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我就是我在等待的那个人

每当我被问到,孩子的手机问题该怎么应对、有没有解决的方法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子君毅然决然飞赴深圳参加亲子课程学习的场景。

1.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子君是一名在职妈妈,跟很多家庭一样,在家里,孩子的起居饮食主要由奶奶负责,而教育方面则由子君负责。

在儿子大毛上小学时,子君就跨界心理学行业。大毛的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游,子君感觉自己很幸运,整个小学阶段都没有出现过大的亲子冲突。凭着良好的学习基础,大毛也顺利进入了不错的初中。小学以前,子君对自己的亲子教育方法的评价是——自我感觉良好。

让子君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的初中阶段却成为他们母子关系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初一开始,大毛就出现写作业吃力的情况,到了初二成绩严重下滑,年级排名下降到600多名。随着各科作业量不断增加,大毛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效率不高,睡觉也晚,导致上课经常犯困,或在课堂上补作业,为此经常和老师起争执。

子君开始频繁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有一个学期,子君连续三次被请到学校谈话,大毛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作为一个二级心理咨询师,且自认对亲子教育深得其道的家长,子君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沮丧。

于是,在大毛写作业中途喝水、上厕所达到三次时,子君就会提醒他:“你已经起来第三次了。”在大毛的观点和老师相左的时候,子君就会语重心长地同他讲道理,暗示和同学老师处好关系是一个人高情商的体现。为了解决写作业磨蹭的问题,子君还给儿子推荐了网上的时间管理课,并且自己优先做好表率先行学习,同时与儿子交流她的学习心得,大力推崇时间管理的理念。

没想到,经过这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后,子君沮丧地发现,儿子的成绩并没有起色,她和儿子的矛盾也正在激化。有一天,儿子诚恳地对子君说:“妈妈,如果一个建议你说了三次我都没有采纳,你其实不用再说第四遍了,可以吗?”

与此同时,手机问题出现了。大毛和妈妈虽然之前约定好周一到周五不使用手机,但一到周末,大毛对手机和电脑游戏就很着迷。渐渐地,手机问题成为他们母子之间的主要冲突来源。子君想尽办法阻止孩子使用手机,上班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大毛玩游戏玩得停不下来的画面,她甚至想用监控来监视路由器的使用时间。

终于,在大毛一次玩手机时间超过约定时间后,子君一把从他手上抢走手机,手机问题彻底爆发。他们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子君高声历数他这一年来的种种“罪状”,大毛也大声反驳,毫不示弱,最后甩下一句:“你还是做亲子教育的,有你这样的吗?”

深感挫败的子君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了解到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国际督导史蒂夫老师在深圳开班的消息,第二天便毅然决然登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自那以后,从初学P.E.T.到后来成长为P.E.T.讲师,子君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深入学习和实践,也正是这两年,她和大毛的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问子君,在跟儿子吵完架后,为什么不是继续管控孩子,而是决定开始学习亲子沟通?

子君说,因为她意识到,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恶劣,一定是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或者有什么事情是她忽略的,才使得原本的管控方式变得无效,于是开始寻找其他方式。

孩子怎样才能接受来自父母的意见和观点,并且愿意执行呢?在深圳的工作坊中,子君学习到,在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对孩子的评判、说教、命令、威胁、指导等言语,都属于沟通中的“绊脚石”,甚至包括建议,都是不恰当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家长无形中堆砌起高高的墙壁,亲手阻隔了孩子们的接受通道,却疑惑孩子为什么不愿听取好的方法和建议。子君说,她找到了孩子学习没有内驱力的根源。

子君原来的做法是通过路由器来精确监控孩子的上网时间。随着对P.E.T.理论的深入学习和不断实践,她逐渐明白,所有来自外部的权威、监控、强迫都不会促使孩子自觉地学习,只有在充分受到重视、尊重,有较高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他才会有力量去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外在的权威和监控只会导致他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机会练习自律。子君和很多家长一样,不敢放手,也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于是这种不敢、不信,就在家庭日常中不断传递给了孩子。

