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侯村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侯村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洪洞县赵城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洪洞第一村”的美誉。洪洞县东靠太行山,西倚吕梁山,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洪洞大槐树而闻名,根祖文化浓厚。洪洞县上隶临汾市,下辖9镇7乡,侯村所在的赵城镇,相传为周穆王封造父之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从隋朝设赵城县开始,历代相沿,直到1954年,赵城县与洪洞县合并之后才改为镇,属洪洞县管辖。

(一)造父封地:古县赵城

赵城镇地处洪洞县北端,属临汾盆地,东望霍岳,与明姜镇毗邻,西濒汾水,与堤村乡隔河相望,南连大槐树镇,北接霍州市境,镇域面积84平方千米。地势东高西低,东北两面环山,为丘陵地带,西南临河,为平川地带。丘陵区占总面积30%,平川区占70%,耕地面积610000余亩。全镇下辖41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居民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 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干旱、干热风是较为严重的两种自然灾害。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棉花、蔬菜为主。镇域内有原煤开采、洗煤、炼焦企业,是洪洞县主要的煤炭加工转化基地,同时还有机械修配厂、铸造厂、粮油加工厂、造纸厂、塑料厂、建筑工程队、石料厂、搬运队等。

图2-1 赵城镇行政区划图,引自《赵城镇志》

赵城一带人类早期活动的历史久远,先后发现有二十里铺、耿壁、侯村等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石器和陶片,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唐尧都平阳,赵城在尧封百里之内;虞舜肇十二州,赵城属冀州;夏禹定九州,赵城仍属冀州,为距王城五百里的甸服之地,均表明赵城处于上古文明生发的核心区域。据清代《赵城县志》载:“赵城周穆王以封造父,赵氏守姓之始也”,“《史记·赵世家》造父取骥之乘匹于桃林,盗 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王使造父御,功徐偃王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相传,造父为伯益的十三世孙,是西周时期的驾车大夫,因善御得幸于周缪王。他在桃林一带觅得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驾车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不思归。期间(前960),徐偃王叛乱,造父驾车,日行千里,才使穆王及时归朝平乱,穆王念造父之功,封其于赵城,造父一族由此为赵氏。可见赵城一名源于西周,是赵姓的封地,因赵姓而得名。

春秋时期,赵城属晋,赵简子居之,今赵城东北1.5千米简子城为赵国故城。战国赵城属韩,秦分天下,属河东郡平阳县。汉为河东郡彘县地,以彘水故名。隋为霍邑县地,义宁元年(617)分置赵城县,属霍山郡,是为赵城命县之始。唐属吕州,后属晋州。宋熙宁五年(1072),改为镇,隶洪洞县,元丰三年(1080),恢复置县。金属平阳府,贞祐三年(1215)改属霍州。元亦属霍州,明清归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属霍州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设道,赵城隶属河东道,道治在今运城。民国十九年(1930),废道,县直隶属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日军侵入山西,阎锡山省政府退至晋南,赵城属全省第六行政专区。1938年2月,赵城沦陷,1939年,日军在赵城设立日伪赵城公署。194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赵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洪洞县、赵城县在铁路以西地区成立洪赵(河西)联合县民主政府,1948年,联合县撤销,恢复旧建制。1954年,洪洞、赵城合并为洪赵县,县治设洪洞,赵城从此改县为镇。

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县赵城,在广袤的霍岳汾水之间,钟灵毓秀,古迹遍布,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赵城县志》所载当地十二景致有“霍山翠岭、汾水洪波、娲陵古井、粮山古泉、中镇神松、广胜奇柏、伏牛土台、出佛石峡、豫桥流水、蔺墓灵棘、简城晓色、崖灯晚照” ,包括了娲皇陵、女娲庙、伏羲庙、简子故城、蔺相如墓、广胜寺、中镇寺等星罗棋布的庙宇遗迹,流布着大量与此相关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仪式。其中,侯村娲皇庙的兴衰变化,正体现了赵城县的历史缩影。宋乾德四年(966),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重修赵城娲皇庙,设守陵长吏五户,从此娲皇庙享国之祀典。这与赵匡胤出生于这座“赵姓古县”不无关系,赵城当地就流传着赵匡胤重视寻根祭祖、修建了娲皇庙的说法。此后,娲皇庙一直作为“国庙”受到历代朝廷御祭。只可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赵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沦为主要战场,娲皇庙、伏羲庙等许多珍贵建筑均毁于战火之中。不过,至今存留的地方史志、金石碑刻、口承文本等资料,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赵城孕育女娲伏羲神话信仰的这段深沉久远的历史文明。

