深入挖掘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深度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酿话团队总是在路上。我们曾在茅台镇驻扎12个月,见证过从一粒高粱种子到一瓶茅台酒的出生,也曾在一个倾盆大雨之夜寻找习酒70多年曲折向上的成长奥秘。
2024年3月,酿话团队派驻人员到江苏,去“福泉酒海清香美,位占江淮第一家”的洋河,思考当年的“二次创业”是如何与现在进行连接的。
2024年3月,我们到四川古蔺,追问赤水河左岸郎酒庄园的红花郎如何成为超级大单品,红遍大江南北。
2024年4月,我们在山西杏花村老酒坊,从汾酒之源探秘汾酒在跌宕起伏之后如何再次书写精彩篇章。
…………
我们关注不同白酒企业的成长历程和发展策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注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作品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希望读者在阅读本部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文化的魅力。
四、行业之未来:激荡与积聚
通过本部作品的策划和撰写,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白酒行业的博大精深和跌宕起伏。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展现所有方面和各个细节,但我们相信,本部作品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白酒行业的窗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讲好酒故事,开酒上菜说酿话,为白酒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酿话团队将继续关注白酒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变化,致力于为白酒行业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部作品,激发更多人对白酒文化的兴趣,让白酒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回顾中国白酒行业从1949年到2024年的发展,我们不禁对其未来充满期待。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中国白酒行业正在进入“无人区”。无论龙头企业还是新锐力量,每一步探索都是新的。在这个大背景下,白酒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白酒行业也需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和融合创新,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白酒行业,将更加激荡与积聚!
本部作品是酿话团队精心策划和撰写的一部作品。在撰写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但也深感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因研究视野和水平有限、资料缺失等,我们的作品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然而,我们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推动白酒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感谢所有为白酒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是你们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白酒文化和繁荣发展的白酒行业。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白酒行业的研究和传承中,推动中国白酒健康发展。
历史的长河浩渺无垠,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也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虽然我们尽力去挖掘和梳理历史资料,但仍然难以完全展现所有方面和各个细节。同时,由于资料的缺失和不完整,我们在某些方面的论述也可能存在偏颇和不足。
欢迎读者与我们交流、共同探讨,请致电邮5256100@qq.com。
酿话 发起人 康成
2024年5月20日 成都
江河基因,白酒万古之魂;香型风骨,酒业争鸣之始。
中国白酒自诞生之日起,便拥有浓厚的华夏传统基因,与千百年历史的兴衰跌宕同向而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先散而不整的白酒行业,在国家的整肃下逐渐聚拢在一起。自此,中国白酒行业就像在广袤荒原中肆意向阳而生的繁茂丛林。与早先分散、孤立的状态不同,这一次白酒行业迎来了真正的行业化。
1949—1997年,既是中国白酒风云的前夜,也是白酒战争的起始阶段。这是变革的时代,白酒行业彻底摆脱传统的作坊模式,以酒厂、酒企为单位,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经营;这是觉醒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白酒行业从国家管控走向市场化,交出了精彩的市场化答卷;这也是属于清香型白酒的时代,山西汾酒以高产量、清香风味、平价的优势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行业龙头,带领清香型白酒走向舞台的中心。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节点,白酒行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个是计划经济下的垦荒时代,另一个是市场经济下的白酒战争时代。
白酒风云前夜
1978年之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较为匮乏,白酒处于由供定买的卖方市场,国家统购包销。此时,白酒行业从业者一门心思向内钻研,整个白酒行业的工艺和产业雏形,迅速形成并向下扎根。
这一时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前后五届全国评酒会和遍及全国的酒业科研活动上,以明暗交织的两条线为索引,在整个白酒行业内掀起名酒和香型风潮。
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从100多种参评产品中评选出四大白酒类名酒,分别为茅台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和汾酒。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吸引了近200种白酒参选,经过层层评分,确定了八种全国名酒,即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它们被称为“老八大名酒”。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评选出“新八大名酒”,全兴大曲酒和西凤酒滑落名单,剑南春和洋河大曲酒升级补位。酒厂为了在评酒会中争得荣誉,纷纷在质量上展开竞争。而获得“名酒”称号也为它们的市场竞争奠定了品牌基础。因此,在较长时间里,白酒市场被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牢牢占领。
