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份,据中国人民银行官员透露,DE/CP已基本完成了从顶层设计到联调测试的前期工作,将选择地区开展试点。 2020年1月10日,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和主流网站发布了《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总结了数字人民币的工作及其重点。 同年10月8日,政务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发布了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的消息。 自此,随着试点扩容、应用场景增多,数字人民币引发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各方对这一新事物充满好奇与疑虑,猜想数字人民币的用途与发展前景。人们不禁想问:什么是数字人民币,它与人民币一样吗?
早在2020年时,人民银行在一篇推文中曾将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简要地界定为人民币电子版,这一界定可以说是数字人民币概念的雏形。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的白皮书明确界定,数字人民币是“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这是目前有关数字人民币的权威定义。我们可以结合上述定义,从本质、职能、发行管理、应用主体等维度来理解数字人民币。
其一,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是等价的。 二者仅具有形式之别,不存在实质差异。就其本质而言,数字人民币也是由国家信用保障的,是人民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它以数字形式实现价值转移、资金循环与流通,具有与实物人民币相同的基本功能。国家的公信力、法律制度与保障机制,使数字人民币在我国境内具有与实物人民币同样的法偿性,具有法律强制性、不得拒收。人们可以在条件允许时自由选择数字人民币或实物人民币等形式偿还债务。
其二,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的运营体系相同。人民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后,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呈现“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双层运营体系。人民银行处于这一体系的中心地位。人民银行虽然发行货币,但并不会向社会公众直接发放货币,它们是以商业银行或代理机构为中介而在市场流通的。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导了数字人民币试点,也有权审批、监管运营机构及相关业务,未来也将正式发行数字人民币。商业银行仍将在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与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三,数字人民币具有实物人民币一样的职能。众所周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金进行消费,满足各种支付需求。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人们使用的现金越来越少,信用卡 、储值卡 、金融IC卡 、网上银行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用得越来越多。按照人民银行的设计,数字人民币目前仅仅替代了部分流通中的现金(M0),主要满足人们高频、小额交易的需求。等到未来正式发行后,数字人民币将促进支付等业务的数字化发展。
其四,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主体是我国境内的个人或企业。数字人民币将会向社会公众发行,广泛用于个人或企业的日常交易。支付是通过接入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系统的端口完成的,个人常用的端口是C端和跨境支付端,企业常用的端口为B端、跨境支付端。数字人民币将有利于联结各个端口,为个人、企业提供更好的国内支付与跨境支付结算服务。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拓展G端业务,将各类财政资金精准地发放给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或个人,监测财政资金的流向与交易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数字人民币将实现对人民币的“扬弃”。数字人民币保留人民银行发行、日常支付常用、匿名性等特点,具备数字化、低成本、难伪造、可追踪、技术兼容性高等新特点。 数字技术将革新人民币,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的定位。根据人民银行的设计,数字人民币旨在替代部分M0。M0常常与M1、M2等相提并论,那么它们都有什么含义呢?它们都是货币供应量指标。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的目标之一,我国的人民银行也不例外。1994年以来,我国根据货币的流动性设置了M0到M3等四个指标,其中的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它是银行体系外的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的现金。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包括M0与企业、机关、团队等单位在银行的存款(可被视为“准货币”)。M2包括M1与企业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及证券客户保证金,属于广义货币供应量。而M3则是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的总和,是按金融不断创新设置的。 至于数字人民币是否会衍生出M1、M2和M3的形态,要根据市场需求、货币技术与数字经济发展状况而定。
