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做有觉察的妈妈,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

觉察头脑中的想法,看见自己的恐惧和脆弱

成为妈妈之后,我们和孩子每天的互动场景都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如果我们带着摄像头,以第三方的视角来到你的家中,看看都会发生什么。

孩子五岁了,动不动就哭,发起脾气来怎么也哄不好!

孩子上一年级了,写字速度慢,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完不成作业!

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妈妈提醒了无数次,还是停不下来!

遇到这些养育难题时,你的头脑中会冒出哪些想法和念头呢?下面这些想法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孩子脾气这么大,将来适应不了社会怎么办呀?

全班只有他没写完作业,老师不喜欢他怎么办呀?

孩子玩手机上瘾,自控力这么差,考不上大学可怎么办呀?

停!

我们把镜头停在这一刻,看看这些想法背后,隐藏着你怎样的感受? 相信你已经发现了:那就是深深的恐惧!你恐惧孩子不能适应社会,恐惧老师不喜欢孩子,恐惧孩子不能控制自己……

跟随着镜头,我们再来看一下,带着这些恐惧,你会对孩子做出哪些反应。然后来听听你对孩子说了些什么。

哭哭哭!就知道哭!没完没了的,再哭下去没人喜欢你了!

全班就你一个人没写完作业,你丢不丢人啊!快点写!

都玩了两个小时了,你作业写完了没?再玩我把手机给你扔出去!

感受一下,孩子听了这些话,是会对自己感觉更好了,还是更糟糕了?他会因为你的指责、说教和吼叫就主动想变好吗?答案是:并不会。

等一下!

如果仔细辨别,你会发现: 在这些声音背后,还有一些不易觉察的声音。

孩子一哭我就受不了,老公每天早出晚归,我一个人带孩子太累了……

全班只有他一个人没写完作业,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我知道孩子玩手机不好,但是孩子不听我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我很无力,很挫败,我需要帮助……

是的,这些不易觉察的声音,就是经常会向妈妈袭来的疲惫感和无力感。

有了孩子之后,妈妈就像披上了铠甲一般“无所不能”。在问题和挑战面前,这些“铠甲”压抑了妈妈的脆弱和无力,将它们变成了对孩子的吼叫和控制。

这些下意识的自动化反应让孩子成了妈妈的情绪出口,承载着妈妈的无力、孤独、不安、焦虑、烦躁……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信任妈妈,并逐渐形成负向的自我认知,甚至发展出更严重的行为问题,比如排斥学习、拒绝上学,甚至和父母对抗等。

只有打破这些自动化反应,妈妈才能直面自己的恐惧和脆弱,看见真实的孩子,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而非压力来源之一。

穿越恐惧和脆弱,成为内心有力量的妈妈

以第三方视角时刻对自己头脑中的念头和想法保持觉察,就是本书希望妈妈们可以不断练习的、有意识的觉察状态。

保持觉察,就像给生活按下暂停键,让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当下的状况,有意识地选择更有利的解决方式,而不是自动化地做出反应。

当你开始自我觉察,你就开启了自我成长之路。但这条路并不轻松,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而新的模式还未形成,在面对问题时,你可能会有些进退两难、不知所措,甚至会陷入更深的无力感。

如果你在凌晨一点注意到孩子的房间透出亮光,你会怎么做?

你的自动化反应可能是,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挟持,冲进孩子的房间,一把夺走孩子的手机,然后冲着孩子大喊大叫,质问孩子这样半夜偷玩手机的行为持续多久了。你可能会逼着孩子承认错误并做出承诺……一场“亲子大战”一触即发。

如果你处于觉察状态,你可能会觉察到自己的愤怒和担忧,但你会努力克制住自己吼孩子的冲动,会敲敲门告诉孩子,这个时间应该是他睡觉的时间。之后你会找个彼此都平静的时间再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这件事。

但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你一边觉察到自己冲上头脑的愤怒,知道自己应该更平静地处理此事,一边失控地冲进孩子的房间。冲突过后,你又陷入自责和内疚,觉得自己应该和孩子好好说话而不是发脾气,对自己的行为懊恼不已,之后再次陷入深深的无力感,苛责自己。

其实,这样艰难的时刻,是一个有觉察的妈妈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你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经历从“做不到”到“做得到”的过程。只有穿越无数个这样的时刻,你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妈妈。

那么,“穿越”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你可以想象自己身处暴风雨中,恐惧的自动化反应会让你全力奔跑,希望自己可以尽快冲出去;脆弱的自动化反应会让你任由暴风雨击打,躲在一个角落瑟瑟发抖,默默祈祷着暴风雨尽快结束……

而你也可以选择直面暴风雨,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稳稳地站立在暴风雨中,既不对抗,也不妥协,只是去体验暴风雨吹打在自己脸上和身上的感觉,和暴风雨同在,直到它慢慢散去。这个过程,就是你穿越自己的恐惧和脆弱的过程。

当你稳稳地站在暴风雨中时,你就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在自己和当下的问题之间拉开一段距离,为自己争取了一些空间去和自己对话,这时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件事我会这么在意?

孩子怎么了?他的行为是在向我表达什么呢?

他此刻有什么情绪和感受?他有什么需求?

我所采取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巩固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吗?

这个问题在五年之后我还会这么在意吗?

