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女娲庙会与祭祀活动

在侯村一带民众关于女娲神话传说的叙述中,女娲既是一个创世神话人物,又是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地方保护神,具有掌管生育、婚姻、祸福、洪涝、农业生产的多种神职功能。民众对女娲的神灵信仰,不仅通过口承叙事和庙宇景观显现出来,还经由活态的仪式行为得以传承和延续。侯村农历三月初十的女娲庙会,以娲皇庙为依托,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娲皇庙的毁坏与修复,女娲庙会和祭祀活动也经历衰落与复兴,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呈现出新的生机。

(一)御祭碑:古代女娲神话信仰的仪式记忆

作为历代朝廷认可的古帝王陵庙,至迟从宋代开始,侯村娲皇陵庙便受到最高规格的官方祭祀。据清代《赵城县志》载,“宋乾德四年(966)诏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其后代有祭告。” 当时,赵城的女娲陵与宛丘太皞陵、长沙炎帝陵、桥山黄帝陵、城阳唐尧陵等16位古帝王陵寝,均设置守陵五户,享每岁春秋二祭。娲皇陵旁边有专供水源,用于浇灌松柏和守陵户使用。并且,宋代将赵城县所在地命名为“石补关”,派重臣镇守,遣使臣充括庙宇,增崇祀典。元、明、清三代,朝廷也极为重视对赵城女娲陵的祭祀,不断修葺庙宇,四时祭享。尤其是明清两代,朝廷多次遣官祭祀,甚至有帝王亲自前往赵城祭祀女娲,产生数量众多的御祭碑,成为女娲神话信仰仪式记忆的重要载体。

1.御祭碑

2012到2013年,在修复女娲庙和修建女娲陵附近道路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十几通有关侯村女娲祭祀活动的石碑,虽然碑体多有残缺,但碑文清晰可见。碑刻的历史年代横跨明清两代,内容均为历代皇帝遣官祭祀女娲庙的记载,其中一些碑头刻有“御祭祝文”或“御祭”字样。县志记载,明清朝廷“历次遣官致祭,祭文并砌石立庙中,守土官每岁春秋二祀,用羊豕簠簋笾豆如制” 。古代官方祭祀女娲除了每年固定的春秋二祀之外,遇到国之大事也会专门遣官祭祀,祭文砌于石碑,并立庙中,数量颇多。侯村的一些村民也回忆说,小时候在女娲庙附近见过很多石碑,不过都被砸成石子,毁坏了不少,还有许多埋在地下,至今还没有找到。通过对清代顺治和乾隆版《赵城县志》、2005年版《赵城镇志》及侯村提供的碑文拓片等资料的对比研究,笔者共搜集整理了明清两代御祭女娲庙碑文共44通,从中可以管窥历史上官方祭祀活动的繁盛。

表2-1 明清时期侯村娲皇陵庙御祭碑列表

(续表)

注:碑刻上无明确“碑文名”的,统一拟定名为“御祭娲皇氏”或“御祭女娲氏”。

上述碑文直观反映了明清时期帝王遣官祭祀侯村娲皇庙的次数非常频繁。其中,遣官祭祀次数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以及清康熙帝和乾隆帝,康熙帝甚至还曾亲祭女娲。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正逢康熙皇帝知天命之年,黄淮水域治理竣工,亲寻察看,目睹人民意气风发、欢欣鼓舞,于是龙颜大悦,四月遣官祭享女娲;又于十一月巡视山西时亲自前往祭祀,看到赵城娲皇陵和参天古柏,不禁感叹道:“适河东之大郡,睇古帝之旧陵,松柏犹存,感怀往昔。” 康熙帝遣官致祭女娲的碑刻共有10通,祭祀的事由涵盖了登基亲政、立太子、平定三藩、孝庄太后国丧、水旱灾害、平定北部边疆等国之大事,祭祀日期并不固定。其他帝王的祭祀缘由也大多如此,说明女娲被历代朝廷奉为古帝王的典范,保佑着一国安宁。