从人民银行白皮书的界定看,数字人民币履行了与传统货币同样的职能。货币都有哪些职能呢?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个职能,这是对货币职能的最全面概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后三种职能是其派生职能。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性与法偿性,其基本职能与派生职能都以国家信用为保障,数字技术将优化人民币的各项职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各市场主体的生产生活。
自数字货币问世后,理论界与实务界加快研发和试验各类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加密货币、稳定币等等术语常常见诸媒体。人们往往分不清这个币与那个币,很有必要厘清相关概念。
在这些概念中,货币是最广义的上位概念。凡是在特定社会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都可以被视为货币。然而,我们所说的货币其实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既可以指法定货币,也可以指非法定货币、虚拟货币等,甚至是“币圈” 或游戏玩家观念中的货币。自从国家垄断货币发行以后,人们默认的货币往往是指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则是由一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货币起初由政府或商业银行直接发行。人民银行获得法定授权后,成为垄断货币发行的唯一机构,其所发行货币便成为法定货币。我们常用的“钱”,往往指的是法定货币。它既包括实物形态的纸币与硬币;也包括各类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用的资金等形态。在日常生活中,“钱”“现金”“现钞”“货币”“法定货币”等术语往往是同义互换的,公众的潜意识认为,钱就是买东西时能花得出去、其他人也认可它的价值与效力。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唯有法定货币才符合公众这种朴素的认知。
随着比特币风靡一时,数字货币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概念。数字货币是由技术巨头或技术精英创设开发与管理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形态的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各国货币当局应对数字货币的产物,它是运用分布式账本或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中心化的货币。数字货币倒逼着国际组织、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机构提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概念,研究利用数字技术的中心化货币,捍卫数字时代的金融秩序与货币主权。换言之,法定数字货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大致同义,不过强调货币当局是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则强调具备法定发行权的机构都是发行主体,根据一国的金融体制确定其货币当局。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并非人民银行等机构发行的,这类数字货币均可被归为私人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现已成为数字货币发展的两大方向。
加密货币是运用了密码加密技术的数字货币,其外延小于数字货币。虚拟货币是一个外延较广的概念,它既包括数字货币,也包括QQ币、论坛币等的货币。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是电子形态或数字形态,但加密货币在安全性上比虚拟货币更强,故而为“币圈”人士所青睐,俨然是他们眼中的货币。它实际上已演变为一种投资品。虚拟货币又可称为民间发行的数字货币,包括通用数字货币、稳定币、数字代币和网络平台币,前三类货币往往可以被归入数字资产或加密资产,在特定群体中可以充当货币。第四种虚拟货币通常在网络中运行,表现为一种虚拟兑换工具,在虚拟空间中是观念上的货币。
我们还可以根据韦恩图的原理,借鉴著名的“货币之花”模型(参见图1.1),从货币的发行人、形态、通用性与转移等不同维度来区分这几个概念。法定数字货币,也就是CBDC,包括零售型CBDC与批发型CBDC。前者具备人民银行发行、电子形态、广泛获取与点对点支付功能;而后者不能广泛获取,只能适用于银行间市场结算业务。加密货币、虚拟货币虽与法定数字货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并不具备人民银行发行、广泛获取等特性。
资料来源:作者编译自Bech M.L.,Garratt R.,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ies[J]. BIS Quarterly Review ,2017。
图1.1“货币之花”模型
比特币、Diem(Libra) 等私人数字货币的问世,有助于我们反思货币的概念与本质。尽管社会各界对货币的概念见仁见智,但都普遍承认发行主体与货币职能是识别与区分货币的关键要素。从各类货币概念看,法定货币才是能够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的货币,人民银行发行与管理为其价值稳定提供保障,国家信用和法律制度使其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广泛的支付效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深入推进,CBDC、e-CNY、DC/EP等术语常常见诸各大媒体,不少自媒体、业界人士或学者混用这三个术语,有的强调数字人民币是中国版的CBDC,有的认为e-CNY就是DC/EP……一篇发表在人民网的文章中就同时运用了“央行数字货币”“DC/EP”“数字人民币”等概念。 这几种概念并存于世,是通用且混用的,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
