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宫殿

我在开始画故宫前查阅了很多相关的绘画作品,中国古代画作对皇宫建筑的表现着重于线条,比例、透视、色彩让位于氛围,西方的艺术形式则更在意“形”的准确,相应地失去了些东方的审美意境。那么当我想要用水彩这种质地轻薄通透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故宫时,我的绘画重点又是什么呢?

前人的经验少之又少,思索良久,考虑到故宫标志性的颜色和水彩的特性,我决定将对故宫色彩的表现作为这本书探索的重点,而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调配出“故宫红”。

故宫的主色调是红墙黄瓦,宫墙、窗户、立柱……大面积的红在不同的光照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画好红色是掌控画面的关键。在这本书中,我尝试用饱和度较高的品红、橘红等颜料来表现受到晨光照射的宫墙,那是非常浓烈的中国红。阴影中的红墙则显露出深紫色,就要加入群青、草绿、佩恩灰等调出沉稳、厚重的冷色调,比如太监们住的院子,以及金缸的背景。有些红墙经过风吹日晒,泛出微微的白色和玫瑰色,就需要加入紫色、土黄来展现清冷的氛围。用完一盒又一盒的红色颜料,突然发现这些对故宫红探索思考的时刻,组成了我对故宫理性又感性的情感表达。

◆◆◆

在画故宫大全景之前,我先是去画材厂定了2.4米的大画板,又到修理厂焊接能放置巨大画板的画架,委托朋友从国外邮寄回10米长的水彩纸。接着设计草图又用了半个月,一切搞定之后,终于开始动笔画。

记得画天空的那天,我关掉手机,拔了电话线,告诉家里人一定不要进画室。我还从来没用水彩画过这么大的天空,调了好多好多颜色,在50cm×70cm的纸上试了又试。试着试着,发现色彩少了,又调,再试,再调。画天空的过程就像打仗,越打越精神。

往后的3个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一片一片地慢慢画,慢慢填。实际上画这样宏大的场景,最重要的构思工作在下笔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等到画这些建筑的时候,倒显得有些轻松,只是很费时间而已。就这样我每天虔诚地在画面上耕耘,在时钟的嘀嗒声中,与那古代的工匠们交流。

午门作为故宫的入口,人向来很多,但如果你在下午故宫即将关闭检票前来到这里,就能真正感受到中国古典建筑中最威仪的宫廷大门的气势。那时大地被太阳晒得暖洋洋,头顶盘旋着鸽子,没有过多游客遮挡视线,入目所及是高度近38米的午门全貌,正午之门,此时才展示出它的阳刚之气。

据说在修建午门时,还设计了几级台阶,皇帝不是很满意,觉得不够高。于是知名的工头蒯祥先是把台阶全部拆了,又把整个广场铺上深色的金砖。午门的城墙是暖色的,而金砖是冷色的,在大片冷色的衬托之下,午门主楼以及两边的雁翅楼,就像一只起飞的大鸟,立马就高大起来。

为了展示出这种高大,我在画的时候,用三点透视法,把城墙角的直线拉伸,加深地面的阴影,降低地平线。当视线放低,虽然是一幅横构图,视觉上却显得很宏伟。

透视角度示意图

走进午门的门洞

在画的时候,这两盏灯让我十分困惑,它们到底是什么时候被装上的?

金水河

太和殿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它规格宏大,细节丰富,使用写实水彩来表现的时候,千万不能陷在细节里,要着眼于大局,从宏观入手,呈现建筑的气势。描绘细节要时刻记着不能乱,不能花,让所有的细节服从于大局,利用光线、明暗来控制画面的节奏。

太和殿作为故宫等级最高的建筑,屋脊上分布着10个神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飞檐上还有一个骑凤的仙,最后是吞脊的龙头。其他宫殿上的脊兽,就要按照等级递减,比如乾清宫上脊兽就变为9个,东西六宫上只有5个。它们实际的功用是防止瓦脊滑落而安装的加固铁钉的帽子,现在成为美化建筑的元素。

乾清宫上的9个脊兽

用冷色的背景展示冬天清冷的感觉

这张画上,故宫屋檐上方的雪花是在画面还湿着的时候,用手弹水制造的效果。后来晾干才发现,屋檐下面的雪花忘了画。只能拿着干净潮湿的笔尖一点点在暗部洗出落雪的效果,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意外地增加了许多细节,一点都没有时光被浪费的感觉。

