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信创,全称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团体标准T/AIA 016—2023《信创产品测评 通用要求》对信创的解释如下:通过建立国产化信息技术软硬件底层架构体系和全周期生态体系,实现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可掌控、可研究、可发展、可生产,旨在实现信息技术领域的安全可控,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其核心是建立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底层架构和标准。

信创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信息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因此,国家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促进信创产业的快速发展。信创产业从最开始的党、政、军向关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拓展,已经形成了“2+8+N”(党、政,金融、医疗、教育、航空航天、石油、电力、电信、交通8个重大行业,以及N个消费市场)的行业态势。信创产业已经迎来规模化应用阶段。

然而,在这个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信创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原因主要是缺乏统一的测试方法,从而导致信创产品的适配测试工作、成本控制的标尺不统一,信创产品的性能、可靠性、信息安全性及稳定性等参差不齐。各个信创产品研发厂家和第三方测评单位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关的测试工作。对于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信创测试1.0阶段”。

在信创测试1.0阶段,大部分厂家围绕硬件适配、操作系统适配等层面,衍生出了各类信创适配证书、互认证书和产品兼容性证书。这些证书没有统一的测试标准与质量标尺,没有很好的发放管理规范,而且发证单位大部分是企业,“裁判和运动员为一体”的尴尬处境,导致市面上各类与信创相关的证书存在质量参差不齐、适配性能差异较大的情况。这对我国信创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此给大家列举几个信创产品存在的典型问题。

1)很多进行信创产品适配测试的第三方单位,对信创产品测试的标准不清晰或不统一,导致存在同一个产品在第一家测评单位测试没有通过,而在第二家测评单位测试通过的现象。

2)信创产品测试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测试深度不一致。类似的产品,有的单位不仅完成了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测试,而且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测试,设计了大量测试案例;而有的单位只是简单地确认了产品可以在信创环境下安装、运行等。

3)信创产品的评价方法不统一,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单位称自己可以颁发信创产品评估证书的情况。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各个单位的评价标准和流程不一、信创产品鉴定材料要求不一,这直接导致了信创产品评估证书的含金量下降。笔者之前遇到过一个典型案例,在非信创环境下,产品功能满载、性能良好;但适配到信创环境后,产品功能只留一二、性能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上述几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测评标准和技术规范。信创测试1.0阶段主要以软硬件适配测试为导向,忽略了适配后的产品质量属性,导致信创产品的功能、性能甚至信息安全性等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所在团队联合了国内部分头部企事业单位(如华为、海思、统信、海尔、海信、神思电子、麒麟软件、软通动力、天御云安等)、第三方测评单位[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山东安畅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齐鲁物联网测试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国家网络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济南市产品质量检验院、鲲鹏密码测评技术(山东)有限公司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如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北方工业大学、青岛黄海学院、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山东航天人工智能安全芯片研究院)、行业协会(如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山东省人工智能协会、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济南市软件行业协会等),在这些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下,完善、补充了一种新的信创产品测试测评体系,共同牵头组织了多次探讨,制定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测试测评体系。在新的测试测评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了“信创测试2.0阶段”。

信创测试2.0阶段明确了信创产品的测评范围、方法及流程,以及对测评机构的管理要求等通用性原则。此外,该阶段首次从信创产品的“测试和评价”角度出发,不仅对信创产品的硬件及软件的适配测试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而且增加了信创产品的功能性、性能效率、信息安全性、维护性、兼容性、易用性、软件可靠性和电工电子可靠性等方面详细的测试原则及要求。

本书就是站在“信创测试2.0阶段”要求的角度,从整体上,向读者介绍如何进行信创产品测试,以及用什么方法进行信创产品测试。笔者希望通过本书,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刘文贞、王岳、陈磊、李安伦、杨喆、张翠、王凯华、张平、王宝成、谭春波、赖裕平、杨光灿、陈锋情、翁谦、金华松、卫红军、刘文臣、王洋、张昊、高童、李子萱、安东、马居宝、王衍超、宋现兵、姜瑞娟、梁川、韦微、王文冠、苏冠群、刘善田、王瑞、朱苏琴、张剑、侯广尧、张恒、刘丞等领导、专家、朋友的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感谢。

鉴于国内尚无信创产品测试类图书,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相关参考文献匮乏,主要依赖网络上的一些技术资料和相关文章,同时引用了诸多专家观点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心得。然而,部分内容由于无法追溯原始出处,在此向那些未提及的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可能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如果读者发现任何问题,敬请联系笔者,以便及时进行修正。真诚地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不吝赐教,给予宝贵的批评和斧正。

李龙 UDMrz69kPkbBB3CdQQUKr4hgIOKAWVLY8v+Oi2Sc5x6RNET61YkMFqAgH36dw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