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在困境中蜕变重生

在那些看似艰难之处,隐藏着生命的出路和智慧的果实。安然正是从孩子的手机困局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出路。

1.不演内心戏

安然 一家四口,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女儿一慧是比较合作的孩子,在手机问题上没有让安然觉得困扰,有时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不玩了。而弟弟一辰很早就有自己的手机,小学就开始玩游戏。升入初中,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经常是放学后就掏出手机,连玩几个小时。安然觉得,一辰沉迷于手机游戏,甚至是上瘾了。

最初,安然觉得管手机很耗精力,要记时间,要跟孩子斗智斗勇,大人和孩子都很累;另一方面,也听说很多被管控的孩子到大学后就报复性使用电子产品。所以,安然和丈夫很早就决定不去刻意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希望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自律。

初中后,因为一辰学习成绩还可以,加上一说手机问题就会爆发冲突,安然也只能采取忍让和妥协的方式。

其间也有偶尔忍不住,冲突升级的时候。有次,安然的丈夫就用锤子把一辰的手机砸了,但没过多久,心一软又给孩子买了新的。拿到手机后,一辰故态复萌,又“钻”了进去。

看着面临中考的一辰整天拿着手机,其他事情一律不看也不干,就坐着玩游戏,水也可以不喝,饭都可以不吃,更别说写作业了。安然忍无可忍,直接到了崩溃的边缘。

中考前的某天,又一次因为手机问题,安然跟一辰发生激烈的争吵,感觉已经失控的安然难过地跑出家门。丈夫得知此事,火冒三丈地再一次打了一辰。与其说打,不如说是对打,而在这次事件里,一辰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了报警。警察了解事件原委后,也劝说一辰快中考了要以学业为重,但无论警察说什么,都被一辰 了回去,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安然和丈夫彻底绝望了。

不知如何是好的安然想起曾经从我的书中看到过P.E.T.,于是报名参加工作坊。

在工作坊里,情绪崩溃的安然表达了对儿子的生气、厌恶、愤恨等情绪。授课老师不断倾听她的难过,同时也听出了她对儿子的心疼。倾听让安然逐渐看到自己的内心,她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她明白了问题所在——内心心疼儿子,行为却让孩子很痛苦。在这之前,她竟然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行为是相互冲突的,于是,“我要调整我自己”的想法在安然心里开始萌芽。

或许是看到安然因深陷在自己的一些观点里而痛苦,授课老师给安然推荐了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这本书。在后来的采访中,安然多次提到这本书对她帮助特别大。

照着书中提供的探索工具,安然看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生所有的希望、梦想、成功与否都投放在儿子的身上,她觉得如果儿子失败了,自己的人生也就失败了。

不仅如此,她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原生家庭烙印。安然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妈妈对她没有要求,也不怎么管她,却对哥哥特别用心,有很高的期许。妈妈的教育模式在她身上延续了下来,所以她特别恐惧,觉得如果儿子中考没考好,他的人生就失败了,那自己的人生也跟着完了。于是,儿子一拿手机,她就进入了自己编织的关于“失败”的故事里,开始焦虑不安。

与其说是孩子玩手机让安然焦虑,不如说是安然把原本就有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情上。所以,正在为此苦恼的父母们,我想邀请你们敞开自己的心,看看你到底把什么样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以致陷入焦虑。

经过学习、调整后,每当安然看到一辰玩游戏而产生情绪时,便开始写转念作业,借由孩子来探索自己的内在信念,比如,孩子这么玩手机会没前途、孩子在浪费生命、他的人生要完了、他将一事无成等。通过针对这些信念进行转念,安然一再打破自己的认知限制,从这些念头里松绑开来。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对转念的体会。转念不是否定原有念头,或者把原有念头转没了,而是通过书中提供的方法,看到原有观点的局限性。所谓观点,就是从一点而观,当我们看到观点的局限时,自然就会转念。

写转念作业单,有点像自问自答,以下是安然针对她脑海中的一个信念所写的简单版转念作业单:

念头:这样下去,孩子将不会拥有好的人生。

1.这是真的吗?

安然:真的。

2.你能完全确定,这是真的吗?

安然:不能完全确定。

3.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是怎样的?