图2-11 部分明清御祭碑

2.古代官方祭祀仪式

古代帝王遣官祭祀女娲的仪式规模盛大,礼仪繁琐,场面隆重。前来参加祭礼者大致分四类:一是领受皇命的遣官,一般为王朝京官或地方官吏;二是州县官员;三是地方士绅及具体办事人员;四是僧众。他们依官爵高低,分别承担着司职承祭、陪祭、捧香、捧帛、执爵、执事等不同角色职责。为了安顿浩大的祭祀队伍,娲皇庙前修筑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官道(今天可直通侯村西门),专供朝廷祭祀之用,官道两旁设有驿站,不远处还有饮马池,长几十米、宽十几米,可供祭祀而来的上百匹马使用。出于对女娲娘娘的虔诚敬仰,祭祀队伍到达侯村之后,并不能直接到娲皇庙祭拜,而是必须先在驿站休息一日,沐浴更衣,第二天才能正式祭拜。平日里,如有官员路过娲皇庙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唯恐风尘仆仆,亵渎神灵,所以不进庙内,只在门口祭拜。直到现在,侯村的一些村民平时路过娲皇庙,仍然对着庙门祭拜。

祭祀当天,鸣锣开道,鼓乐伴奏。奉祀队伍衣着整洁,有序站位,列队于娲皇庙外东南方不远处的补天寺内,在此处整理衣冠、焚香祝祷后,准备前往娲皇庙。祭祀队伍最前排的鸣炮手鸣炮三响之后,祭祀仪式正式启动。紧随其后的僧众开始奏乐、合掌诵经,站在队伍最后的献祭官员们手捧拱盘,俯首弓腰,恭敬前行。至娲皇庙大殿前,供献祭品,诵读祝文,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后折返至补天寺,行另一套寺庙仪式,之后再到娲皇庙殿前祭拜,如此反复三次,直到半夜方能结束。 明洪武三年,皇帝“遣官斋金香盒一个,重十六两,命有司常加修理,以附近户看守” ,足见朝廷对娲皇陵庙的重视,可惜后来被盗。至于帝王亲自进行的御祭,规格礼制极高,据说主要发生在清朝以前,十年才有一次。

(二)女娲文化节:当代女娲庙会的传统再造

古代官方祭祀仪式彰显着国之祀典的庄严气派和女娲作为上古帝王典范的历史政治地位,而延续千年、热闹盛大的民间庙会活动,则显现出女娲作为地方保护神所受到的虔诚敬仰和在民间的生命力量。前文已述,历史上娲皇庙的几次毁坏,都是由于庙会期间香火太旺而不慎烧毁,可见古庙会活动极为兴盛。伴随着娲皇庙的屡次毁坏和修复,女娲庙会也经历了盛衰变化的历程,成为观察侯村女娲神话信仰历史与现在的一面镜子。

