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成语。比如拜年说“吉祥如意”,过生日说“寿比南山”,考大学祝“蟾宫折桂”,结婚祝“琴瑟好合”,说亲友家小孩是“龙驹凤雏”,夸人家的兄弟是“棠棣同馨”……这些都是成语。

成语为什么如此好用呢?因为它既现成,又凝练,还典雅。以“蟾宫折桂”为例,它最早出自《晋书·列传·文苑·郤诜》。讲的是晋武帝时候,有一个名叫郤诜(xì shēn)的大才子,此人一贯风流潇洒,不拘小节。他出任雍州刺史,晋武帝在偏殿给他送行时问他:“你怎样评价自己呀?”郤诜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意思是说,所谓贤良对策,是古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形式就是皇帝提问题,被推举出来的“贤良”们回答。当年,郤诜参加过这样一次选拔,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可是他一辈子骄傲的资本,所以,当皇帝问他的时候,他才会把这件事单提出来,而且还补了一句:“我既然有这么高的水平,那自然就像是桂树林里的一根桂枝,又像是昆仑山上的一块美玉。”大家可以想一想,这种意气风发,甚至有点儿不可一世的姿态,是不是像极了孟郊《登科后》里所说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就是所谓的少年意气,这种少年意气与考试相关。

而到了唐朝,在科举考试盛行之后,人们就开始用“折桂”来比喻考中进士了。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先中进士,后来,他的堂弟白敏中也考中进士,而且还一举夺得第三名,白居易就写诗祝贺他说:“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诗中的“桂折”就是指“折桂”,在这里,折桂就是高中进士的代称,问题是,桂树遍地都有,哪里的桂树才配得上才子呢?那自然只能是传说中,种在月亮上的桂树了。在古代人的神奇幻想里,月亮上除了有桂树,还有一只巨大的青蟾,掌管着月宫的运行,所以月宫又称蟾宫,这样一来,原本单纯的折桂不就又演化成“蟾宫折桂”了吗!

《红楼梦》第九回,宝玉到家塾念书,黛玉取笑他说:“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在这里,“蟾宫折桂”可不是金榜题名、青云得路的祝福,而是一种微微的揶揄——你不是不喜欢仕途经济吗?如今也未能免俗呀!想想看,风流潇洒的郤诜尚且以蟾宫折桂为傲,可是,黛玉比他还风流潇洒,她说:“你去蟾宫折桂吗?恕我不能奉陪了!”

从这个故事里,大家都能看出些什么呢?

首先看到的,当然是成语现成、凝练而又典雅的特性——如此漫长的历史,如许人物的参与,才能最终凝练成“蟾宫折桂”这样一个成语,出现在我们的语言里,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如今使用它的时候,怎么会不感慨中国语言不断淬炼、不断提纯的伟大力量呢?一个个成语,就是一代代祖先留给我们的美丽馈赠。

另外,从成语中,我们也能看到历史演进的步伐!当年,郤诜生活的西晋还是察举制的时代,那时候,就算是一个才子,也得先被官府推荐,取得察举的资格,才能在皇帝面前对策。所以,郤诜虽然自诩为“桂林之一枝”,那也不过是贵族小圈子里的佼佼者。后来,历史发展到唐朝,察举制变成了科举制。任何一位男性,只要有足够的才华和知识储备,就可以自由报考,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推荐,这不就是巨大的社会进步吗?所以古人才写诗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流动性最强的古代社会,有这种骄人的成绩,科举制功不可没。可是再到后来,科举制变得越来越僵化,考试只考“四书”,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答案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丝毫不允许考生自己发挥,这不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了吗?学习和理想无关,和兴趣无关,和对真善美的渴求无关,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也不喜欢这样的考试方式,更不喜欢这样的社会评价体系,所以,他们干脆对蟾宫折桂弃之如敝屣。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不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吗!

正因为成语是在历史中产生的,不同时代的成语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这本书才会叫作《顺着历史学成语》,我希望您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的不仅是一个又一个出现在课本中,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还有成语背后那既连续不断,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国历史。当然,这句出自《礼记·大学》的名言后来也演化为了一个成语,叫“日新月异”。致敬我们薪火相传的文化,也致敬我们日新月异的生活!

蒙曼 2Yusl5xJXsV0Qugke44PGQ35zerAMAIvrb1BoTFEK2KQq/ribQbHBZZvXL/IrE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