安然:我很担心,觉得他考不上好学校,未来不会有好工作。如果是这样,我也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没用,感觉人生没有价值、白活了。我还会觉得焦虑,不想应了母亲以前说的“女孩子没用”这句话。我从原来的地方出来,就是要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4.没有这个想法时,你是怎样的呢?

安然: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放松很多。他那么聪明,不会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5.反向思考。

安然:这样下去,孩子也会有好的人生。

举出能说明这个反向观点的例子——

安然:他虽然爱玩手机,但一直都将自己的事情安排得很好。其实我小时候也爱玩,浪费了很多时间,但这并没有毁掉我的人生。

6.另一个反向思考。

安然:这样下去,我不会有好的人生。

举出能说明这个反向观点的例子——

安然:我选择来到深圳,渴望干出点成绩,但现在还没有。在担心孩子的身体之前,还不如先担心自己正在不断扩大的焦虑,再这样下去,我不会有好的身体。

正是这个转念作业单,让安然意识到,儿子成功与否跟她没有很大关系,就算儿子成功了,她的人生也有可能是失败的,她不能再把对自己的期待放到儿子身上了。安然开始把这个期待收回来,放回自己身上,她告诉自己:如果我想成功,那么我需要自己去学习。

有次,樊登老师访谈时问我,怎样才能让父母主动学习。我说,我们没法让父母主动,但痛苦可以,很多父母都是因为没有办法了,极度痛苦后,才愿意走上学习的道路。

正如安然,孩子的毫不妥协,让她毫无办法、痛苦不堪,只能转身面对自己。在一次次的探索里,她不断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不断看书、学习,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不再期待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慢慢地,安然变得没那么焦虑,也没那么慌了。当她的情绪变得平稳时,她明显感觉一辰也放松平和了许多,玩游戏的时候也不再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己了。

当我们的采访进行到这里时,安然回忆说:“那段时间,当我有负面情绪时,我就去探索情绪背后的信念是什么,然后写转念作业。写完之后,我用平和的心态去接纳他,我没跟他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就是尽量让自己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接纳他,允许他。我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越来越松动、和缓。我在这个地方下了很多的功夫。”那段时间,每当丈夫对孩子有情绪时,安然也会去平复他的情绪,慢慢地,丈夫没那么焦虑了,一辰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中考结束,一辰考进了深圳外国语龙华分校,一共900多人,一辰以600多名的成绩考进去。高一上学期,一辰还是会继续玩游戏,但是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去一个更好的班。高一下学期,他如愿去到更好的班,之后就不怎么玩手机了。如今的一辰,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考了全校第八名、班级第二名。

安然说,一辰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在学习上的能量状态很饱满,非常用功,安然不时还要提醒他身体第一,不要太累了。我采访安然时,刚好是五一假期,一辰玩了会儿手机后就很自责,说在家里太放松自己了,还是要回学校跟同学们一起“卷”。

采访进行到这里,我问安然:“一辰现在的状态,就是大家口中的充满内驱力的孩子,你觉得他这种状态是怎么来的呢?”安然告诉我,她其实不清楚一辰的心路历程,但她能感觉到,一辰现在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跟她说一说。

在这之前,一辰根本不跟父母沟通。但凡安然问他点什么,比如“今天学得怎么样”之类,一辰就会变得烦躁,很不耐烦地问:“你想干吗?”安然如果说:“我想跟你聊一下。”一辰就会回答:“你有话就赶快说啊。”她感觉自己和一辰根本就无法聊天。而现在每次接送他上下学,一辰上车后都会主动跟安然聊起学校里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

我说:“虽然你不清楚孩子的心路历程,但其实回过头来看,是孩子通过跟你们对抗,拿回了他管理自己的权力。不管是学习还是玩手机,都变成了他自己能完全做主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反而学会了自我管理。你看,其实孩子并没有沉迷于手机,玩游戏也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

安然说:“是的,我之前太焦虑了,总把焦点都放在他玩游戏上,事实上他的功课并没落下,后来我问了老师和其他同学,才知道他在学校里就把作业全部写完了。”

