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神经症

我有神经症吗?家人或朋友有一些奇怪的表现,属于神经症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觉得某人行为异常时,会说他有“神经病”。这里有必要用一些篇幅来了解和区分医学和心理学上对神经症、神经病和精神障碍的描述。神经病(neuropathy)特指周围神经疾病,以往也称神经炎,是一类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比如三叉神经痛、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这些疾病需要到医院治疗。

与之不同,精神障碍(psychosis)和神经症(neurosis)均是功能性问题。神经症患者知道自己的问题并感到痛苦,但社会功能较好,多数患者能基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而精神障碍失能较神经症严重,患者发病时丧失自知力,无现实检验能力 。比如患有钟情妄想 的精神障碍患者认为某位异性喜欢自己,拒不接受自己多次表白均被拒绝的事实,反而把这些拒绝看作对方对自己的考验。

当然,从正常地具有某种人格特质到出现神经症性表现,再加重成为人格障碍 [1] ,甚至发展到精神障碍水平,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人格特质有许多类型,常见的有焦虑型、自恋型、边缘型、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回避型等。比如抑郁型人格,平常可能表现为内向、不擅长表达自己,特别是不敢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愤怒,在拒绝别人时感到很困难,遇事总是习惯替他人考虑 。因为他们习惯把他人的利益或评价放在首位,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在生活当中经常会碰到一类人,他们非常被动和懦弱,经常让与他们关系紧密的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在与别人相处时,他们经常表现得过度讨好,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被欺负时,他们不能表示抗议或争取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攻击与愤怒。一些国家的集体主义文化十分强调这种服从,特别是对女性,隐忍和为他人着想被看成“美德”,受到鼓励和赞赏,所以许多女性或多或少有这种特质。如果遇到一些事情让他们原来的防御方式不再起作用,或别人把他们的忍让当成软弱而得寸进尺时,这些人就可能出现失眠、早醒、食欲下降(或贪食)、懒惰等抑郁症状,发展成神经症。如果这种打击比较严重,这些人又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和帮助,病症就有发展成为精神障碍的危险,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他们也可能因为害怕抑郁而采用相反的行为来防御,从而表现为躁狂的临床症状 。同样,精神障碍通过治疗可以缓解成为神经症,神经症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神经症与精神障碍只是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暂时处在某个状态而已。

现在,我们知道了神经症是一种心理不正常的状态,其程度轻于精神障碍,在这种状态下,多数人可以维持正常生活。霍妮对神经症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时,我们才应该将它叫作神经症……人们关于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的概念,不仅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同一文化中也会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人们在凭经验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时,会用文化中公认的行为模式作为标准,把符合的称为正常,不符合的叫作异常。但是,这个公认的标准与一个人所处的文化和阶层有关。在“二战”前的英国,中小资产阶级认同的上班工作的生活模式,却被贵族嗤之以鼻。可见,对此的判断在不同的文化或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阶级的人之间,会有差异。每种文化中,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群体成员形成了共同的信念和相近的行为方式,与之相反的行为就会受到指责。比如,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有了对待金钱的共同态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唯利是图”。信念一旦形成,在这个文化里会逐渐被加深,慢慢地就被当成“人性”的正常表现了。就像在现代中国,虽然男女平等已经写入宪法,但大众仍习惯性地会因性别不同而对两性有相异的行为要求。比如,女性如果对衣着和打扮十分重视,大家会觉得很正常,甚至会隐约觉得这样的女性是精致的、会生活的;但如果一位男性每天都要敷面膜,大家会推断这位男性过于爱美、不够阳刚。这是由于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有着不同要求,当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公认的行为之间出现不同时,有神经症或神经症倾向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内心的冲突,并体验到焦虑。

除了能意识到的焦虑和担心外,还有许多人只是发现自己有压抑感、自卑感,出现某种成瘾行为(吸烟、酗酒、网络成瘾、购物狂等)或者性生活紊乱等情况,却完全感受不到自己受到了困扰,即焦虑在潜意识层面。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是有一些躯体反应和小癖好,还不时做焦虑和恐惧的梦。因为焦虑在潜意识层面,所以许多人可能有焦虑而不自知。由于从未感受过放松的状态,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轻度焦虑定义为正常,把中度、重度焦虑看成有焦虑情绪,就像色盲通过经验补偿而不自知,只有体检时才被发现。感知到自己的躯体症状后,多数人会选择去综合医院的内科就诊,而非心理科。早在2005年,就有学者调查发现,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有神经症症状的患者占33.5%。 然而,由于综合医院的医生缺乏对精神障碍症状正确的识别与诊断经验,统计的发病率低于实际情况。如果参考一下国外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德国2000年的流行病学数据如下:31%的人患有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24.5%(占其中80%)的人患有神经症性疾病与心身疾病,需要心理治疗;约6.5%(占其中20%)的人患有精神障碍,需要精神科治疗 。但很少有人把吸烟、酗酒、网络成瘾、购物狂等行为当成心理异常的表现来重视,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是健康的。可见由于大众和医疗界对此的认识不够,各种神经症和精神障碍的数量被低估了,更谈不上被治疗。

面对神经症带来的困扰,我们自然地选择了逃避,虽然这就像受惊的野鸡只顾把头钻进树丛里、屁股还在外面一样无力和愚蠢。逃避焦虑通常有四种方式:把焦虑合理化、否认焦虑、麻醉自己和回避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情境。前面三种较好理解,第四种是最彻底的方式,指避开任何可能引起焦虑的思想、感受和处境。人们内心知道自己在回避可能导致焦虑的情境,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那些情境引发的情绪像海啸一样强烈,进入意识让人太过痛苦。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到这种剧痛,他躲开与之相关的一切,连两者之间的相关也忘记了。这就形成了抑制状态 ,不去感受、不去记得、不去思考、不去做,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焦虑。性冷淡和阳痿就属于这种抑制状态,癔症型的功能丧失 [2] 、注意力无法集中、没有自己的意见、不愿与人接触等表现,也属于抑制状态。

存在于我们身上的抑制作用不易被察觉,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察觉自己的愿望,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愿望上的抑制,但抑制太强会阻碍我们觉察自己的愿望和冲动。其次,抑制作用带来的益处,让人不想去觉察它。最后,抑制状态在有些情况下符合了文化的要求。比如,曾有一位有较强攻击性的女性在童年经常欺负自己的弟弟和其他男生,进入青春期后她因为受到社会文化认知的影响,压抑自己外显出来的攻击行为,显现出温柔的样子。不过,这种温柔在她成为母亲后被打破,她会以“妈妈是为了你好”的名头打骂自己的小孩,再次展现出攻击行为。

[1]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69.

[2] 出现躯体功能性障碍、瘫痪、感觉麻木等,但却找不到器质性的原因。原因是被防御的冲动和自我之间的潜意识妥协。
Alf Gerlach,仇剑崟,Matthias Elzer,等.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16.

如何区别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障碍

神经病是指周围神经疾病,以往也称神经炎,是一类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

而精神障碍和神经症均是功能性问题——神经症的患者知道自己的问题并感到痛苦,但社会功能较好,多数患者能基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精神障碍失能较神经症严重,患者发病时丧失自知力,无现实检验能力。

我们需要知道,精神障碍通过治疗可以缓解成为神经症,神经症也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霍妮认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时,我们才应该将它叫作神经症。 7k56sij9Tt+gI9Z59f+PdyzXVlFRETzYjBgnJvgBMHSb3/3/rfJlbf5CFh8P1z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