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娲皇陵庙的毁坏与修复

侯村娲皇陵庙,原址坐落在村庄东北的高台之上,这里黄土堆积较厚,土质肥沃,是村里的一处风水宝地,侯村遗址即发现于此。娲皇陵庙的格局为前庙后陵,相传这里是女娲的埋葬之地,有正副陵各一处,“皆在庙后,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各高二丈,周四十八步。居左者为正陵,其副陵相传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树多八九人围,俗言鸟雀不粪,虫蚁不蚀” 。正陵右边有一块补天石,高五尺余,百窍玲珑,古色斑驳,左边一窍,伏听如有水声。 娲皇庙东侧有一处女娲饮马池,饮马池旁有娲皇井,其形八角,俗称八角井,“朝不满二尺,至夕常盈,每日验之如故。” 宋乾德四年(966),宋太祖诏令,派守陵人五户,春秋奉祀。此后,娲皇陵庙成为历代帝王认定和祭祀的皇家陵庙,气势恢宏,碑刻林立。娲皇庙的始建年代无考,最早的记载可见于《平阳府志》中的“唐天宝六载(747)重修” ,说明娲皇庙在唐代之前已经建成,历史较为悠久。后来,娲皇庙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因战乱、地震、火灾等原因屡次毁坏,从而进行过数次重修,庙宇规模不断扩大,祭祀活动愈加兴盛,形成了一段女娲神话信仰传统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千年国庙:娲皇庙在古代的七次重修

侯村娲皇庙的毁坏和修复历史,在地方志和碑刻中有大量详细记载,佐证了娲皇庙在唐、宋、元、明四代,至少经历过七次重修,体现了娲皇庙作为“国庙”的辉煌历史和多舛命途。

庙内现存的宋代和元代两通大型石碑,记载了娲皇庙在宋元两代分别进行的两次重修。宋开宝六年(973)《大宋新修女娲庙碑》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亲自诏令:“诸道、郡、县,应境内有先代帝王陵寝之处,俾建祠庙,四时享祭,庶百姓祈福焉。乃于平阳故都得女娲之原貌,遂命中使蒇事,有司揆功,选良材,召大匠,以坚易脆,去故如新。” 经过宋代朝廷的大规模重修之后,娲皇庙“南北百丈,东西九筵,雾罩檐楹,香飞户牗。虬负担以欲动,马承阿而若驰。金碧相辉,丹青互映。即严且肃,不矜而状。亲寝载新,庙貌如故”。 不过,在元朝夺取天下的战争中,梵宫、道宇、帝庙、神祠,悉为灭尽。 据至元十四年(1277)《大元国重修娲皇庙碑》载,宋代重修之后的娲皇庙,在战争中废弃已久,平阳赵城县道人张志一在庚戌岁(1250)承郡礼召,主持修缮,五年之后庙貌小成,并将“娲皇庙”改名为“补天宫”。 实际上,在元代短暂的几十年间,娲皇庙还经历了两次毁坏和重修。甲子年(1264)娲皇庙毁于大火,次年重建,庙貌宏敞,周围约五里许。 到了至元四年(1267),娲皇庙盛极一时,庙宇结构包括:“路寝一,小寝二,主廊过殿属焉。恢纲门二,立极门次焉。余三方有门,左右有廊,合九十楹。腹庙之左为观,以居徒侣。大殿一,小殿一,堂庑厨库备,又合六十楹。层檐揭角,丹腹一新,缭以周垣,云木森映。岁时香火之祀,四方之民率不远千里而至,咨嗟踊跃举手加额,以为天下伟观。” 元大德七年(1303),如此宏伟壮观的娲皇庙毁于洪洞八级大地震,三十二年后(1335)重修,“前庙五楹,后宫三楹,厨库门垣,靡不毕备”

图2-3 宋代石碑

图2-4 元代石碑

明洪武年间,朝廷遵循故典,派遣大臣,恢复祭祀,每年春秋二仲及季春,以太牢祭之。但是,娲皇庙在明代有两次均因庙会期间不慎,失火烧毁。一次为明正统七年(1442)三月初十女娲诞辰之日,“祀者弗戒于严,毁于回禄,正庙灾,后宫存。” 两年后(1444)赵城知县何子聪奉朝廷之命主持重修,捐款者甚多,修建了“正殿五间,寝殿三间,左右廊四十间,三门五间,二门五间,碑楼二座,擂星门三间,东西斋宿二十间,神厨三间,神库三间,宰牲房三间,钟楼一座,鼓楼一座,外斋宿六间,官厅一所,周围缭以垣墙” ,金碧璀璨,焕然一新。另一次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三晋之民来进香火者如市,是月复遘回禄之灾,寝殿沦于煨烬矣”。赵城知县前往视之,蹙然叹曰:“余闻之,始火于大元甲子,于今复火于大明甲子,无乃数乎!改作而新之,以妥神崇祀,吾辈之责也。”于是率众重修庙宇,官员、大夫、乡民纷纷出资捐助,建立“寝殿三楹,中塑圣母,饰以金碧,栋宇轮奂,视昔尤盛”。