2.不讨好,不迎合

安然告诉我,现在她会观察孩子喜欢吃什么菜,然后做给孩子们。有时她还会在小红书上学习那些菜怎么做,提前准备好。丈夫觉得这样太辛苦,有时候准备了孩子也不一定吃。但安然觉得没关系,不是做了就必须吃,强迫孩子吃不喜欢的东西多难受,“我只做我的,孩子自己选择要不要吃”。

以前,安然只要对孩子做了一点事情,就会不自觉地去想: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不懂感恩。现在她觉得为孩子做些事很正常,不是她做了孩子就一定要接受。允许孩子有选择,孩子的选择也被接纳,安然说这是她非常大的转变。

安然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她的放松和用心,我想这就是来自妈妈的无条件的爱。我问安然,你会怎么形容你跟孩子从小到大的关系呢?安然开始跟我回忆养育孩子的过程。

孩子小时候,安然基本上都是用权威对待他们,也没有想过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觉得既然生了孩子,把他们养大就是自己的责任,那个时候,养育对她来说就是在尽责任了。

一辰9岁时,变得很叛逆,谁的话都不听,发起脾气来常常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安然觉得孩子这样长大之后会祸害社会,于是结束了美容院的经营,回家专职带孩子,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时候的她,还只是把养育孩子当成责任,虽然选择了专职陪伴,但是底层的教育观、养育观并没有转变。

直到一辰上了初中,手机问题爆发后,随着安然一次次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她底层的养育观才彻底翻转过来——把力量放在自己身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为此负起全部的责任,而不是期待孩子帮助自己完成;在孩子有需求时,尽全力去协助,与孩子平等沟通,给他们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有机会成为最好的样子,活出自己。

以前沟通时,安然总想去讨好一辰,她发现这样做不但把自己放低了,而且一辰并不喜欢妈妈的讨好。

我很赞叹安然能发现这一点。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把期待放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这种心态下,就会无意识地讨好孩子。而这样的讨好,于孩子而言就是索取,他们能感觉到的也只是攻击。

我想,安然跟一慧的关系比较轻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然并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期待投射到一慧身上,没有期待就少了操控和压迫,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慧在家里所感受到的压力相对会少一些,也有更多做自己的空间。

当我提到一慧时,安然很感慨地说:“一慧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一辰上初三,我们为手机问题不断起冲突的时候,我崩溃无力,甚至想到了死。那时候上高三的一慧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她给我很多安慰,像天使一样。”

后来我采访一慧,从她那儿得知,内心敏感细腻的她觉得自己在家庭矛盾中是首当其冲的,压力也很大,所以一直在为缓解家庭矛盾做出自己的努力,想协助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比如发起家庭大会,主动跟妈妈多交流,鼓励她走出困境等。

我问一慧:“你觉得妈妈这一年有变化吗?”一慧肯定说:“这三四年来,妈妈的变化很明显,能看出来妈妈一直在学习和成长。”一慧说,前几年家庭矛盾比较严重时,妈妈经常控制不住情绪,很容易暴躁,大吼大叫,很多小事也无法正常沟通,语气咄咄逼人,明显能感觉到带着情绪。现在妈妈不但可以好好交流,还能察觉到孩子的需求,并且有所行动。一慧觉得妈妈的成长是随着时间一步步来的。以前妈妈身体中有80%失控的情绪,如今随着时间在不断减少,先是50%,再到30%,现在只有20%了。

我接着问一慧,看到妈妈的这些变化是什么感觉,一慧说:“我比较欣慰,她一直都在进步。我也感动和骄傲有一个成长型人格的妈妈。很多人都不会轻易改变,即使他们是错误的,但我的妈妈作为一个有了一定年纪的人,却依然能接受新的观念,完善自己的人格,持续学习,日复一日地进步,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

最后我问她,“妈妈身上哪个品质是你最想学习的”,一慧回答,是成长型人格和不断成长的能力。

最后,当安然向一辰转达我想采访他时,一辰说,他现在还没做到完全不玩手机,不好意思接受我的采访。一个简单的回应,让我感受到了一辰的真诚和真实,我便也作罢。

3.外面只有自己

采访过程中,安然拿出她在面对孩子的手机问题时写下的两大本转念作业,我在心里感慨,做父母真不容易啊!