这三个术语都是英文缩略语,本身并不难理解,反映了理论界与实务界认知的演变。其中,CBDC的全称为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其字面意思就是央行数字货币,是随着比特币(Bitcoin)出现的概念,主要指的是数字形式的央行货币,属于国际上约定俗成的通用术语。鉴于人民银行通常是一国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机关,很多学者将CBDC译为法定数字货币,这种做法虽不那么严谨,却也没什么不妥。而e-CNY和DC/EP则是数字人民币的不同英文表达。前者是Electronic China Yuan的缩写,国际惯例以CNY表示人民币,加上e-的前缀。后者是DC与EP的组合,DC是Digital Currency的缩写,强调货币的性质是数字货币;EP是Electronic Payment的缩写,强调这种货币以电子支付为手段;二者结合起来合称为“数字货币/电子支付”。2019年,我国用DC/EP表示刚刚推出的数字人民币,更加突出其支付工具属性。2020年,随着我国启动第一批数字人民币试点,e-CNY更符合国际惯例,逐渐得到了推广,几乎成为数字人民币的代称。但一些学者或业界人士仍在使用DC/EP。在非正式场合,e-CNY和DC/EP没有任何差异。
人民币的英文缩写是CNY?还是RMB?我们通常以为的人民币缩写是RMB,它其实是汉语拼音renminbi的简写,是国内常用的,国外仅在部分论文、新闻或评论中用RMB表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行业,人民币的英文为ChineseYuan,CNY是其缩写,这是国际上唯一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人民币符号。因此,数字人民币用e-CNY是符合国际惯例的符号。
数字人民币的外观和现金一样吗?我们怀着好奇心,在体验了成都市几家试点银行的数字钱包后,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我们目前常用的现金是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包括6种面额的纸币和3种面额的硬币。数字人民币有着与纸币相同的国徽、行名、主景人物等要素 ,但其图案、金额等部分要素存在明显差异。现实中不存在200元或非整数面额的纸币,但数字人民币却可以显示27、29.30、105、200或300等数字。在数字钱包显示数字人民币界面的右下角,还清楚地标示着各家商业银行的行名与行徽(见图1.2)。数字人民币的外观还藏有什么玄机,各位细心的读者不妨去下载使用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体验。
图1.2 数字人民币的外观
数字人民币表现为数字形式,我们脱离各类App,便无法直观地观察到其金额与交易中的变动。从App中可见,数字人民币与现金的明显差异在于搭配图案、金额与可变面额。首先,数字人民币的搭配图案有独特的底纹图案与各行标识,这与人民币、网上银行账户、支付宝钱包及微信支付钱包都不同。其次,数字人民币的颜色与金额无关,仅代表不同的商业银行等运营机构,与其本身价值没有任何关系,不像人民币纸币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面值。再次,数字人民币采取了可变面额设计,不同面额都有一个表达式。不论是0.07元、0.3元或1.96元,还是105元、72.5元或300元,都能通过收付、转账、兑换等功能,生成一个独立的表达式(如图1.3所示)。所谓数字人民币表达式,也就是数字人民币的价值凭证,它用来表示流通与使用中数字人民币价值的生成、转移与存储。比如,居住在成都的小明注册了工商银行的数字钱包,他给这个钱包里充值200元。小明刚充值完毕,他的数字钱包里生成了一个数字人民币表达式,用类似图1.3中那串数字表示200元人民币。小明先去位于成都市大石西路的某家红旗超市连锁店,花了8元买了一杯咖啡。这时,这家超市的数字钱包中生成了8元的新表达式,小明的数字钱包里也生成了192元的表达式。接着,小明又在翼支付App里开通了子钱包推送功能,给自己即将欠费的手机充值50元,他的数字钱包又生成了142元的表达式。可见,数字人民币表达式是唯一的、动态的,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收付或转账而不断发生变化。表达式使数字人民币具备可追踪的属性,也蕴含着可编程等潜能。
那么,数字人民币表达式又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读者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数字钱包了。
注:此图中为工商银行数字钱包中29.30元这笔钱的表达式。
图1.3 数字人民币表达式
当看到图1.3的表达式时,笔者和诸位读者一样,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乱码,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一长串数字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表达式大致可分为发行者标识、所有者标识、货币管理属性、货币安全属性、货币应用属性等部分(表1.1)。其中,所有者标识可以与数字人民币用户的实名相关联,标示货币管理属性的数字串是按照人民银行管理与监管要求设置的。表明货币安全与应用属性的数字串可支持货币安全与风险管理,也可支持货币应用和增值服务,这两类数字串可以根据央行、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的意图设置的智能合约运行。
表1.1 数字人民币字符串的构成与功能
我们不妨把数字人民币的表达式看成是一种支付凭证,与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后形成订单号或转账单号类似。 它们都是验证交易双方后形成的。
那么,数字人民币有没有一个固定的面额呢?这就需要对比它与现金的面额特性。我们平常使用的现金都有固定的面额,比如100元、1元、5角都代表着相应的购买力。数字人民币以加密字符串形式实现价值转移,采取的是可变面额设计。它不再采用固定面额,0.03元、1元或10元,经过消费、转账、收付等方式形成“面额”,都会产生一个新的数字表达式。
数字人民币的外观涉及货币图样问题,也属于货币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物人民币适用人民银行制定的图样管理办法等规章。数字人民币只能通过数字钱包的界面等显示其外观,但它同样适用于人民银行的货币管理。数字人民币表达式的生成与变动涉及数字货币技术的应用,其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也都需要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研究与制定。