对于应该如何打破这个固有模式,子君从课程中学习到“把自我能力还给孩子”的理念。而对于亲子之间该如何对话和倾听,子君也学习了一套系统性的沟通技巧。其实关键就在于,要慢慢建立起孩子的被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让他有“真正被看见和理解”的感觉,最终才能发挥出自我效能。

子君说,这是一个漫长而浩大的工程,是在“治本”而不是“治标”。把时间花在补课上可以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分数,却无法把孩子的内驱引擎发动起来。

从深圳回来后,子君开始调整教育模式。再看到大毛写作业期间多次起身喝水、上厕所或看电视时,子君选择了沉默,或者直接出去散步。和大毛说话时也尽量使用科学的沟通方式:不评价,不指责,不讲道理,就事论事。

子君分享到,改善亲子关系,说到底就是学着去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审视、评判、修正,传递“你不够好”的观念,唯有这样,孩子才有空间去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把精力花在本能的自我保护以及对外界的戒备和对抗上。

一段时间后,大毛发现了子君的变化,对子君说:“妈妈,这段时间你好像不怎么说我了,谢谢你。”母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了和谐平静。其实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大毛的成绩并没有太大起色。只是子君已经不再焦虑,她下定决心要把学习的任务还给孩子。

2.不干涉,不越界

回到手机问题上,对于周末使用手机、打游戏的时间,子君也交由孩子自己决定,不再干涉。在双方心平气和的时候,子君也会适时表达对大毛成绩的期许。到了初三,大毛的成绩慢慢有了起色,最后一个学期的模拟考,他在全年级一千多人中考到了一百多名。中考时,大毛最终也考入了理想中的高中:云南师大附中。

有的朋友听了子君这段经历后说,那是因为你的孩子聪明;有的说,那是因为他小学的基础好;有的说,那是因为他就读了一所好初中。子君摇摇头说:“只有大毛、大毛的老师和我们家长知道,其中经历了什么和身在其中的滋味。”

很多家长也会疑惑地问子君,难道放任不管,孩子的成绩就能自己提高吗?子君认为,情绪上接纳他,尊重他当下的状态,心平气和、适时地给出建议和期许,看似“不作为”,却是最好的“管”。沟通是一个系统,每个家庭的系统都有固定模式,如果不对系统作调整,只单纯沟通学习这件事,孩子很难遵从大人的要求,除非采取强制手段,但强制手段代价巨大,且未必有效果。

子君说,她一直都希望大毛的学习习惯能有所调整,比如课后及时复习、定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但即便大毛还没有改变,她也欣然接受,调整与否的主动权在大毛手上。她说,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东西,是家长不能掌控的。

大毛中考完的那个暑假,恰逢子君完成了P.E.T.讲师的认证,她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坊,并邀请儿子来当助教。在某个环节,大毛需要扮演孩子的角色,并向搭档分享自己曾遭受过权威控制的经历和感受。大毛笑着问子君:“妈,我能说你抢我手机的事情吗?”那一刻,子君的心里也笑开了花。她很开心,经过两年的时间,她和孩子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论事情,没有障碍地表达彼此的感受,在出现不一致的看法时,也很欣慰能听到大毛说,“我们可以各自保留意见”。

我问子君,现在回过头来看,在解决手机问题这件事情上,是什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子君说,是她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信任、协商。哪怕有些他们共同建立的规则,大毛不能完全遵守,子君也接受,因为孩子自己才是他生命的主体。

