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女娲伏羲神话的地方化叙事

神话的地方化叙事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总是把发生于混沌世界中没有具体时空指向的神话,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结合当地特有的环境、古迹、风俗、信仰、人物进行地方化重构,衍生出一系列以神话为基础形成的地方传说。侯村一带也流布着丰富的女娲伏羲创世神话及其衍生传说,除了保留有女娲补天、抟土造人、伏羲画卦、服牛乘马、兄妹滚磨成婚等创世神话的基本情节母题之外,更多的是对当地庙宇遗迹、风俗活动的解释性叙事和神异事件的经验叙事,生动地诠释了创世神话的地方化重构过程。

(一)从创世神话到家庭传说:女娲伏羲神话传说链的景观叙事

神话的地方化叙事方式之一,是与地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黏合。侯村一带由女娲伏羲创世神话演化而来的口承叙事,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对众多庙宇遗迹之间“源”与“流”关系的解释。洪洞县的女娲伏羲神话信仰流布广泛,在全县形成了重要的陵寝、庙宇、遗迹等几十处之多。以历史最为久远、影响力最大的侯村娲皇陵庙为中心,周围分布有赵城镇信义坊女娲庙、堤村乡张端村娲皇庙、辛村乡辛南村娲皇圣母庙、刘家垣镇西义村娲皇圣母行宫、曲亭镇范村女娲庙、明姜镇北伏牛村羲皇庙、淹底乡卦底村伏羲庙,以及娲皇井、补天石、伏牛台、伏牛池、画卦台、碾子沟等遗址。这些庙宇遗址虽然大部分已经毁坏,但通过女娲、伏羲和三个女儿的神话传说,彼此勾连成一个整体文化场域,形成了逻辑完整的女娲伏羲神话传说链。

1.“十里卦底”和“硙子沟”

在以侯村娲皇陵庙为中心的整体文化场域中,现今仍流传着女娲伏羲创世神话的古老母题,但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地方化特点。例如,当地的女娲造人神话中除了保留有抟土捏造泥人的情节之外,还增加了女娲将捏好的泥人放在太阳下晒干,感受天地灵性,不巧外出时下起暴雨,许多泥人被暴雨冲坏,所以世界上形成了相貌不同的人的内容。 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在核心情节之外,出现了结合远古社会历史和侯村自然地理的解构与重构现象。

过去人们讲女娲炼石补天,但天怎么能漏了呢?实际原因是,原始社会,人们理解头上三尺就是天,天漏了,就是天下雨了。炼石就是烧石灰,原始社会人们住的是洞穴,用树叶盖住,下雨肯定要漏了,所以用土掺上石灰,抹在树叶上,防渗漏。过去我们侯村,整个村子地面上就有一层5毫米的白灰,下雨了地上一点都不泥,就是天然防渗漏用的。女娲立四极,实际上是对盖房子的一种表现。

田野调查中,受访人沈平多次强调女娲的伟大功绩,其不仅炼石补天、抟土造人,还发明农业工具、奠定婚姻制度,尽力将女娲阐释为人类始祖、中华之母。特别是对女娲炼石补天的诠释,排除了神话中奇异的、超自然的成分,寻找出历史的、理性的内核。这种较为典型和普遍的神话历史化做法,成为近年来各地方社会在民间文化复兴过程中谋求政治合法性的一种普遍策略。