货币的面额是货币代表的价值量。货币面额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商品生产情况、币值的稳定情况、社会公众生活水平、购买力情况及货币使用习惯等。数字人民币没有固定面额,并不是说它的币值不稳定。这种设计实现了支付结算流程的数字化,避免了现金找零的麻烦,符合社会公众的消费习惯,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比特币刚刚问世,就引发了学者、国际组织、各国货币当局与监管机构的关注。他们很早就开始探讨货币当局研发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能性。新冠疫情、超主权稳定币等私人数字货币都对金融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与挑战。国际组织与越来越多的人民银行投入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与试验。国际社会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的概念随着业态发展与认识深化而不断演进。2016年,时任英格兰银行副行长本·布劳德本特首次使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概念, 遂使之成为国际通用的术语。
2017年,国际清算银行发布了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的报告,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架构、体系与类型,已成为国际通用的类型。BIS将CBDC分为零售型CBDC(rCBDC)和批发型CBDC(mCBDC)。 按照BIS的上述分类,我国的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流通中的现金(M0),显然是一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其主要用途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支付需求。
零售型CBDC和批发型CBDC到底有何异同?我们有必要来一探究竟。rCBDC类似社会公众常用的现金,是个人和企业在日常交易中持有和使用的央行数字货币。按照用户访问模式的不同,rCBDC又可被分为代币型rCBDC和账户型rCBDC。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个人身份验证,账户型rCBDC就好像个人的电子钱包。至于批发型CBDC,本质上是支付结算方式的数字化创新,是银行间支付、证券或货币基金市场结算中适用的批发资金。它通过人民银行赋予的数字账户运作,人民银行可通过算法与智能合约传导货币政策。
很多人感到疑惑:既然数字人民币在App上操作,那么它不就和手机银行App等一样,也是个花钱的工具吗?它和纸币、票据等货币形态有差异吗?众所周知,数字人民币是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与其他货币形态存在诸多不同。
我们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诸多货币形态的异同。
从货币发展史看,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与信用货币的演变。货币在形态演变中逐步摆脱物理形态的束缚,随着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物货币虽可充当一般等价物,促进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易,却有不易分割、性状易变、认可度较低等缺陷。随着封建时代商品经济的兴起,金、银、铜等贵重金属渐次用于交易,随后出现的金属铸币逐步替代实物货币。金属铸币虽便携、易于分割,也被人们广泛接受,却无法适应复杂而高效的记账体系。于是商人信用活动与银行中介活跃起来,各类银行券等票据加速商品流通与贸易往来。当各国人民银行垄断纸币发行,纸币与黄金脱钩、与国家信用挂钩,信用货币遂成为各国经济的主要媒介。它较好地克服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的诸多缺点,却无法打破容易引发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的魔咒。 可见,货币形态的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交易需求、技术创新等驱动的结果。然而,新形态货币并不会完全取代旧形态货币。纵观当今世界,实物货币仍在某些地区流行。信用货币盛行的世界里,涌现出纸币、硬币、银行卡、银行账户、商业票据等衍生货币,使货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并随着信用关系的变更而不断发生演变。信息技术提升了支付结算效率,更催生了电子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促使货币发生了电子化的形态变更。这类电子货币通过销售终端、设备或电脑网络完成支付的储存价值或预先支付,但它们并未取代现金。数字人民币实现了信用关系的数字化,是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实现了货币形态的数字化,改变了其他信用货币与银行账户的紧耦合关系,但M0的定位决定了它不会完全取代实物人民币。
从现实看,一国国内流通的货币形态虽以信用货币为主,却仍呈现多种货币形态并存的格局。在我国,不仅存在人民币现钞(包括纸币和硬币 ),也存在银行卡、银行账户、票据等衍生货币。随着数字人民币的产生与普及,信用货币将呈现为以下主要形态:纸币、辅币、银行存款货币与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形态主要有以下不同(见表1.2)。
表1.2 数字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形态的比较
货币要在市面上广泛使用与流通,必须具备公众心理与材质两方面的条件。公众心理是指接受货币的主体在心理上的确信,相信所使用的货币具备支付工具、交易媒介等效力。数千年的货币史表明,唯有国家信用支撑的货币,才使人们具有稳定的心理确信。而材质则是货币所使用的材料。充当货币的理想材料具有易于标准化、可分性、便携性及不易变质性。 货币形态的演变主要体现为货币材料的演变。在漫长的货币发展史中,货币形态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如人们的交易需求、技术创新、经济社会状态等等。
2023年1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解释了数字人民币被纳入M0统计口径,和其他金融统计数据一并发布的目的。 数字人民币的主要目标是替代流通中的部分现金,理应统计在M0中。况且在流通中的数字人民币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有必要对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一起统计、分析,如此才能准确地反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不至于使货币供应量数据失真。