1.女娲古庙会的传统延续

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相传为女娲娘娘的诞辰,侯村在这一天要举行热闹隆重的祭祀仪式,附近各县乡的民众都要纷纷前来迎神赛社。据村里老人回忆,民国年间,女娲庙会的规模很大,三月初十的那几日,要连唱四天对台大戏,“京广货棚、饮食摊点、牲畜交易,庙里庙外,接连一片,占去将近整个侯村面积的三分之一,除了本县,还有来自洪洞、安泽、浮山、霍县、蒲县、汾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众,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上万名远道而来的信众和周边的村民聚集于此,有的民众甚至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路专门来赶会。传说,有一个来赶会的外乡人,在会场转了三天,都没有找到女娲庙的庙门,可以想象当时女娲庙会场面之大、人数之众。 运自内蒙的牛羊、新疆的马匹以及周边县市的各色货物商品,都集中在庙会上交易,形成了一个繁华的物资交易大会,曾经一度成为侯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庙会期间,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仪式和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清代《赵城县志》记载:“每岁三月,村民赛神于庙,妇女求祀者,穴陵上土得小石,以帛裹之,石方者为男,圆者为女。” 这便是当地盛行的“刨娃娃”求子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周围十里八村的一些媳妇和婆婆,都要带着供品来到娲皇宝殿和娲皇陵前焚香祷告、许愿还愿。在祭祀女娲的供品中,一定要带上一种名为“妈拖儿”的食品。“妈拖儿”又称“麻陀”,是一种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油炸食品,造型酷似女阴,反映了民众对女娲古老的生殖崇拜。祭祀之后,祈求怀孕的妇女们便会来到娲皇陵的丘冢旁,从坟土中刨一种当地人称为“料角石”的小石块。刨到了料角石,就代表求得了子嗣,刨得的石块若外形方正,便象征得男丁,若石块光滑圆润,则象征得女孩。据一些村民讲述,刨石子、抱孩子只能在副陵,因为正陵是女娲的真身所在,而且娲皇陵的土质非常坚硬夯实,但为了表示求子的诚心,刨料角石不能使用任何工具,只能用手来刨。这种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说十分灵验,有些媳妇和婆婆会因为刨不到料角石而伤心哭泣,从而再三恳求女娲娘娘能赐给他们子孙,可见信仰的虔诚。即使在娲皇庙毁坏后的几十年里,三月初十刨娃娃的习俗也从未中断过。

除了刨娃娃的传统求子习俗之外,2000年女娲庙重建后侯村还兴起了一种“摸鞋求子”的风俗。想要怀孕的妇女带着供品祭祀女娲娘娘之后,会在供桌下摸取小孩的鞋子,摸到蓝色或黑色的鞋子代表生男孩,摸到红色或黄色的鞋子代表生女孩。随后,求得子嗣的妇女便拿着鞋子直奔回家,等到怀孕后再带上四双鞋子来庙里还愿,颜色分别为蓝色、黑色、红色和黄色。 如今,民众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每年庙会上都有很多卖小孩鞋子的商贩,求子或还愿的妇女们买上十双八双放到女娲庙里,人们想要男孩就放一双男鞋,想要女孩就放一双女鞋,所以庙里经常会有几十双小孩的鞋子。

此外,“烧枷”也是一项女娲庙会上的传统祈福活动。如前文所述,相传“枷”由女娲创制,是一种用谷物杆绑扎而成的三角形“枷锁”,外面裹着黄色和粉色的裱纸,小孩戴在脖子上可以防止老鹰和猛兽叼食幼童,保佑小孩健康茁壮成长。三月初十庙会这天,许多母亲领着刚满12岁的小孩,脖颈上戴着“枷”,来到女娲娘娘神像前磕头跪拜3次,然后前往烧枷池排队烧枷。目前,由于娲皇庙正在进一步修复和改造,烧枷池暂时拆除,随后还会重新修建。但这并未影响烧枷传统风俗的延续,庙会上民众把彩色的“枷”堆放在娲皇宝殿的殿前,约有一米多高,象征着孩子们通过了12岁的成年仪礼。

在侯村民众的记忆中,曾经商贸交易、人员往来、酬神演戏、热闹非凡的女娲古庙会,虽然由于庙宇的毁坏而由盛转衰,但民间祭祀女娲以及刨娃娃、烧枷等传统庙会活动却从未间断,因为女娲的坟冢还在,三月初十有些村民仍然会在废弃荒凉的冢丘上进行简单的祭拜仪式,从而使民众对女娲娘娘的虔诚信仰于困境中得以维持和延续。