还有一些神话母题与当地的自然风物附会黏合。《洪洞县志》载:“卦地,相传即伏羲画卦处,建有画卦台。一说地形卦象故名。” 卦地位于洪洞县淹底乡,距县城30千米,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垣地上。由于垣面沟壑纵横,形似八卦,相传为伏羲画卦之地。早期村民居住在山底,也名卦底,后逐渐搬迁到交通较为便利的山腰上生活,由此分成南卦和北卦两个村庄,两村中间有一条“S”形沟壑,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图。传说伏羲画卦时,站在画卦台上,以卦底为太极图基底,四周画出八个村庄,均相距八里;十里之外,又画出距离相同的十个村庄。每个村庄代表一个字,每个字有一个符号 ,构成了阴阳八卦图,俗称“十里八卦”。伏羲始作八卦的神话母题在卦底村衍化出丰富生动的细节。此外,村东还有一条硙子沟,即使深秋时节,沟底也有涧水潺潺流过,传说这就是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滚硙问婚的地方。伏羲拿一扇硙子在东山,女娲拿一扇硙子在西山,两人的硙子从山下滚落合在一起,兄妹成婚,繁衍人类。婚后,兄妹两人为了加速繁衍子孙,女娲抟土造人,卦底村漫山遍野的料角疙瘩,被民众称为女娲抟土造人留下的残次品,还有黄土下边的黄胶泥,也被解释为小泥人身上留下的血。卦底村不仅流传着许多女娲伏羲生产生活的神话传说,过去还建有女娲庙、伏羲庙和八卦庙,1945年被侵华日军焚毁,现在仅存四通残碑,分别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卦底娲皇庙碑》、乾隆四十三年(1778)《修伏羲庙内献庭碑》、乾隆五十三年(1788)《修伏羲庙正殿碑》、嘉庆八年(1803)刻有“伏羲画卦处”的古碑。

图2-8 卦地,伏羲画卦处

在卦底村、侯村、伏牛村一带民众的口头传统和思想认识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婚的古老神话,已然成为一种凝练的语料信息和根植的地方性知识,成为各种女娲伏羲地方传说生发的主干。

2.“侯村的奶奶,伏牛的爷爷”

由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母题衍生出的、民众熟悉度最高的神话传说是“侯村的奶奶,伏牛的爷爷”:

相传,伏羲、女娲同为华胥圣母所生,都住在赵城侯村的女娲宫里。伏羲的职责是照料女娲生活起居。有一天,伏羲正在给女娲梳头,一位年青美貌宫女由面前经过,伏羲思想走神,没把女娲的头梳好。惹得女娲大怒,抬腿一脚,就把伏羲踢到九里十三步远的伏牛村去了。因此,赵城县伏牛村羲皇庙里的伏羲塑像,脊背上有一个大脚印。

这则传说解释了北伏牛村羲皇庙的来历,也将侯村和北伏牛村因女娲和伏羲的神亲姻缘勾连起来。北伏牛村位于洪洞县明姜镇,历史上一直属赵城县管辖,在侯村之南“九里十三步”。相传,“伏羲氏于此伏牛以驾” ,是其服牛乘马之地,故名伏牛村;这里也是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发生口角,伏羲从侯村出走后一直居住的地方,故有伏羲庙。据《赵城县志》记载,“伏羲庙在城东南二十里伏牛里,元至大元年(1308)建,正殿三间,寝殿三间,门楼一座,献厅一座,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 。“伏牛台在伏牛里,俗传以为羲皇伏牛之所”,“伏跪坑在伏牛里,俗传以为羲皇伏牛跪处,今有坑存” 。明末,伏牛里被洪水冲为北伏牛、南伏牛和伏牛堡三个村庄,伏羲庙及旁边的伏牛台、伏牛坑、伏牛池在北伏牛村。抗日战争时期,北伏牛村的民兵拔掉了南同蒲线上的永乐碉堡(紧邻侯村西南边),歼灭了一个班的日本兵,却不慎跑掉一个做饭伙夫,于是这个伙夫领着日本军火烧北伏牛村,包括伏羲庙在内的13座庙宇全部被烧毁。 现仅存一块清同治五年(1866)的碑刻《犧皇庙记》,印证着伏羲庙在明代重修(1468)和塑像(1472)的历史。据村内老人回忆,过去伏羲庙内的伏羲塑像别具一格,脸色赤糖,长发披肩,头顶发髻上有一把木梳,背部有一个脚印,坐在一头首西尾东的牛背上,其形象显然是对伏羲给女娲梳头传说的图像叙事。