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是,我国首次对白酒香型进行了划分。我国白酒香型不断丰富,在四种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芝麻香型、兼香型等,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重要的是,自此白酒行业开启了数十年的香型之争。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依次成为中国白酒市场的王者,在不同时代独领风骚。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汾酒逐渐起势,一度达到了鼎盛状态。以其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以高产能、清香风味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仅1980年,汾酒的产量就从2 400吨增至3 200多吨。为让更多老百姓买到、喝到汾酒,酒厂在5年时间里(1980—1985年)将产量翻了3倍多,产量突破万吨,成为行业第一。在清香风潮下,全国各地的清香型白酒,如北京二锅头、湖北黄鹤楼酒、湖北劲牌小曲酒等都在清香时代书写了辉煌。
在物质较匮乏的时代,让老百姓喝得上、喝得起白酒最为重要。为此,酒企一直在不遗余力使产量提升。以茅台酒为例,早在1958年,茅台就提出了产量破万吨的目标。数十年里,茅台始终以提高产量为导向促进生产。可是,由于酱香型白酒生产要求苛刻,茅台酒始终难以实现产量破万吨的目标。直到1975年,茅台酒1 000吨扩建工程启动,破万吨的项目才真正步入正轨。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当时,白酒产量在酒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原料简单、生产成本低、出酒量高的清香型白酒自然而然占得先机,顺利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正如时任汾酒酒厂厂长的常贵明所言:“人民群众满意了,咱才能感到满足。”清香型白酒成为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深刻记忆。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白酒行业市场化启程。自此,白酒风云序幕拉开。1978—1988年,国家逐步放开管控,白酒行业开始拥抱市场,涌入广阔天地,施展拳脚、争奇斗艳。尤其在1988年,泸州老窖、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13种名酒的销售价格开始由市场决定,从而有了明显的高低之分。1989年,白酒“国家专卖”正式取消,市场更加自由,竞争愈加激烈。
市场化大潮
在市场化竞争开启的前10年里,各家酒企广开思路,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动了白酒行业的进步和繁荣。
市场首先演绎了一场精彩、惊险的价格之争。在这场“战争”中,酒企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低价并不一定会带来高销量。只要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贵一点儿”也有广阔的市场。汾酒因名酒变民酒战略,所以在这一轮价格大战中进行了降价;而四川宜宾的五粮液则抓住机遇,选择不降价,从而稳住了市场,提升了品牌形象,发展一步步上扬。
地域酒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川贵地区老牌势力云集。茅台在包销统购逐渐放宽的背景下,奋力争取自销权。习酒运用营销战略,通过业内的大型品酒会成功造势,扬名业界。郎酒选择向内发力,对传统盘勾大胆改良,稳扎稳打,专注质量。剑南春大力开发新产品,用于开拓新市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新兴力量的发源地。黄鹤楼酒借力地域文化,依托清香优势,成功风靡长江两岸。四特酒基于清、浓、酱、米四大基础香型,开创了独特的“四特类”香型,在地方和全国市场内,都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北方地区最大的特点是清香当道。牛栏山在脱离总厂后,大力开发新产品,成为北京市场闯出的一匹黑马。河北衡水老白干应市场需求,大力开拓清而不烈、绵软不淡的低度产品,在消费市场广受欢迎……
更为精彩的是市场营销之战。广告作为一种快而有效的新手段,在市场化早期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以孔府家、秦池为代表的白酒企业,在央视黄金时段的“标王”争夺中倾尽全力,打响了广告战。
此外,酒企还在产品包装、产品特色等方面不断精进,向消费者展示最好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关注。例如,青花汾酒、青瓷瓶洋河大曲、剑南春莲花瓶等都在岁月中沉淀为经典之作。
这一时期的许多营销方式,经过不断演变、升级,到现在仍被广泛运用。例如,习酒不仅是率先在央视打广告的酒企,还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举办过多场全国性活动,包括西北万里行、全国规模最大的赤水河流域考察活动——“千里赤水河考察”。通过创新的营销活动,习酒品牌从遵义走向贵州,再走向全国,迎来了巅峰时刻。
可以说,在市场化早期,各家酒企锐意创新、活力四射、不甘示弱,在营销理念、策略、方式上都具有开创性。例如,汾酒对白酒文化极为重视,早在1993年就建立了我国首家“酒史博物馆”,又创办《汾酒报》,举办全国首届“杏花村汾酒文化节”等,将酒和文化紧密连接,引起了行业效仿。一直到现在,酒文化研究仍然是酒企营销的重头戏。就这样,酒企敢想敢干,将白酒行业的发展推向一个个高潮。
初探资本,科研奠基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资本市场上开始出现酒企的身影。20世纪90年代,汾酒、五粮液、茅台等企业纷纷上市。在资本助力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生了转变。有的企业利用资本扩产能,有的企业用其拓市场,有的企业进行组织改革,从各方面推动企业大发展。当然,也有酒企在资本中迷失自我,在“泡沫”破灭时消失无踪。酒企与资本相遇之后,资本就成为白酒战争的另一个战场。在资本来来去去之中,白酒行业发生了太多起起伏伏、浮浮沉沉的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从1949年到1997年,白酒行业不仅谱写出精彩的竞争篇章,还创造了非常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为提高白酒质量,由轻工业部牵头进行了数年的试点实验,攻克了许多工艺、技术难题,为白酒行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泸州老窖试点工作中,不仅恢复了其传统酿造技艺,明确了主体香味,还在窖池大小、原料使用比例等方面有重要发现。根据研究,泸州老窖将工艺改进集中到窖池的恢复、天锅蒸馏技术等方面,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而在茅台试点工作中,则确定了“重阳下沙,伏天采曲”、烧窖技术、以酒养酒、高温大曲生产等独特工艺,并发现窖底香,助力茅台酒香型定调。试点工作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参与项目的企业攻坚质量,而且将好的方式方法普及到全行业中,推动了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试点工作开启了中国白酒的科研之路。从企业到国家,通过对科研的持续投入,中国白酒才逐渐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这是一场从荣誉到生存的开拔之战,既漫长又短暂,一本书显然无法将其中的人和事细细体现。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从长长的历史中挖掘出最精彩的白酒故事,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并用全新视角审视白酒行业。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探索中国白酒演进的一段重要历程,触摸中国白酒行业最初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