2.女娲文化节的当代再造

在侯村娲皇庙重建后的二十年里,女娲庙会随之再次复兴,且规模渐趋扩大。一般从农历三月初八开始起会,初十是女娲诞辰的正日子,到三月十二、十三日结束,一共持续五六天左右。庙会期间,不仅延续了祭祀女娲、刨娃娃、烧枷、戏曲表演、商品交易等传统庙会活动的核心内容,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突出女娲作为中华始祖、人类母亲的崇高历史地位,将女娲庙会升级打造为女娲文化节和女娲娘娘公祭大典,使地方信仰转化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从而谋求女娲庙及庙会复兴的合法性 ,推动当地传统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下面以2015年和2018年的两届女娲文化节为例。

2015年农历三月初十,由中共洪洞县委宣传部牵头,在侯村娲皇陵庙举办了“纪念赵城奉敕修建女娲陵庙1050年暨洪洞县首届女娲文化论坛”。从北宋乾德四年(966)赵匡胤诏令重修娲皇庙至2015年,女娲庙恰好历经1050年的历史。因此,本届庙会的主题是纪念奉敕修建女娲陵庙1050年,同时在庙会活动之后召开了首届女娲文化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书画作家出席论坛,并参观了娲皇庙、宋元碑、明清历代皇帝遣官祭祀女娲庙碑展、女娲正副二陵、女娲庙周围的仰韶与龙山遗址出土文物展。本次论坛的目的非常明确,即“为了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女娲文化,提升洪洞县文化旅游产业综合软实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突显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魅力” 。论坛结束后,在侯村村委会召开了一个老中青三代侯村人共同回忆侯村娲皇庙历史的会议。会上,刘北琐首先宣读了首届女娲文化论坛的会议纪要,指出:

综合与会专家的讨论,我们认为,女娲文化是女娲神话传说及其信仰活动的总称,一般包括女娲神话故事、民间与官方对女娲的祭祀、造像、立庙、建坟、求嗣以及报恩等诸多内容。女娲祭祀文化的活动有许多地方,晋南尤为密集,但是由乾德四年起直到清末历朝历代皇帝遣官致祭的只有侯村这一座陵庙。本次论坛提出如下倡议:第一,敬请洪洞县委县政府能够尽快恢复女娲的公祭活动。第二,尽快启动恢复女娲陵庙及其附属建筑的立项事宜。第三,尽快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第四,尽快出版首届女娲文化论坛论文集。同意上述内容的专家学者共有近60个人,全部在倡议书上签了字,表示同意。

侯村娲皇陵庙虽然历史底蕴深厚,但没有庙宇建筑存留下来,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洪洞县而言,一直没有得到县政府的重视。此次女娲庙会及女娲文化论坛的召开,正是侯村为了使女娲庙的历史价值得到官方认可,谋求政府支持庙宇修建,推动旅游开发的再一次努力。2018年清明节,洪洞县举办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文化节暨首届中华礼乐大典公祭女娲娘娘大典”。活动时间为4月4日至7日,其中5日为主祭日,上午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了隆重的寻根祭祖仪式,下午来到侯村女娲陵庙举行公祭女娲娘娘大典;6日在临汾尧帝陵举行公祭唐帝伊尧大典;7日在运城舜帝陵举行公祭虞帝妫舜大典。于清明节举办的根祖文化活动中,洪洞县委县政府突出了女娲的中华始祖身份,提升了祭祀女娲活动的规格,与公祭尧帝、舜帝活动和寻根祭祖仪式“打包祭祀”,通过整合域内同类型传统文化资源,以期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组合效应。