图2-9 伏羲塑像

2014年,时任北伏牛村委会主任的蒋宾十分重视伏羲文化的修复和重塑工作,邀请专家学者对伏羲庙历史文化展开考察论证,借了三间民房暂时修复起伏羲庙,塑起伏羲像。2015年和2016年,他号召村民集资,搭台唱戏,恢复中断已久的“爷爷庙会”。过去,北伏牛村一直延续着伏羲庙会的传统,时间与侯村女娲庙会相同,均为农历三月初十,村民俗称“爷爷庙会”,也是受到传说的影响。伏羲庙被毁之后,庙会中断,在蒋宾的推动下,庙会恢复了两年,但由于缺乏资金,庙会再次中断。2017年,蒋宾成立了山西伏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积极规划开发伏羲文化旅游项目,未来目标是以伏羲女娲神话传说为依托,修建伏羲庙宇、广场、雕像、大道等景观建筑,结合乡村绿色生态产业,打造一个集庙宇建筑、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伏羲文化园,与周边的女娲陵庙、广胜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起纳入洪洞县域旅游的整体之中。但是,这些设想均因缺乏资金支持而举步维艰、难以实施。

3.“女娲伏羲的三个女儿”

以侯村娲皇陵庙为中心,周围村庄还分布有众多女娲庙遗址,虽然庙宇基本都已毁坏,但在地方县志和口碑资料中仍能找到历史印迹。例如,清代《赵城县志》载:“娲皇行祠,在南关里东,元大德年建。” 民国《洪洞县志》载:“娲皇庙二,一在城内东岳庙左,建始无考,同治五年邑痒生南岳等募资重修,一在县南范村,元大德十年里人张元庆建。” 刘家垣镇西义村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娲皇圣母行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正殿面阔三间,殿内塑有女娲圣母神像,东西墙面残存部分壁画,殿前立有清嘉庆、道光、同治、宣统年间重修的碑碣数通。辛村乡辛南村娲皇圣母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清代经历几次重修,形成了圣母大殿、寝宫、梳妆楼、献厅等建筑格局,形制宏伟,金碧辉煌,但毁于“文革”期间。此外,民众口耳相传的记忆中,辛村乡屯里村、堤村乡张端村、广胜寺镇板塌村、明姜镇北伏牛村等村庄,历史上也存在女娲庙。关于这些女娲庙的来历,则与女娲和伏羲三个女儿的传说有关。

据传,伏羲在给女娲梳头时,两人产生口角,女娲在伏羲背后蹬了一脚,伏羲一气之下来到侯村南边的北伏牛村。事后,娘娘非常后悔,就命她的三个女儿前去追赶寻找。一个女儿追到现广胜寺镇的板塌村,一个女儿追到现辛村乡的屯里村,一个女儿追到伏羲的所在地,即现明姜镇北伏牛村。后人为了纪念,分别在板塌村、屯里村和北伏牛村都建有娘娘庙。

女娲三个女儿的传说在晋南其他地区也有流布,如闻喜县一带《女娲嫁女》的传说讲述了女娲的三个女儿嫁到不同的地方,揭开麻叶盖着的嫁妆后,分别变成了一座荆金山、一道金银岭和一口满水井。 也是通过三个女儿各自的行动轨迹来解释地方风物。在北伏牛村,据说原来羲皇庙的后门正对着女娲庙的大门,庙中供奉的不是女娲,而是女娲的一个女儿,原因是她没有将父亲劝回去,自己也不好意思回去,于是也长久住在这里。上述传说表达了民众对女娲庙的看法,即侯村娲皇庙是“源头”,其他女娲庙为“支流”。内容上,从女娲补天造人、伏羲画卦、兄妹成婚的创世神话,到伏羲给女娲梳头、发生口角出走的夫妻生活传说,再到三个女儿寻父的家庭伦理传说,构成了一个神话传说链,反映了地方民众潜在的叙事逻辑和法则。

(二)风俗起源传说:女娲神话传说的行为叙事

神话还常与一定地域的风俗习惯相结合,产生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解释性传说。侯村民众通过对女娲创世神话母题的移植和再造,编织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传说,为当地一些特殊的风俗寻找合理解释。最为典型的有三月三刨娃娃、烧枷和添仓节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明显存在着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母题,体现了民众将女娲视为始祖神、生育神、儿童保护神、农业神的信仰传统。