各位读者可以在人民银行官网的《货币供应量》表中有三点新发现。一是数字人民币流通量。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流通中数字人民币余额为136.1亿元。 二是流通中数字人民币被纳入了M0的统计口径,央行从2022年12月份起做如此统计。 三是2022年末的流通中数字人民币余额被纳入M0后,我国2022年M0增速为15.3%。
人民银行将数字人民币纳入M0统计口径,只是金融统计的一种处理。不过也会引发我们对数字人民币与现金关系的思考。我们所说的现金是人民币的俗称,它有纸币与硬币两种形态,也有主币与辅币之分。数字人民币可谓数字现金,它与实物人民币都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数字人民币实质是承载货币信息的一连串数据,交易双方按照人民银行算法完成币串信息 的交付,实现了数字人民币所有权的转移和结算,使其支付具有法律明确性、支付终局性,优化了现金的价值特性,提升了支付结算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数字人民币的计量单位不变,可以衡量我国境内的一切商品的价值。人们可以通过持有、转账、消费等行为,实现财物或资金的交换、债务清偿。 加密技术、安全验证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使数字人民币具备了“四可三不可” 的特性,使其更好地发挥支付职能。
数字人民币不仅将优化货币的属性,也将有助减少货币的发行管理成本。迄今为止,我国的现金投放回笼涉及印制、存储、运输、流通与销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据测算,人民币现金各环节运行成本大致如下:印钞企业的生产成本约1162亿元/年,银行存储成本、运输成本与社会公众流通成本均为382亿元/年,银行销毁成本约459亿元/年。这几项工作的成本合计为2767亿元/年。 这里还不包括人民银行投放回笼的成本。数字人民币将来如若替代一部分现金,其发行与流通均以数字形式完成,必会减少人民币发行管理成本。
数字人民币也有助于解决令金融业饱受困扰的假币问题。数字人民币上的币串信息按照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设置,不容易被伪造、变造,其安全性与便捷性都很高。它广泛用于C端、B端、G端与跨境场景,将实现对公对私场景的互联互通;其无电无网支付、双离线支付等功能可用于各类硬钱包,有助于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便捷支付服务,可以缓解数字鸿沟的问题。数字人民币可加载智能合约,优化预付资金管理,也具备精准投放政府补贴资金的潜力。
尽管数字人民币很先进,具备很多潜力,但它将遵循市场化、法制化的发展路径。它的发行并不靠行政权力的强势干预,而是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何况数字人民币并不会完全取代现金,二者将长期并存,为各类群体提供多元的支付选择。
从金融统计的视角来理解数字人民币,它就是M0中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述,M0是最狭义的货币,是银行外各单位库存现金与居民现金之和,也是货币发行额减去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它是银行体系外的所有现金之和。展望未来,数字人民币也将随着信用创造出现M1、M2或M3。
数字人民币与现金都属于信用货币,二者只存在数字形态与实物形态之别。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将以数字技术优化现金的很多功能,并在数字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数字人民币必将成为主流货币,但它并不可能完全排斥现金。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现金仍在我国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人民币与现金并存,会给人们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无疑是货币发行管理的最优选择。
比特币的兴衰使人们开始关注与研究区块链技术。部分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与试验中运用了区块链技术,也使人们日益关注区块链技术。很多人可能认为,数字人民币也运用了区块链。其实不然,数字人民币虽然运用了分布式账本等数字技术,却采取了开放式的技术路线,并不完全依赖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实质上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是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中运用的底层技术,它具有去中心化、数据难篡改等突出特点。比特币作为代表性的私人数字货币,没有类似人民银行的发行机构,交易双方按照算法规则“挖矿”,依靠区块链各节点保障系统运转。尽管比特币具有安全、及时等优势,可更好更快地转移价值,但由于区块链的扩展耗费大量电力,属于资源能耗较大的数字化活动。
尽管区块链技术已在很多行政公务中广泛应用,也在金融行业被普遍用于研发相关产品;但数字人民币虽运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智能合约技术,与区块链技术存在一些差异。数字人民币仍沿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运营体系,是一种中心化的架构。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架构存在本质差异。数字人民币原型虽曾考虑过私有链、公有链与联盟链等不同架构,但试点中却主要是对现有支付结算系统的升级改造。
区块链技术是否会运用于各类新兴业务,既取决于该技术本身能否实现迭代,也会取决于数字人民币的定位与发展。数字人民币将来会成为主流货币,不只会替代部分M0,甚至会替代M1、M2和M3。当数字人民币替代M0时,需按中心化架构运作;倘若出现M1、M2和M3的数字化趋势,彻底的中心化运作无法满足金融创新需求,需要实现整体中心化与局部去中心化的兼容与交互操作。金融机构会开展各类数字人民币信用创造,创设各类衍生货币产品。这时需要金融机构创设各类区块链实现金融服务的迭代。因此,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架构将会是总体中心化、局部去中心化的,各界需要以技术创新实现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兼容。
