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干支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记时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cháo)吾以行。” 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 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 ”之类。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作朔,最后一天叫作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 。初三叫作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作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作既望 。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 丙子朔 ,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 ,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 辛丑 ,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五月二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下面谈谈一天之内的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作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 。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作日中 ,将近日中的时间叫作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zè)。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作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作晡(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对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补订】《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谓消灭敌人,再吃早饭。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为布衣时,常寄食于下乡南昌亭长家。数月之后,亭长之妻厌弃韩信,“晨炊蓐食”(一大早把饭做好,在床上就把饭吃了),吃饭时间韩信去时,不给他饭吃。

《诗经》:“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列表对照如下: xwhP93IjxFkIkvekOyyiq3Px2wGTknWeTEhbSsdzfuPofSn9rUlEjl/uvJSC3B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