1.“求子佑子”的生育习俗传说

作为民众信奉的始祖神和生育神,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成为侯村民众解释求子习俗的重要素材。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的女娲庙会,侯村及周边地区一些企盼怀孕的妇女,都要到娲皇陵的坟土堆上刨料角石,形成了独特的刨娃娃习俗。关于这种习俗的起源,民众这样解释:

女娲临终前,又想到了那些婚后不孕的夫妇。于是把白垩土掺水搅成白泥,用绳子蘸满白泥浆用劲儿一甩洒在地上,待干了以后收拾起来,这就是人的初形。并留下遗言:“我死后,把他们埋在坟墓里,如有婚后不孕的妇女,可以刨出来一个带回家中,我便会给她们送去子女。”

这显然是把女娲抟土造人的古老神话母题,嫁接到地方风物娲皇陵和求子习俗之上而形成的传说。还有一则异文讲的是,女娲造人用绳子甩泥时,泥点难免会掉进鞋里。所以每次甩完,都得把鞋里的土倒出来。时间长了,就堆成了两个大土堆。土堆中那些小拇指大小的料角石,就是没有踩碎的干泥点。其中有的酷似人形,可辨男女,长为男,圆为女。 其实,关于刨娃娃的来历,每个村民所讲细节都不尽相同,产生诸多异文,但核心情节是女娲造人用绳子甩出的泥点,成为了娲皇坟冢上的料角石,象征着初民的原始意义,表达了民众对女娲造人功德的传颂。

图2-10 娲皇陵

在女娲庙会上,还要进行一种烧枷的习俗。成群结队的小孩,每个人脖子上都戴着用谷粟杆绑成的三角形“防身枷”,枷上插满皂角刺,由母亲拉着去烧枷池把枷烧掉。传说这一习俗源于上古时期洪水灾难之后,死了很多人,死尸成为飞禽猛兽的主要食物,养成了猛兽食人肉的习惯。它们不敢对成年人下手,只好叼小孩来吃。女娲娘娘为了保护儿童,发明了防身枷,从此飞禽猛兽果然再不敢靠近。 据《淮南子·览冥》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石补天、重建世界秩序,使得“淫水止,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很显然,烧枷的风俗传说是民众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进一步想象和解读,儿童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和延续,传说不仅为女娲增加了儿童保护神的身份功能,还传达了女娲对人类生命延续的重要意义。

2.“补天止雨”的农业习俗传说

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相附会,还形成了关于侯村添仓节要吃“摊馍馍”的习俗传说。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添仓节这一天,侯村及周边地区的民众都要吃一种由小米面制成的食品。做法是将小米磨面,掺水搅成糊状,其间要加入切碎的椒叶,象征着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然后用鏊子摊成薄煎饼,当地称为“馍馍”。摊好的馍馍为圆形,代表穹窿,上面布满了如石子般色彩不同的椒叶,整个过程正是对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一种行为叙事。并且,民众还有一系列的仪式行为,例如:有威望的神职人员带上准备好的馍馍去娲皇庙进行祭拜,有时会组织在寺庙内现场摊馍馍,祭祀女娲。村民们一般不专门去庙里祭祀,而是在自家庭院内摆好供桌,把馍馍放在盘中,焚香祝祷,嘱咐女娲娘娘慢慢享用。 同时还要把馍馍放在屋顶上,模仿补天行为,感谢女娲补天的伟绩;放在粮瓮和粮仓里,祈求女娲添仓,来年丰收;放在门庭两旁的土地爷窑洼里,感谢女娲抟土造人。供献给土地爷的馍馍上,要再扣一个碗,碗底还要倒满水,因为这一天允许孩子偷吃馍馍,如果水能洒在孩子袖子里,便预示着这一年将是不旱不涝的好年景。