所谓区块链,即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这些服务器在区块链系统中被称为节点,为整个区块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和算力支持。如果要修改区块链中的信息,必须征得半数以上节点的同意并修改所有节点中的信息,而这些节点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中,因此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区块链记录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以帮助解决人们互不信任的问题。
很多人会问:数字人民币与比特币、Diem(Libra)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仅从形态看,它们都属于数字货币,都以数字形式发行、流通,并以数字形式实现价值转移。然而,数字人民币是法定数字货币;比特币、Diem(Libra)都属于私人数字货币,二者都属于数字货币的两个类型。尽管两类数字货币运用了类似的数字技术,但存在天壤之别。
第一,法律地位不同。数字人民币是人民币的数字形式,也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我国法定货币。它的币值是稳定的,在我国境内具有无限法偿性。它与其他CBDC一样,是未来法定货币的一种形式。比特币、Diem(Libra)只是数字资产,是“挖矿”或执行Meta算法的产物。它们虽具备了货币的诸多职能,也是部分“币圈”人士眼中的货币,却存在价格波动大的弊端,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投机行为,因缺乏稳定性而无法作为法定货币应用。
第二,底层逻辑不同。数字人民币以国家信用为保障,是中心化架构。它仍由人民银行发行、监管,商业银行负责分发。其他CBDC同样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也具有整体中心化的架构。比特币以网民信任为保障,是彻底的去中心化架构。Diem(Libra)是不完全的去中心化架构,基础是网络巨头Facebook的信用,以这种企业信用为依托。
第三,运营体系不同。与大多数CBDC的间接分发模式一样,数字人民币仍遵循“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运营体系。比特币、Diem(Libra)脱离了金融中介机构,其运作机制与体系极不稳定。
第四,运用的技术不同。数字人民币不设置任何技术限制,对相关技术创新持开放态度。 它综合运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等新兴技术,可以兼容灵活性与高并发性。其他CBDC对区块链技术是选择性适用,根据其原型、设计方案与国情而确定相应技术。比特币、Diem(Libra)主要运用了区块链技术,虽能提升单笔支付结算的效率,但会耗费大量电力与财力。
第五,价值特性不同。数字人民币的币串由所有者标识及相关字段组成,币串上负载的信息使其被赋予了国家信用,使数字人民币具有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职能,也具备了较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其他CBDC也通过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保障了其安全性。比特币的价值体现在“挖矿”消耗的电力与“矿工”劳力,其价格忽高忽低,极易受到市场情绪与投机行为的影响,价值基础极不稳定。Diem(Libra)虽与主权货币挂钩、价格波动性小,但其价值仍不稳固,可能会因网络攻击等事件暴跌。如“币圈”著名的LUNA币曾经历过暴跌,从2022年5月5日的87美元/枚降至5月13日的0.00005美元/枚。 可见,稳定币的价值仍然不稳定,无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iem原名为Libra。2019年6月8日,全球社交巨头Facebook发布白皮书,研发名为Libra的加密货币,旨在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去中心化区块链,低波动性的加密货币和一个智能合约平台。当Libra白皮书发布后,引发了国际组织、各国货币当局、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扎克伯格及各项目负责人先后多次参加美国监管当局的听证会,接受了官方的质询。由于各国监管机构态度强硬,项目组不得不修改其项目白皮书,将完全去中心化的Libra币机制修改为与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挂钩的机制。Libra后来又被更名为Diem,强调其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但项目组始终没能取得监管机构的准许,私人数字货币市场频发诸多风险事件,使内部成员的分歧不断,随着不少参与者陆续退出研发,Diem(Libra)项目至今未能付诸实践,似乎已走向了“终结”。
在日常消费中,我们已习惯于经常使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大家早已对这两种常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习以为常。非现金支付包括票据支付、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 第三方支付。数字人民币作为新兴支付工具的独特性更明显。
从主体与业务属性来看,数字人民币与票据、银行卡及银行条码等支付工具一样,都是银行机构经营的零售支付工具,也都属于银行中间业务 的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的经营主体都是持有支付牌照的非银行机构,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拉卡拉等等。它们所经营的支付结算业务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银行中间业务。
从支付业务运作方式来看,数字人民币与其他非现金支付都有很多共性。这几种支付工具都有交易限额,但票据的交易金额很大,其他几种交易金额较小。当票据被用于融资时,就变成了一种“衍生货币”。数字人民币的交易限额与银行卡的限额类似。银行条码就是银行的二维码,通过扫描或手机银行操作完成支付。数字人民币也可以选择条码支付,还可以在银行网点或在升级改造后的ATM、POS机具上使用。而票据或银行卡一般无法使用条码支付,只能用于传统的ATM、POS机具。数字人民币钱包既可绑定银行卡或脱离银行卡,还可转存入银行卡。但是,只有开通了数字人民币的银行卡,才能向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
