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谢

在我的第二本书出版后的2021年,我就有了写作本书的想法,但真正开始构思是在2023年暑假的时候。构思了几个月后,我写了两个月,修改了一个月。这期间,我除了到处逛逛外,就是在家里待着。所以,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家人,有她们的陪伴,没有孤独;有她们的支持,没有彷徨;有她们的喜怒哀乐,也就有了踏踏实实的生活。我很享受这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可以四处游山玩水,可以大快朵颐,可以敞开地思考人生,可以不受思想束缚地寻找下一个人生机会,还可以把压在心头很久的这本书写出来。

我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佘洁编辑,没有与她的邂逅,便没有这本中文书的面世。她对本书出版计划的热心和积极推动,驱除了我内心长久的犹豫和拖延。在我有很多选择的时候,具体选择做哪件事,却成了最难的事。在来自佘编辑的外力的积极配合下,我顺利地踏上了这本书的写作历程,然后一鼓作气就把它给写出来了。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本科科研指导老师,国内脑机接口研究的先驱、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高小榕教授。在过去的20年里,他的睿智和乐观的科研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在神经接口领域孜孜钻研。这次有机会请他为本书作序,我也是倍感荣幸。

人生这半路走来,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这些偶然串联起来,便造就了现如今的状态。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约见我后来的博士论文导师Stephen P. DeWeerth教授时,当年本来不打算招生的他当即决定招收我进入他的课题组的情景。他的这一当即决定,直接改变了我的科研生涯方向,使我意外地获得了在当时新兴的神经工程方向继续深造的机会,才有了我在这本书里向大家分享的内容。在这里,我谨向DeWeerth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也要感谢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导师Robert S. Langer教授和Daniel G. Anderson教授,他们为我后来的学术生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起跳板。当年我们一大波中国博士后在号称“美国最大的个人实验室”的Langer组里,吃着比萨、做着研究的一个个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这段时间是我在学校里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时光,不但玩得欢乐,还很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2023年10月,恰逢Langer教授访问清华大学,我很高兴能够在我的母校与他再次相逢。Langer教授开创性的学以致用的学术生涯,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弟子,大家都力图效仿他的科研风格和策略,不但把科研做好,还纷纷成立公司,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对社会直接有用的技术产品。

我还要感谢俄亥俄州立大学多年来选修我的“神经工程”课程的学生们,他们提供的积极反馈,帮助我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和“受众”经验。在这门课的多年教学中,我还积累了许多在本书中用到的思想和背景知识。虽然本书的实际写作时间只有两个月,但这得益于我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的积累。

我还要感谢本书的出版社和编辑团队。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细心指导,对确保这本书的质量和广泛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特别是我的策划编辑佘洁女士,她的耐心和专业性,使这个复杂的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对神经工程学和脑机接口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是你们的好奇心和追求知识的渴望,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你们的期望,并为你们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知识。

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我和本书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本书不可能成为现实。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神经工程学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为所有读者带来启发和知识。 cWWel5zNcrHPo6l8JssCWMG9lIPrTYxt3wAzPu/kGZVmBTD7KimskNZYtoht5u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