添仓节是一个民间传统的农业祭祀节日,寓意五谷丰登、填满谷仓。侯村民众在添仓节这天,通过对女娲补天神话的多形态仪式叙事,敬谢神灵,祈求丰收,体现了女娲作为农业神的神职功能。由于女娲在神话中“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淫水”,堵住了天漏,平息了洪水,因此在民间常被视为原始农业水利的创造者,成为民众乞求风调雨顺、五谷顺成的农业神。例如,洪洞县及周边地区的民众把编织炕席的芦苇叫作“女秆儿”或“堤秆儿”,正是为了纪念女娲“抗洪救灾”的功绩。相传,女娲用石灰补漏成功后,又将芦苇捆绑,拴上石头投入河决处,再把石灰渗入泥土倒在上面夯实筑成堤坝,把人类从洪水灾害中解救出来。 再如,在麦收期间如果遭遇连阴雨,侯村一带民众祈求止雨的方法是在院子里立一个杵子,上面放一个小酒盅,传说雨水把酒盅灌满了,雨就停了。原因是如果雨还没停,女娲娘娘就会用她的杵子,去追打龙王爷,龙王爷怕挨女娲的打,只好把雨停了。 杵子是古代社会民众使用的捣谷工具,女娲用杵子追打龙王止雨,生动地展现了女娲作为农业神的神格。

(三)灵验传说:女娲神异事件的经验叙事

灵验传说是关于神灵的超自然力量而引起的神异事件的叙述,内容上可划分为神灵显示自身神迹、神灵赐福、神灵降祸三种类型。 与历史传说和解释性传说不同,灵验传说一般表现为经验的叙事,描述了个体或群体所经历的神异事件。以侯村娲皇陵庙为中心,流传着数量众多的灵验传说。

1.神灵显示自身神迹

在这类传说中,神灵往往通过化身、指示物、预言等方式,主动显示出神异的征兆。侯村女娲庙神像用哭声显灵、要求供奉的传说,便是一例。相传,有一年霍山北麓发了大水,淹没了侯村,把娲皇庙中的女娲神像冲到西边的辛南村,村民听到河边有女人的哭声,发现了神像,于是抬回去,集资盖起了女娲庙。 还有一种异文是,侯村娲皇庙曾经拆毁塑像、更立木牌位时,天降大雨,哭声震天,民众把女娲像放在木筏上,顺着庙前涧河漂到三十里外的辛南,村民听到哭声,发现了端坐筏上、眼中含泪的女娲像,于是抬回村中,建庙祭祀。 正是基于对显灵事件的叙事,侯村和辛南村之间结下了神缘,每年农历三月初十侯村女娲庙会的前一天,辛南村民都要高举锦旗、锣鼓齐鸣,到曾经女娲像搁浅的方位迎接娲皇圣母回庙祝寿。辛南村娲皇圣母大殿前,坐落着一座清代建筑梳妆楼,其修建原因也与女娲显灵有关:

清顺治年间,平阳县知府的女儿正值妙龄,聪慧美丽,知书达理,却在一天早晨沐浴梳妆之际,突然无病而逝。知府悲痛欲绝,夜不成寐,独自一人身处静室,和衣榻上,不知不觉,昏昏入睡。睡梦之中,女儿走到面前,跪地叩拜:“父亲,莫怪女儿薄情绝意,实乃洪洞辛南娲皇圣母采童子,要女儿侍奉她老人家去,从此不能在您身边尽孝,望父亲大人务自珍重。”知府惊醒,翌日前往辛南察看,果然如梦中所见,于是在此修建梳妆楼以彰永远。

这则传说用知府女儿离奇去世和神秘梦境来显示女娲的神召,梳妆楼二层便塑有平阳知府女儿侍奉女娲娘娘梳妆之像。还有传说是通过神异天象来显露女娲神迹,侯村娲皇庙内明洪武七年(1374)书于宋碑之阴的《碑阴记》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

乡见危公素为孟兼言:元时一夕,天大雨,风雷电起冢上,旁屋瓦尽震。居民大恐,中夜起奔走。俄闻空中语嘈囋,有窃视无见。见冢上神辉亘天,成五彩霞文。风雨已,神采散尽,余一炬火,大如车轮,旋转冢间久,乃后销落。危自言殆,未尽信,然灵异不可诬。召冢旁二三父老,因问危言,有会如危者。