从市场发展来看,票据与商业活动相伴相生。现金可被视为人民银行票据,二者都属于有价证券,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但票据以给付金钱为主要目的,现代票据兼具结算、融资、信用等功能,并呈现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趋势。银行卡是现金无纸化的产物,促使支付工具由纸基转向为卡基。 第三方支付、条码支付则是移动支付技术迭代的创新产物,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脱媒,使智能手机演变为一种移动支付工具。因此,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在支付业务与市场中形成了竞争关系。数字人民币是运用数字技术的产物,是人民银行对比特币、区块链等新事物的回应,可以增强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与普惠性。
从各支付工具的关系来看,数字人民币与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并不是排斥关系,而是并存与竞争的关系。它们都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服务于不同的交易场景。随着将来技术迭代加速,数字人民币将与其他非现金支付实现融合发展。
在当代,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有票据、银行卡和电子支付工具,如信用卡、联名卡、储值卡、虚拟卡、购物卡等。 非现金支付工具以银行信用为基础,是银行信用制度和结算制度的产物。票据、银行卡、条码等支付工具都是由新兴技术与公众需求驱动的,金额、习惯、风险及价格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选择。只要公众尚有需求,市场尚有相关交易,新兴支付工具就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支付工具。一个发达经济体中往往存在多元化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也会供给相应的现金,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提供适配的支付服务。数字人民币提升了非现金支付的效率,也将带动数字支付的变革,但不会完全替代这类支付工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非现金支付工具已不单单是价值转移媒介,也具备了日益增强的金融属性,还会发挥优化资金配置、增强流动性管理、畅通货币传导机制等重要作用。
支付宝、微信支付也许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App,我们使用它们的频率远超过各类银行卡或网络银行服务,甚至超过人民银行推出的云闪付。人民银行试验数字人民币之际,便引发了很多人的猜想。很多人觉得数字人民币可能会取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然而,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都可接入数字人民币,这类说法不攻自破。
从表象上看,我们都要下载和使用App,才能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最关键的是,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化人民币,在我国境内具有法偿性。支付宝、微信支付都只是第三方支付工具。我们可以从主体、形态、匿名性、便捷性、交易环境和透明度等方面来分析。
第一,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监管主体是人民银行,背后有国家信用的支撑,这也是其无限法偿性的来源。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两家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服务,依靠企业信用运转。
第二,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载体不同。数字人民币既可在App附设的软钱包中使用,也可以在智能卡、智能穿戴等设备上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只能通过支付软件和App使用。此外,数字人民币的转出、存入或兑换,均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实名认证的用户,在支付宝、微信支付上转出累计超过2万元资金,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第三,数字人民币依照不同类型的数字钱包,设定完全匿名、实名制等机制,安全性、隐秘性和便捷性更强。除非在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法定条件下可被追踪,别人一般无法查询交易情况。而支付宝、微信支付是不完全匿名的,后台可以查询用户的资金流向或支付数据。
第四,数字人民币在我国境内具有绝对的法偿性,原则上任何人或任何机构都不得拒收。而后二者只具有相对的效力,人们可以选择使用,也是可以被拒绝的。
第五,数字人民币可以在网络中断、光线暗弱、二维码无法识别等情形下正常使用,具有双离线支付、近场支付等独特功能。支付宝、微信支付受制于网络、光源、手机信号等因素,离开网络和智能手机就无法适用。
第六,数字人民币的监管透明度较高,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查询所有的交易流程,提取反洗钱、反恐融资所需的必要信息。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监管透明度一般,可能存在数据孤岛、“围墙花园”等问题,无法获取监管所必需的数据。
