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正

最后谈谈“三正(zhēng)”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作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下表以月建为纲,说明三正之间月份和季节的对应:

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记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 ,《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 ,《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 。《春秋·成公八年》说“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现象载入史册,显而易见,这是指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东风解冻”,无冰应是正常现象,无须大书特书了。又如《春秋·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所“漂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很难索解了。由此可知《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也是用周历,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其时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根据同样的理由,我们相信《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在《春秋》和《左传》里,同一历史事实,《春秋》经文和《左传》所记的时月每有出入,甚至同属《左传》所记,而时月也互有异同,这可以从三正的差异中求得解释。 例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 ;《春秋·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左传》记此事于僖公四年十二月。可见《左传》所依据的史料有的是用夏历。

【补订】《春秋·桓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丙寅冬至,此年建丑。”《春秋·桓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正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戊午冬至,此年仍建丑。”《春秋·桓公十三年》:“十有三年春二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癸亥冬至,又闰十二月,则此年实建寅。”则《春秋》桓公二年至十二年记事用殷历,十三年记事用夏历。

《春秋·僖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己酉冬至,建丑,有闰。自此以前,建丑之月为多。盖古人以土圭测日影以定冬至,冬至之月既定,于是以其翌月为明年正月,为功较易。其后历法较精,则建子之年渐多。”则《春秋》僖公四年以前多用殷历,此后多用周历。

《春秋·僖公五年》:“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此年正月初三甲寅冬至,建子。”此事《左传》记于僖公四年十二月。《左传·僖公四年》:“十二月戊申,(申生)缢于新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晋用夏正,据周正推之,当为周正明年二月之二十七日。”则本年《春秋》用周历,《左传》用夏历。

在战国秦汉之间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说什么“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等以表示“受命于天”,当然这并不可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不改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是用的夏正。

【补订】《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

《新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九月,“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十一月为岁首,月以斗所建辰为名”。宝应元年建巳月,“改元年为宝应元年,复以正月为岁首,建巳月为四月”。 YFkueyENL84zFLgKep6aJAlVcbiG6G/iPE9e6FnoS7nM9Ozoa1Q3WAZ/TIu/xs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