从现已发掘的三十多通清代碑刻资料来看,基本上是帝王遣官祭祀女娲的御祭碑,尚未发现娲皇庙毁坏和重修的记载,说明娲皇庙在清代可能没有受到大的损坏,祭祀活动十分活跃兴盛。只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太常卿金德瑛上奏皇帝,侯村娲皇庙中,旧有衮冕执圭的女像,旁侍嫔御,殿壁绘有断鳌炼石的壁画,但当地百姓看到塑像却误将女娲当作求嗣之神,实为亵渎,应毁旧像,立木主。 于是,拆毁塑像,更立木牌位。传说撤像之日,天降大雨,村数十里哭声震山谷。 此后,娲皇庙中便再无女娲塑像。民国时期(1934),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考察侯村娲皇庙,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讲到,离侯村三四里,已看到巍然高起的殿宇,内院正殿居中,外院有宋元碑亭两座,东西对立,印象宏大,明清两代重修或祀祭碑碣无数。 可见直至此时,娲皇庙经历了数次重修之后,依然保留着其原有的宏伟壮观的布局风貌。

(二)佛道融合:娲皇庙在当代的两次重建

1947年,在解放临汾的战役中,侯村娲皇庙遭到严重破坏,所有建筑几乎全部毁于战火。据侯村分管文化旅游工作的沈平讲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娲皇陵曾经远近闻名的108棵参天古树,也由于可作为大材使用,而被砍伐殆尽,其中三棵因长相歪扭,不成大材,才幸免于难。经由林业部门鉴定,这三棵仅存的古柏至少有3200年以上树龄。1984年,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曾经建在娲皇庙外东南角的补天寺(亦称大雄宝殿),也被村里拆除,盖成民房。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10年的几十年间,娲皇庙原址上盖起民房,一直作为侯村小学使用,仅有宋元两通石碑、三棵古柏保存完好,映照着娲皇庙的往昔历史。

1.1990年代的第一次重建

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侯村以倡导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为目的,开始了娲皇庙在当代的第一次重建。这次重建以民间力量为主,村里成立了“修复女娲陵庙领导小组”,主要成员为刘北琐、刘斗娃、申振元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力促使修复工作的有效推进。刘北琐作为赵城娲皇庙文管所名誉所长和“修复女娲庙领导组”的总工程师,发挥研究专长,对女娲庙进行探源、梳理和考辨,修复了民众在学术层面上对女娲的认识,构建了侯村的女娲文化场域。刘斗娃、申振元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争取那些离乡在外拼搏闯荡,在从政、经商等方面有所成就的同乡给予相应支持。 修复工作中,还有一位主要人物为僧人释永方。释永方也是土生土长的侯村人,从小受到女娲信仰的浸染,1982年在洪洞广胜寺入道出家之后,1999年回到侯村,一心希望能恢复娲皇庙的昔日风貌,于是广募资金,为娲皇庙重建提供了主要资金来源。此外,侯村村民也“三块五块,百儿八千”地凑钱捐款,表达心意。集众人之力,新修的娲皇庙于2000年落成,但由于原址仍被侯村小学占用,所以建在了学校的东边。受到资金限制,这次修建的娲皇庙规格不高,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没有塑像,只有木牌位,名为娲皇宝殿。2002年,河南绳池县的居士们为娲皇庙捐赠了由整块樟木雕刻而成的女娲娘娘塑像,材料专门请自安徽九华山,代表了女娲娘娘的功德不朽。女娲娘娘的两侧为姜源和简狄塑像,背后供奉着观音娘娘和子孙娘娘。