我也写过转念作业,现在遇到困扰时也会这么做。其实难的不是拿起笔去写,而是在写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内心敞开,放下自我防备,深入去面对那个未知的、脆弱的、胆小的、卑微的,甚至是有些阴暗的自己。

这个过程非常需要勇气,因为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否定自己内在的这些面向,这些被我们判定为“不好”的方方面面被有意地隐藏起来,同时被隐藏的还有勇敢、力量、诚实等品质。

世间万物总有两面,天与地,阴与阳,高与低,多与寡。如果否定自己的脆弱,那么我们只能虚假着强大。但当我们可以面对内在的脆弱时,就迎回了自己真正的力量。一点点脱落和穿越内在那些不被我们认可的面向,就是在一次次拿回自己的力量,这是发现隐藏在我们内心的爱与智慧的过程,是对心的打扫。

很多时候,比面对自己内在的不同面向更困难的地方在于,我们习惯认为自己是对的,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不肯放下。阿迪亚香提说:“当我们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信以为真,当我们在最深的层面上认为想法就等同于现实,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种认知直接地将我们导向挫折、不满以及最终的苦难。”

举个例子,“孩子应该少玩手机多学习”跟“今晚我想少吃点饭”都是一些来自头脑的想法而已,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如果我们开始执着于“孩子应该少玩手机多学习”,痛苦就随之而来。天空飘过很多云,我们想抓住其中一朵,这本身就是很疯狂的事情。

生命是流动的,“孩子应该少玩手机多学习”是固化的,把流动的生命装进固化的想法里面,生命的能量也会被固化和冻结起来。事实上,只有“孩子是这样或那样的”,而没有“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要解决孩子的手机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愿意放下那些信以为真的想法,如其所是地看见孩子。整体地去了解孩子,看见手机问题形成的原因、隐藏在手机问题背后孩子的需求以及我们投射在孩子身上的信念和情绪。这样,我们不但解决了手机问题,同时也能真正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彼此的生命成长。

如果要从安然和一辰为手机斗智斗勇的案例里总结出解决手机问题的路线,其实很简单:第一,遇到困难,寻求改变,学习新的沟通模式。第二,情绪来临时,通过写转念作业不断回看自己,与自己和解。第三,形成新的养育观,支持、协助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第四,不断践行以上三点。

路线很简单,但完全做到却不容易。采访快结束时,安然突然感慨:“走过来真不容易啊,但我知道,这是对的路,有效的路。”也正是养育孩子的这些年,安然开始主动学习,踏上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而不再是期待通过儿子来实现。

从那些困住自己的,看似为难自己的地方站起来,就是重生。安然走出的这条路不仅是解决孩子手机问题的路,也是适用于突破所有生命困境的路。

毕竟,外面没有别人,外面只有自己。

4.转念花开

《一念之转》的作者拜伦·凯蒂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简单的、深入探索信念的工具,帮助人们突破信念所带来的制约,这套工具,包含四个问题及几个反向思考。

下面是一个简单版的转念作业单,供你进行练习:

念头:在空白处写下你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担忧或恐惧。 (比如:这样下去,孩子将不会有好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真的吗? (尝试联结你的心给出答案,只回答“是”或“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完全确定,这是真的吗? (尝试联结你的心给出答案,只回答“是”或“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是怎样的状态? (在这个念头之下,你有什么样的情绪,你身体是什么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这个想法时,你是怎样的呢? (在这之前,你是怎样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向思考。 (写出与原有念头完全相反的想法,比如:这样下去,孩子也会有好的人生。然后思考这个念头是否一样真实,或更真实?举例说明新的念头一样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另一个反向思考。 (把原有念头里的所有人物换成自己。比如:这样下去,我也不会有好的人生。然后看看这个念头是否也一样真实,或更真实?举例说明新的念头一样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写完以上作业单,你对自己有何发现? (刚开始练习或不知如何下笔的家长可以参照前面安然的案例,这样的作业单在你每次有情绪、感觉被困时都可以写。) Ozch9JMkDDQrMtgI9P+j9IRMcK2Kr8dcRyXA+6kBP0Pk0A8bMv2hYXxUyn0ci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