明洪武七年(1374)冬,礼部官员、碑文作者张孟兼因公事路过侯村,乡见危公素给他讲了娲皇冢上风雷电起、五彩霞光,一团火炬大如车轮,在冢间旋转,同时伴随着空中嘈囋的话语声。张孟兼不敢轻信,又向附近村民询问,与危公素所言相同。据碑文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皇帝诏祭古帝王陵,张孟兼认为女娲“炼石断鳌,事出荒唐”,上奏不祭女娲。但读了宋碑、听了乡民所言之后,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愚昧无知,嗟叹许久。这则传说在今天仍有异文流传,沈平讲了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

上初三时,教室就在现在建的女娲庙东边。我们那时候上学比较早,到学校天色还没有完全放白。我就在庙门外边十几米,突然看见现在建庙的地方,一团大火突然升空。火有多大呢?大如车轮。突然升空大概30米高,之后稀稀拉拉落下来。这个火不特别发光,就像棉花团一样稀稀拉拉掉下来了。这是我亲眼所见。

表面看来,这是一则有关自己纯粹个人经验的叙事,描述了对个人经历的一种超自然现象的“神奇记忆” 。实际上,其内容显然受到《碑阴记》所载传说的影响,体现了当地社会女娲信仰的集体经验。

2.神灵赐福和降祸

灵验传说中常有神灵对信众赐福或对忤逆者降祸的内容。侯村是女娲信仰极为浓厚的地区,因此这类传说数量非常多。神灵对信众赐福的传说一般讲述的是信众求神指示疑难、求子、求医、除祟以及婚姻、考学、财禄、摆脱厄运等事件的灵验。 女娲在民间多被奉为生育之神,侯村流传的女娲娘娘赐福信众的传说也主要集中于求子灵验传说。其中,有一则是关于古代帝王金章宗在娲皇陵庙求子的传说:

金章宗结婚几年后无子,听说女娲有求必应,特地去侯村娲皇庙,向女娲求嗣,他真的在女娲坟土堆上刨出了显示男孩的方形料角石。回宫后,他虔诚的按规定把料角石放在与皇后同榻共眠的姻筒角里。一年后就生下了儿子,取名为旬。

历史上金章宗无子嗣,民间流传着许多金章宗在太庙、山陵、双泉寺等地求子的传说。清代《赵城县志》记载:“案《金史·礼志》,章宗未有子,尚书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羲、女娲、简狄、姜嫄,则求嗣于女娲,其由来亦久已。” 金章宗求嗣于女娲的记载,便与侯村娲皇陵刨娃娃求子的习俗附会在一起,衍生出颇为生动的细节。平日里,除了周边县市的信众,还经常有来自河南、河北等外省的信徒,来到娲皇陵前,或打坐一夜,或席地而睡,以感受女娲神召,表达虔诚。通常,他们都是在梦中受到女娲点化而来,有些甚至寻访过多处女娲庙后才最终找到这里,形成了许多女娲点化指示消除厄运、获得福运的传说。

传说中的神灵不仅会赐福于信众,还会为了维护威信而对忤逆者降祸。最典型的是当地流传着一些村民由于缺乏敬畏心理和文物保护意识,破坏娲皇陵而招致灾祸的传说。在古代县志和文人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娲皇陵的记载,两个坟冢二丈多高,是赵城县的制高点,冢上长满参天松柏,站在霍山望去阴森一片,村民望而生畏。后来随着庙宇在战争中被毁、古树在“文革”期间被砍伐,两个坟冢也逐渐凋敝破败。20世纪70年代,附近的生产队就在坟冢旁边喂猪、喂羊,取坟土垫牲口圈。传说只要用坟土垫圈,第二天所有的牲畜都要死掉。“有一年从内蒙运来的马匹用这个土垫圈,第二天马匹全部死掉。” 还有人取土盖房,家里也发生了许多怪事。可见在侯村人的认识中,亵渎了神灵必然会受到惩罚。1999年,娲皇陵与娲皇庙同步修复,坟冢旁边围起了院墙,再没有人从这里取土,但女娲降祸的传说却依然流传着。 PcVdFtIagW/a6hUhTc3wlpQdlGxmE9YwZ1vMYvu8PeCpjRObqQdId/80y2w2DJ8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