3.相对约束,绝对自由

在我采访子君时,大毛已经完成高中学业,进入了上海理工大学。我通过子君转达想采访他的念头,希望从他的角度,听他说说当时的感受。我很高兴,大毛同意了我的采访。

我问大毛的第一个问题是:“多年前就听说你和妈妈之间关于手机的事情,我想了解当年妈妈抢你手机时,你是什么感受?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大毛说:“是愤怒和无力吧,当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抗争。其实我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自由地支配手机,可以随心所欲地上网。毫不夸张地说,我今天的理想、知识、技能、认知、价值观都启蒙于那时对手机的接触。”

我又接着问,在成长过程里,对妈妈最感激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大毛告诉我,在他第一次质疑学校并起身反抗时,妈妈告诉他,他是对的,并协助了他的抗争。这给了他巨大的能量,一直支撑着他坚持去做自己相信的事。在他做的事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理解时,也是妈妈支持着他。他说,妈妈是他一生中最感谢的人,他将来做成的一切事都有妈妈的功劳。

当我问“手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时,大毛说,那是一扇帮助他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当下孩子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手机让他接触到很多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包括小说、动画、游戏,见识了不同行业的前辈、网络博主,能够通过见证他人的人生,进而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说,很多小时候觉得“幼稚、可笑”的事,长大了才发现“那样的人竟然真的存在过”。每个人都有时代局限性,如果断绝孩子对手机的自由接触,会让孩子陷在这种局限性中,不利于他们在当下时代发展,尤其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

我邀请大毛说几句话分享给当下的青少年,特别是在手机问题上与父母有分歧的青少年。大毛说:“多上网,多看新闻,多了解新鲜事物并尽量动手实践。相信自己,时代属于你们,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起责任,然后坚定地去做你们相信的事。”

最后,我又问他,有什么可以分享给正在为孩子的手机问题而焦虑的父母的吗?大毛说:“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与孩子沟通,但不要阻止孩子自由接触手机。游戏方面可以尽量监督孩子用自己的身份证注册账号,现在的大多数游戏都有非常完备(甚至有些严苛)的防沉迷系统。如今的时代,必须让孩子有独立的信息收集能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因为你们无法预测孩子将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中。”

4.不是我,还能是谁

每个人都在跟自己的习性斗争,只有少数人能意识到这场“战争”,而不至于被席卷、被控制。大多数人被“习惯”牵着走,其实他们不是无力反抗,而是完全没有察觉。

很多父母向我咨询各类亲子问题,当我建议父母们学习一些新的沟通方式来改善亲子关系时,大部分父母会表示没有时间。我想,他们并没有那么想从改变自己入手。

在我看来,子君最终能成功解决她和大毛之间的手机问题,最关键的是,当子君意识到旧有的相处模式已经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出现问题时,她没有等到极度痛苦才寻求解决,而是及时地选择了自我调整,选择了学习和改变。更难得的是,她坚定地实践所学到的方法,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当旧有习性、原有处事模式浮现时,她能按捺住自己,主动选择新的沟通方式。所以,她走的是少有人走的路,也是真正有用的路——用实际行动调整自己,寻求方法改善亲子关系,手机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其实大部分手机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问题。如果只聚焦在手机上,通常只能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标”也无法治。只有先调整好亲子关系,再学习科学的处理冲突的方法,调整自己对孩子使用手机的心态,才能事半功倍,最终解决问题。

在生命的长河里,在我们跟自己的习性斗争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活成了受害者,下意识觉得都是他人的错,期待别人改变,不愿从自己身上下功夫。然而真正自我负责的人,真正勇敢的人,从不活在期待和受害里,他们深刻地明白——我需要的应由我去创造,不是我,还能是谁?我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

思考

我们总是容易被问题带着走,往往只顾着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关系才是重点。如果你也想从改变关系入手,想想看,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到你。比如看书,学习某一门课程,找专业人士咨询,或是向某个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请教。对你来说,你愿意且可以付诸实践的途径是什么。不妨列出来,并制定一个行动计划。 wZw33dZgJAHoEEaMNrWeBN2EBLi1D4SkjBKGEjqyOXSNCk+maMtcwPyD2cXmS8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