图2-12 2018年女娲庙会

2018年农历三月初十,在侯村举办的女娲文化节上,也可以随处看到将女娲塑造为中华始祖,并将女娲文化与国家政治战略相契合的情形。此次女娲文化节由侯村村委会主办,组织机构包括党总支书记张忠忠,村主任杨青旦,支委委员沈平、申迎增、刘星,村委副主任申慧平,鼓乐队关全等。初十这天,村委会门前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两侧,沿街摆满摊位,长达三五百米,美食小吃、服装鞋帽、生活用品、儿童游乐、传统手工艺表演,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来往人群络绎不绝,十分热闹。集市上空拉起的横幅内容为“贯彻两会精神,构建美丽侯村”,彰显了女娲庙会之于构建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娲皇庙正门前的横幅为“女娲文化与世长存”,女娲补天塑像放置在院内的中轴线上,前往娲皇宝殿焚香祝祷的信众颇多,虽以女性为主,但也不乏男性,且有不少年轻人虔诚跪拜祈愿。祭拜过女娲娘娘之后,不少民众便聚集到戏台前观看表演。过去,侯村庙会有三台大戏献唱,女娲庙内一台,庙外一台,火神庙(今侯村文化活动中心)一台。现在的侯村共有两处戏台,一处在补天寺天王殿对面,另一处在文化活动中心。每年庙会的戏剧表演多由信众组织,献唱的剧团大多来自运城、临猗、洪洞等周边区县,隔几年换一拨,他们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做功德。演唱的剧目种类较为集中,以流传于晋南地区的蒲剧和眉户戏为主,也有现代戏剧和歌舞表演。2018年庙会,补天寺的戏台上悬挂着“弘扬女娲传统文化节庙会”的横幅,由翼城县琴蒲剧团表演,以传统戏剧为主,台下观众百余人,大多为年龄较高的老人。文化活动中心的戏台上,悬挂着“热烈庆祝戊戌年女娲文化节”的横幅,由吉县蒲剧团表演,演出内容更为现代时尚,吸引的观众多为年轻人和妇女儿童。主持人的开场语也颇具时代精神和政治高度:

两会精神鼓舞人心,三春甘雨滋润万物,八方亲朋云集侯村,又是一年三月十,女娲故里欢迎您!女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女娲就以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置作声簧、创始婚姻、积灰止水、断鳌立极等丰功伟绩,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而今年的三月初十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次女娲文化节,是今年在两会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举办的。它一方面显示了华夏同根、万姓同祖、习俗同源的骨肉深情,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沿袭多年的和平、和睦、和谐的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在庆祝女娲文化节的今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遵照党的要求,在新的一年里为实现转型发展的梦想,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打造美丽新侯村而不断拼搏,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段开场语宣扬了侯村举办女娲文化节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一方面概括女娲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伟大功绩,并将其提升到华夏同根、万姓同祖、习俗同源的始祖地位,为女娲文化节增添了寻根祭祖的色彩,另一方面把举办女娲文化节与两会精神、建设美丽乡村、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等当下的政府决策结合起来,意在突出庙会节庆活动的政治正确性,强调传统文化在强化地方认同、推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力量。有不少演出节目由侯村村民自发组织编排,如侯村幼儿园教师的古典舞《梅花泪》、儿童歌舞表演、时尚女青年的《鬼步舞》、侯村舞蹈队的广场舞以及侯村威风锣鼓队的表演。侯村威风锣鼓队,约二三十人,身穿红衣,肩披绿巾,头戴战盔,威风凛凛,一展侯村人的风采。表演结束后,锣鼓队在观众的簇拥下走出文化活动中心,走向街头,与民众组成了长长的队伍,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前往娲皇庙为女娲娘娘祝寿。但是,祝寿的队伍并不能直接进入娲皇庙内,而是先要在补天寺整肃队伍、敲打一番之后,才能进庙拜见女娲娘娘。此时,娲皇宝殿前已有一班锣鼓完成表演,侯村锣鼓队的到来,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庆贺高潮。这些锣鼓班社由侯村和周边村庄自发组织,2018年以前每年庙会只有两三个班社前来祝贺,2019年增加到五大班社,据说2020年新的娲皇庙建成之后,规模将会更大。

图2-13 2019年女娲庙会

图2-14 2019年女娲庙会锣鼓表演 21tUbhhPvRZJ4SDtrMwPIdptx8ZbWwzgGWmx4ZbTGS3nE0BKFE5JUO+M04OwLU8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