热闹的屋脊

秋天的最后一片叶子

冬天的故宫一直给我清冷的感觉,直到看到这片秋天遗留下的叶子,就像旷野里拂面风般让我感受到了生机,于是背景不再是阴沉的色调,而是热闹的红。

夜晚的故宫更多是沉闷的氛围,由于缺少灯光,背景是暗黑色,但如果月亮高悬,故宫屋顶上金黄色的部分就会被月光照得格外抢眼。

这是铺色时水彩晕开的瞬间,这个瞬间难以定格并且必定会随着水分的消散而消失,但每次都会被此刻治愈,从生活的压力中抽离出来,感受色彩的流动,获得继续努力的力量。

在中国画中有一种画叫青绿山水,是一种先有重色,后加岩彩叠色的绘画技法。画这张图时我也用水彩尝试了这个方法。先铺黑色,然后在黑色上融合故宫的主色调红色和蓝色。氛围感有了,再根据画面选择合适的建筑,增加画面细节,提升耐看度。

幻想故宫

这张《幻想故宫》是有一次从故宫出来后,在一家咖啡店里,还没想好画什么,但手中的画笔突然被撞了一下,回过神一看,黑色的颜料已经留在了纸上,树枝就这么诞生了。等树枝画好后,才添加了适合这个角度的宫殿。虽然全由想象力完成,但感到十分鲜活。

文渊阁是乾隆存放《四库全书》的“私人图书馆”,它的屋顶是黑色琉璃瓦,四周用绿色瓦片包围。五行中黑代表水,乾隆希望能用水克火,避免火灾的发生。巧合的是,到目前为止,文渊阁还真没有发生火灾的记录,让很多古籍得以保存。

乾清宫前的汉白玉丹陛

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之首,明清时期曾有14个皇帝住在这里。康熙帝十分勤勉,他虽住在乾清宫,但总是一大早到太和门办公。到了晚清,皇帝不愿跑太远,也就在乾清宫里上朝了。乾清宫搭建在汉白玉的台基上,想画乾清宫就要会画汉白玉。

汉白玉不是玉,是大理石的一种,可以用画石头的方法来表现。创作这幅《乾清宫》的时间是早晨,左边的汉白玉栏杆是顺光的,在光照下白里透黄,是画面中颜色最亮的区域。靠近这片区域的建筑和天空也是暖色调。但右边的汉白玉背光,呈现出泛青紫的冷色调,这样就掌握了画面中冷暖变化的节奏。

在上色时先用浅紫色铺出底色,让出栏杆缝隙的地方。等晾干之后上第二遍色彩,这一遍主要是让暗部的色彩有更多变化,拉开远近距离。最后收拾细节,刻画汉白玉的纹理,描绘栏杆的雕刻内容。

红黄白的经典配色

植物卷曲的枝叶,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细节,还有补充空白的作用。

御花园中的浮碧亭

写生是画画人的生活常态,对于写生作品,我对完成度没有太高的要求,因为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你到达时打动你,所以让你拿出了画笔想要记录下来,只要把那个打动你的东西画下来就可以了。

散步时的随笔写生

同样是水彩画的角楼,写生和创作表现出的感觉完全不同,创作往往来源于一些碰巧的灵感,这些灵感能让我不论过多少年,再看到这幅画的时候,都能瞬间和当时的自己思维同频。比如前面这幅火光中的故宫,就是因为惊讶于六百多年来,故宫发生过近百次火灾而联想到的创作,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画画时的震惊。

当一种绘画风格成为常态,就必然会有固定的模式,它能够确保画面效果,但是画多了难免有些抗拒。于是就有了一些在画风上的发散性尝试,比如这张画就是先铺色,我用故宫的主色调红、黄、蓝先做大面积的打底,在铺色的过程中没有想好具体要画什么,等到底色铺完,才开始根据色彩晕染的形状和区域的分布来设想内容,根据这份随机性顺势画下去,等到最后抬笔的时候,创作才真正结束。

这种尝试只有对被画物体有非常深切的熟悉感才能完成,不然脑子里没有非常详尽的“资料库”,最后反而会变得被动和混乱。 0/VoGauwqb28Yyo+ImWjPebswqIg57VrYeJjCTpwKfkHjJLE8q6D2QdOiyIyM24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