(二)“娲皇故里”:侯村

娲皇陵庙的具体所在地为侯村。侯村位于赵城镇东部,距镇政府3千米,耕地面积4458亩,常住人口六千六百余人,是赵城镇第一大村。由于娲皇陵庙坐落于此,因而得名“娲皇故里”。侯村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靠近镇政府,交通便利,柏油马路与沙桥庄、西沟村、新庄村、永乐村等周边村庄相联通,而且紧邻三维、瑞德、远中公司及工业园区,形成了集农、工、商、副、运输于一体的产业格局,创建了远近闻名的典型村,城镇化程度较高 。一段时间内,许多村民在种地的同时,还在周边厂子里务工,过着像城里人一样“早八点、晚五点”的生活,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2018年,村子周边的化工企业因环保问题全部关停,工农兼作的劳动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的情况明显。除了外出打工之外,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务农和家庭副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侯村近年来有了较大变化,不仅硬化道路,修盖楼房,建成新农村和谐小区,还新建了现代化的侯村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分别有二百余人,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所提高,体现出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农村面貌正在不断改善。

侯村还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古村。关于村名的来历,侯村人传说在商周时期,这里是一位侯爵的封地,故名侯村;也有人说,侯村曾是周朝的诸侯国赵国的风水宝地,得名侯村。虽然村落确切的形成时间无从查证,但考古遗址证明了侯村的古老历史。198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侯村娲皇陵庙之下及周围发现了侯村遗址,出土了许多骨器和石器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年代约属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尧舜传说时期,属于龙山文化遗址。在娲皇陵庙东北方向约一千米的耿壁遗址,发掘出一处原始社会的大房子,面积为156平方米,房内不设火膛和土炕,属仰韶文化遗址。专家推测为氏族部落的祭祀场所,也有人传言为女娲酋长议事之地。 可见,在新石器时代,侯村已经成为一处人类活动的聚居地,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和上古文化内涵的古老村落。

图2-2 侯村西门题字“女娲故里”

过去侯村有四道城门,城门上均有气势恢宏的城楼,现在只有西门保存下来。西门上题写着“女娲故里”四个大字,旁边的墙壁上还绘制有“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的宣传语,彰显了女娲作为民族始祖的崇高地位。实际上,历史上的侯村庙宇众多,不仅有古代帝王遣官御祭的娲皇陵庙,在娲皇陵庙周围5里,还分布有其他大小庙宇48座,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形制完整的古建筑群和神灵体系。这些庙宇中供奉着上古神话中的诸位创世神灵和远古帝王。例如,三皇殿内祀奉有盘古、有巢氏和燧人氏三位创世之神,五圣殿供奉的是水神共工和圣王帝舜,火星庙内供奉着火神祝融,原补天寺的后院里建有禹王殿。还有古老神话里的众多女性人物,以女娲为核心,构成了侯村信仰体系中地位尊贵的女性神灵群像。东汉建和年间(147—149)修建的华胥庙,就在娲皇庙西侧,供奉着女娲伏羲的母亲华胥圣母,“民间求嗣者多祀之” ;娲皇庙内东南角的乐祖楼上,供奉的是为女娲掌管音乐的女臣娥陵氏和圣氏;庙内西南角墙外的门楼上,祀奉着黄帝的女儿女魃;村西门楼上祀奉的则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东门楼的四母圣殿中,供奉着稷母姜嫄、契母简狄、尧母庆都、挚母常仪 。这些出自上古神话的神灵信仰体系,映射出远古社会人类的生活图景,为侯村烙印上了浓厚的史前文明色彩。同时,女娲在侯村被视为至高无上、孕育万物的人文始祖,地位超越所有男性神灵之上。受此影响,侯村对以女娲为首的众位女性神灵格外推崇敬仰,形成了“不祀其夫奉其妻,不扬其子显其母”的独特现象,彰显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地位。

此外,侯村的周边村镇也曾经分布着许多伏羲庙、女娲庙及相关遗迹,关联最为密切的是明姜镇北伏牛村的羲皇庙和伏牛台、淹底乡卦底村的伏羲庙和画卦台,这些神话遗址之间流布着一系列女娲伏羲的神话传说。不过,曾经遍布侯村的庙宇以及周边的女娲伏羲神话遗址,都在近代战火和“文革”中毁坏。目前,侯村村内只存留有一处五圣殿,1960年代作为供销社使用,早已凋敝破败,仅残存了部分壁画和七八通碑刻,其余庙宇则全部被毁。娲皇庙在1947年解放战争的临汾战役之中遭到严重毁坏,女娲神话信仰也一度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物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下,侯村不断积极开展以娲皇庙为主的庙宇建筑修复工程。2000年娲皇宝殿在原址东边的空地得以重建,2019年规模更大的娲皇宝殿正在原址上重建,周围的其他庙宇也被纳入修复工程的总体规划之中。

正是由于侯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文明的积淀、近代战争的破坏、当代乡村的复兴这一跌宕起伏的过程,从而使侯村女娲伏羲神话信仰形成了自身的传承演变脉络,呈现出一种历史断裂和当代重建的鲜明特点。 6WiY+AvU0psIlsroFBegXLuY+RcdvjE4NrEXPdpAA75mdVaiGd7zg0G2YAjQa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