第三方支付,即商业银行支付外的交易媒介、工具或行业。大家熟悉的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就是最常见、最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在两大支付工具的助力下,人们在社交之余便可轻松支付、缴费,多余的闲钱还可存入财付通、余额宝等钱包。然而,支付宝与微信都存在不便监管、垄断及侵害消费者数据权益等问题,成为游离于央行监管的“影子银行”。近年来,我国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加大监管力度,采取“断直连”行动等监管措施,促使两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积极整改、优化服务。数字人民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支付选择,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实现了互联互通,各类支付工具并非排斥关系,而是竞争、互补的关系,这也有利于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货币形态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不断演进的。货币自诞生至今,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阶段。货币形态的不断演变,是商品交易、社会公众需求与技术迭代驱动的结果。 数字人民币适应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将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多元的支付工具,也是我国央行主动探索创新金融科技的结果。
纵观数千年的货币形态演变史,现实货币体系是多种形态并存的。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从纸币到银行纸币、法定纸币经过了一千多年,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的普及才数十年,但并未完全取代原有的货币形态。我们正处于纸币、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交替的时期,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仍在广泛使用纸币,但银行电子货币已成为主要支付工具,普遍呈现纸币与新兴支付方式并存的格局。 如今,我国正在试点数字人民币,这种新兴货币形态是信用货币的革新,它并不会完全排斥和取代其他货币形态,并将与纸币和电子货币等长期并存。
货币形态变化的背后是支付模式乃至支付市场的变革。从目前试点的情况看,数字人民币主要用于支付结算业务,已初步形成了数字支付的产业链,也将持续带动我国的支付变革。纵观我国支付行业的演变历程,支付技术、模式与业务的革新与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业务相伴相生。可以说,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渊源于银行卡在我国的普及,其间发生了技术迭代、业态优化、模式创新,这个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银行卡从起步到深入发展。我国的银行卡业务肇端于1985年,经过了起步阶段、金卡工程阶段、联网通用及深入发展等阶段。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全国累计开立银行卡92.99亿张,人均持有银行卡6.58张。
第二阶段,传统卡支付普及时代。随着银行卡业务量的不断增长,银行卡日益成为我国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2005年,我国成立了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China Union Pay),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制定银联卡标准规范,防范银行卡交易风险,保障银行卡跨行、跨区域跨境使用。
第三阶段,第三方支付兴起时代。2004年,支付宝网络技术公司成立,开始独立运营支付业务。与此同时,其他获批平台企业也开发了相应的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行业迅速崛起。
第四阶段,移动支付“双雄”并立时代。2013年,腾讯集团推出微信支付服务,成为与支付宝并存的两大支付平台。两大平台均推出支付二维码服务,这种条码支付简单、安全、快速、便捷,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成为大家最常用的两大支付工具。这两大支付平台极盛时期几乎完全占据了我国的支付市场,形成了“双寡头”格局。
第五阶段,“断、直、连”时代。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猛发展,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涉嫌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挪用备付金、洗钱等问题。2017年至2020年间,我国央行陆续发布规范性文件、规章,加强条码支付业务、备付金管理,也开展了“二清”行动等整顿活动,进一步规范了第三方支付市场和业务。
第六阶段,数字人民币时代。2019年,我国开始内测DC/EP;2020年启动了深圳、苏州、雄安、成都试点,并在2020年以后将试点范围逐步扩容至“10+1”“23地区”“17省26地”,并在广东、江苏、四川、河北、海南等5省开展了全省全域试点。
数字人民币的问世,意味着人民币从实物形态向数字形态的演变。它的发行主体、管理与运行体制与实物人民币相同,仍然是一种由国家信用保障的信用货币。换言之,数字人民币标志着信用货币由实物形态转变为数字形态,将成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成为联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桥梁。
货币主要充当支付手段,货币形态的演变可谓支付模式、技术与工具的演变。数字人民币带来的支付变革是深刻的、渐进性的与可持续的。这种支付变革是深刻的。数字人民币将成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输血管道,支付业务底层逻辑的转变将促使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这种支付变革是渐进性的。数字人民币尚处于试点中,遵循安全可控的、市场化的推广模式,市场主体与行业可以逐步探索适应试点发展的态势,避免盲目推进试点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这种支付变革也是可持续的。数字人民币保持开放的技术路线,与市场、行业不断推进相关研发与试验,使试点与推广能够符合社会公众需求,不断适应业态与市场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