……

当你敢于直面自我、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脆弱时,你会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在不断生发出来。面对挑战你会更松弛,也更加能够拥抱各种不确定性。

慢慢地,你会注意到自己吼叫的频率减少了,强度也降低了。你觉察的速度也会变快,逐步 从后知后觉,调整为当知当觉。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借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过程。 每一次吼叫、每一次亲子冲突、每一个想法和念头,都可以成为你觉察自己、穿越恐惧和脆弱的入口。

做有觉察力的妈妈,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让我们以终为始地看,你希望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你希望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冲突?

当孩子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你希望孩子如何应对?

当孩子遭遇困境、挫折和压力时,你希望孩子如何化解?

你希望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你希望孩子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

……

现实情况是,作为妈妈的你如何看待和回应这些问题,将对你的孩子如何看待和回应这些问题产生巨大影响。

孩子最初就是通过父母的眼睛看见自己的。我们如今看待和回应这些问题的方式,也正源自我们自己小时候被养大的方式。“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了“安全基地”的概念,他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最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探索外面的世界。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样的代际循环是如何形成的——

小时候我们犯了错,如果父母的反应是批评和指责,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信念:犯错是不好的,是不能被原谅的。于是成年后,我们仍然会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错误,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不允许自己犯错,始终活在充满压力的紧绷状态中,自我消耗。

后来,我们成为妈妈,孩子犯了错,会激活我们自己在童年犯错时没有出口的情绪。我们会启动自动化反应,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即批评和指责。于是,孩子对错误形成了同样的信念:孩子也学会了苛责自己,不允许自己犯错。

如此循环往复。

而觉醒的妈妈,可以打破这样的代际循环。

觉醒的妈妈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再让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纠缠和消耗,可以把松弛感带给孩子,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与这样的养育者生活在一起并建立深度关系的孩子,就会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向外探索。

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遇到困难时,他们能灵活地解决问题并寻求支持;

犯错时,他们更容易自我反思,并愿意尝试更多。

他们不害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自己经历了什么,总有那么一个地方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为自己敞开。有了安全基地的孩子,就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勇气和底气,更容易发展为一个能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人。

本书分为上下篇两个部分来帮助妈妈自我觉醒。

上篇是向内觉察:停止自动化反应,做内核稳定的妈妈。

如果我们经常忍不住对孩子控制、说教,甚至恶语相向,这说明,我们在带着自己的情绪课题和限制性思维养育孩子,并且因为缺乏支持而疲惫不堪;孩子的挑战行为触发了我们内在的恐惧和童年创伤,引发了我们的自动化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对孩子抓得越紧,孩子越不能自我管理。

这时,妈妈最需要的是自我成长,觉察自己下意识的自动化反应,摆脱潜意识的影响,并主动寻求帮助,逐步成长为内核稳定的妈妈。只有这样,妈妈才能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也才有自由生长的空间。

下篇是放下控制:进入觉察状态,培养善于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孩子。

当我们开始对自动化反应保持觉察,我们就可以在具体的养育场景中学会暂停,一个一个地拆开自己隐藏的“情绪炸药包”,疗愈自己的隐形伤痛。这时,孩子也有了自我反思、向上生长的空间。当我们进入觉察状态后,我们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引导孩子自我管理。

其实,叛逆的孩子,只是想长大;有情绪的孩子,只是需要帮助了。每一个挑战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意图;而良好的习惯,才是自控力的根本来源。只有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才能更好地实现突破和成长。

妈妈要学会课题分离,承认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在养育中做到有步骤地放手,孩子才能自我管理。

把责任交还给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并在错误中成长;支持孩子的社交和学习;教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技能并陪孩子一起练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觉察力、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人。

经过持续不断的觉察练习,我们就可以进入这样一种亲子状态——

妈妈可以看见自己,不吝于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孩子保持双向沟通;同时,妈妈也可以看见孩子,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能够和自己的失控感好好相处,逐步放下控制,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可以从妈妈身上习得自我觉察和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看见,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敢于探索也敢于犯错,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所感知,也更敢于表达自己。拥有更多自由的孩子反而更加自律、更会自我管理。

所以,每一个“挑战时刻”,都可以成为发展孩子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力的“成长时刻”,这取决于父母如何回应。

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一生,更无法替代孩子经历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但我们可以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觉察和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发展出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

这样,无论孩子在生命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他们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挑战、穿越困境,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最好的教育,就是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

正如纪伯伦在《先知》 一书中所言:“你们的孩子,其实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们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们而来。你们能给予孩子你们的爱,而不是输入你们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过,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的、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孩子是与父母不同的个体,是来唤醒你,让你看见自己、觉察自己、重新“养育”自己的。

只有当妈妈逐渐放下控制、把空间留给孩子时,孩子才会自由生长,并学会自我管理。妈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而孩子在有了妈妈这个安全基地后,也会更自主、更自律。

本书每一节的最后,都设置了对应的觉察问题,你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由书写的方式帮助自己进行深度觉察和自我梳理,启动内在的觉醒。

我收到了很多妈妈的积极反馈,通过这些觉察问题,她们开始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她们不再过分关注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现,而是更加放松地看见孩子,让亲子沟通更加顺畅,并逐步放手。

她们说,当自己真的愿意放下控制和说教,真心和孩子站在一起时,孩子反而越来越自觉,给她们带来了惊喜。

这些反馈给了我非常多的鼓舞。如果你也希望成为一名觉醒的妈妈,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给他更多的支持,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很多的启发。也欢迎你关注我的公众号“妈妈力”,和更多的妈妈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ipay0h6KGssXIVIAPYREENqKgz0tZ/VtqVkNO80BgDS4x/VJt/e+Ffl3Lpc8x8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