2.2000年以来的第二次重建

2010年,侯村盖起了新学校,侯村小学从娲皇庙原址搬迁出去,但民房尚未拆除。在住持释永方和居士们的日常维护和推动建设之下,至2011年,娲皇宝殿的南边,即原侯村小学的操场上又建成了补天寺,包括戏台、弥陀殿、天王殿、四维殿等佛教建筑,呈现出浓重的佛道融合趋势。补天寺建成后于2011年农历正月举行了开光仪式。临汾市委统战部负责人、临汾与洪洞两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负责人、佛教协会人员和前来祝贺的其他寺庙主持长老出席了开光仪式,随后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参加了开光法会。不过,这样隆重的补天寺佛教开光仪式在“国庙”娲皇庙内举行,在有些地方文化人看来并不妥当,他们认为这弱化了传统的女娲信仰。早在修复侯村娲皇庙之初,当地文化人就对诸多佛教居士在筹备、修复女娲庙工程的建设中靠前站位有所顾虑,对女娲庙内开展诵经、开光仪式、接受布施等活动容易引起公众误会表达了担忧,认为上述活动会削弱民众对“国庙”的认同感,不利于修复工作的开展。 从深层次看,也是希望对女娲信仰的尊崇得到最大化的彰显。这种担忧的确反映了在目前较为常见的佛道融合发展之路上,佛教经济遮蔽改变传统民间信仰的异化现象。对类似情况应当予以警惕,提高认识。同时,也应客观看待寺庙经济对传统民间信仰复兴的助推作用。

图2-5 娲皇宝殿

图2-6 女娲塑像

其实,这并非娲皇庙在当代才出现的新特点。历史上的娲皇庙内,东侧由北向南,依次建有道教的补天观、儒家的竹林书院、佛教的补天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共融的显著特点。据说曾经的补天寺,规模要比今天大得多。可见古今皆是如此,元代碑刻中记载的张志一和申至宽、今天的释永方等僧侣道人,在娲皇庙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也影响着娲皇庙的发展方向。关于女娲娘娘与佛教的关系,释永方对信众这样解释:

女娲是人类的祖先,从佛教来讲,女娲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救世主。她和伏羲创造了人类,奠定了秩序,发明了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一切一切的母亲。佛教讲知恩报恩,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先把人类的母亲供养起来,先行孝道,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建女娲庙的原因。逢年过节,不管信佛还是信道,谁来了都要先供献女娲。就像我写的这副对联:“娲皇是先祖功高日月,众生皆成佛女娲是佛母。”

在佛教的影响下,女娲在当地不仅作为人类始祖受到敬仰,还有了“佛母”的新身份,得到许多佛教信众的供奉。女娲庙和补天寺内的居士有二十多人,主要来自侯村和周边村镇,负责寺庙的日常护持工作,还有全国各地的信徒前来参加佛法活动,捐赠了不少神像和贡品。例如,娲皇宝殿内女娲塑像和前面的三张供桌,价值不菲,均由佛教信众捐赠;院内摆放有三棵从新疆运来的古树化石,由一位居士捐赠,希望作为女娲庙内的一处景点供人们参观。由于殿宇空间有限,一些神像只能暂时摆放在一起,或供养在院内,显得较为杂乱。

2019年初,为了提升娲皇庙及补天寺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扩大旅游招商影响力,侯村村委会、补天寺主持和民间居士们决定在娲皇庙原址上重建一座有三层楼高的娲皇宝殿,以期恢复原貌,重振往日风采。娲皇庙开始了当代的第二次重建。建设资金来源由补天寺主持募集、民间居士捐献、外来捐助等多方面构成。重建工作得到了侯村村委会的支持,给予了组织帮助,作为省保单位女娲陵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的沈平,也参与到了娲皇庙的扩建当中。需要指出的是,在娲皇庙原址上已有一尊于2009年立起的新女娲塑像,高5米多,宽3米多,重达3吨,纯铜铸造,由释永方从河北涉县请来,造价几十万元,资金均为居士信众募集。而如今新建的规模宏大的娲皇宝殿,将以这尊女娲塑像为基准施工建设,预计在2019年底前建成。等到新庙建成之后,便准备将东边原来女娲庙中的娘娘塑像,也请到新庙中来,东边的庙宇建筑将主要作为补天寺的佛教活动场所。此外,曾经学校留下的校舍民房也将全部拆除,整片区域都将用于娲皇庙的修复。

图2-7 正在新修的娲皇庙

从1999年到2019年的二十年间,侯村娲皇庙经历了两次重建,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文物修复意识不断增强,为断裂的女娲神话信仰提供了新的传承空间。通过访谈可以获知,在两次修复中,民间自发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地文化人和寺庙住持在募集资金、探寻历史依据、构建文化场域等方面做出了主要贡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侯村的娲皇庙仍将处于持续建设之中,呈现出一种历史重构与当代变迁的景象。 F7k9up9nTXWSV9oJtDSmE6QO+hHCMNYWU/8oXzEHD+nQ044JQG9BR2LMd/pGhq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