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力,排第一位的是儒家,排第二位的是道家,排第三位的是法家。但是,如果单说政治思想,恐怕法家的名次还要提前,差不多和儒家并列第一名。儒家讲究仁爱,法家讲究法治。“法治”是怎么回事呢?跟大家分享两个成语,一个是“自相矛盾”,另一个是“滥竽充数”,都出自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子。

先看 自相矛盾 。矛是刺杀敌人的武器,盾是保护自己的装备,“自相矛盾”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有个楚国人既卖长矛又卖盾牌。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听他这么一吆喝,市场上的人就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一下子就答不上来了。很明显,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这就是“自相矛盾”的来历。后世就用这个成语来表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我们可以说:你刚刚说自己早睡早起,现在又说自己喜欢夜间工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可能有人会问:“自相矛盾”是指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这跟“法治”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韩非子讲这个故事可不是讲着玩儿的,他针对的是当时的儒家学者。儒家学者说,治理天下要靠教化百姓,尧、舜、禹都是伟大的圣王,他们也都擅长教化百姓。当年,历山脚下的农民互相侵占别人家的田界,大舜到那里种田,一年之后,农民就都不争田界了。黄河边的渔民彼此争夺水边的高地,大舜到那里打鱼,一年之后,渔民也不争了。东夷的陶工做陶器总是粗制滥造,舜也到那里制陶,一年之后,陶工们就不再偷工减料了。孔子因此还夸赞大舜说: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大呀!圣人治国,不就应该用道德教化天下吗?这个道理听起来不错吧?可是,韩非子却有疑问了:大舜到处做榜样的时候,尧在干什么?儒家学者说:“尧在当天子呀!”韩非子马上反问道:“你们不是说尧、舜都是圣王吗?如果尧是圣王,他当时就已经教化天下了,那历山的农民就不应该争田产,黄河边的渔夫不该争高地,东夷的陶工也不该偷工减料啊!你们如果相信舜去这些地方教化百姓,那就证明尧不是圣王;如果相信尧是圣王,那就证明舜做的这些事是假的。”然后,韩非子就讲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他其实是想说,儒家学说本来就自相矛盾,所以,不如依靠法家,实行法治。只要颁布法律并告诉天下百姓,侵夺别人田产和偷工减料都是犯罪,会受到惩罚,人们马上就会服从法律,这不是比教化更可靠,也更省力吗?

再看 滥竽充数 。“竽”是“竹”字头,是用竹子制作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于现在的笙。“滥竽充数”背后也有一个小故事,记载在《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国的国君齐宣王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喜欢听吹竽,每次都要让三百人合奏。有一个南郭处士本来不会吹竽,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爱好,就自告奋勇,也要到乐队里去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就把他编入了乐队之中,好吃好喝地招待他。过了一段时间,齐宣王去世,齐湣(mǐn)王继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喜欢听独奏,让乐工们一个一个地到他面前吹。南郭先生一看这架势,赶紧逃走了。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化成一个成语,叫“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以次充好,有点类似于 鱼目混珠 ,是个贬义词。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本来没读过几本书,也混在学者堆里瞎起哄,这不是滥竽充数吗?也可以说:这个人没读过几本书,也混在学者之中瞎起哄,真是鱼目混珠。但是,“滥竽充数”有时候也可以用作谦辞,比如,你评上了优秀员工,有人夸你有本领,你就可以自谦地说:“我没那么优秀,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当然,“滥竽充数”作谦辞使用,只能针对自己,如果针对别人,那就是贬义词了。

韩非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其实还是在讲法治。当时儒家认为,君主一定要仁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才是最好的君臣关系。可是韩非子认为,君主是否仁慈不重要,重要的是,君主必须法度森严、明察善断,只有这样,才能威慑臣下,让他们不敢为非作歹,也不敢滥竽充数。

韩非子这些主张好不好呢?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它的好处是什么呢?是能建立有效的社会制度,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各尽其责,这样有利于管理。战国的时候,秦国就是因为推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最后才能打败其他国家,统一全国。那它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在于它不把人当作人看待,而是将人视为机器。同时,它过于强调管理而忽视了教育的作用,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成了君主手里的棋子。这样的主张未免失去了做人的同情心和做事的余地。

例如秦朝第二个皇帝秦二世的时候,陈胜和吴广带着一小队人马到渔阳去戍边,可是,刚刚走到安徽大泽乡就下起大雨来。路断了,耽误了行程,肯定不能按时赶到渔阳了。按照秦朝的法律,不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要不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就得被处死。陈胜和吴广觉得,反正我们去了渔阳也得死,还不如就地起义呢!于是,他们揭竿而起。由于天下人都觉得秦朝太残暴,因此纷纷加入了起义的行列。结果呢?强大的秦朝忽喇喇如大厦倾,只传了两代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之一。

后来到了汉朝,统治者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儒、法并用,既讲人情又讲法度,既重教化也重管理。这种相互取长补短的策略,使得汉朝得以强大而稳定地发展。

温故而知新

1.“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背后的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2.“滥竽充数”在什么情况下用是贬义词,什么情况下用是谦辞呢? CjgWlDsKrckQyUSWxTOxOcUlLaKnPFZg7Zbywem1cXHBjnOkLikp2+JPQT/m5H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