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魏文侯“首霸中原”:治下的基本原则

礼贤下士

前面两章,分别讨论了《资治通鉴》中的第一句话和第一个故事。这一讲要讨论一位人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塑造的第一位素质比较全面的成功领导人。这个人就是《资治通鉴》第一句话中已经提到的魏斯,历史上被称作魏文侯。

《资治通鉴》在提到魏文侯时,连续讲了五个关于他的小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来说明,成功的领导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这五个故事,前三个都非常正面,展现出魏文侯自身具备的三种优秀品格。后两个故事,是魏文侯一开始没做好,经人提醒后做了调整和改变。五个故事就是五个角度。

先来看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表彰魏文侯懂得尊重人才,能够礼贤下士:“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虽然只有短短三句话,含义却非常丰富。第一句话提到两个人名:卜子夏和田子方,魏文侯拜他们两位为师。卜子夏、田子方何许人也?这两位都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卜子夏来头尤其大,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按《论语》里的说法,孔子的学生可以划分成四大“专业”,其中有一个类别是文学。卜子夏就是孔门弟子文学专业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不仅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而且还是“孔门十哲”之一,地位非常高。为了发展魏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培养更多的治国人才,魏文侯把卜子夏请到魏国居住,并且亲自拜他为师。另一位田子方则是孔子最重要的大弟子之一子贡的学生,属于孔子的再传弟子。

第二句话中提到另一位名叫段干木的贤人,当时也住在魏国。魏文侯久仰他的大名,很想见他。但段干木不想当官,不想结交权贵,老躲着不见。后来魏文侯搞了次突然袭击,不派人事先知会,直接登门拜访。段干木一听说魏文侯来了,赶紧爬后墙逃走了,魏文侯还是白跑一趟。但魏文侯并未因此生气,反而更加敬重段干木,每次乘车路过段干木居住的地方,都要站在车上敬礼。这种敬礼的方式,古文中称为“式”。那个时候的人乘马车得站着,车厢前头有一块横木,这块横木就叫作“式”。马车上的人,可以手抚式木,微微低头,向某位贤人或某个重要的地方表示敬意。这种敬礼方式也被称为“式”。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即便看不到段干木本人,只要看到他的房子,也要敬礼。

魏文侯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精神,感动了很多有能力有才学的人,纷纷来到魏国,帮助魏文侯图强争霸。所以《资治通鉴》这段中的第三句话“四方贤士多归之”,讲的是魏文侯礼贤下士的效果。我可以举出很多战国名人,都曾在魏文侯手下效力。比如战国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他写过一部《法经》,主张治理国家要重视农业和重视法治双管齐下。魏文侯在李悝的帮助下实施变法,是整个战国时代变法风云的先声。再比如名将吴起,也曾在魏国一展身手。一般列举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孙吴”并称,孙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吴就是吴起。另外还有一位小学语文课本里提到的人物——西门豹。我们小时候都学过《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他也是魏文侯手下的大臣。史称魏文侯“首霸中原”,魏国能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脱颖而出的国家,靠的就是这些人才。

前面举的仅仅是大家相对熟悉的人物,当时的魏国可谓人才济济。魏文侯的人才来源主要分两个途径,一是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各国人才;二是卜子夏、田子方这些大儒在魏国开馆授徒,为魏国培养了很多人才。后来的史籍称述魏文侯的功业,都要强调他的人才政策,《资治通鉴》更是把“礼贤下士”的精神作为魏文侯能成为成功领导人的首要素质。

诚必躬亲

第二个故事谈的是诚信与责任。有一次魏文侯和大臣们一起饮酒,非常尽兴,但天却下起了雨。魏文侯命人准备车驾,打算去郊外。这时候就有人来劝阻,刚才喝酒已经很尽兴了,天又在下雨,还要去郊外干吗呢?难道还嫌今天不够快乐吗?魏文侯回答道:“我和掌管山林的官员预约了今天要去打猎,得跟他见一面,不能失约。”于是魏文侯冒着雨,乘着车来到郊外。他是想继续冒雨打猎吗?不是。魏文侯找到管理山林的官员,亲口告诉他,下雨了,之前和他预约打猎的事就取消了。

这么做有必要吗?对于魏文侯来说,天下雨,不去打猎的理由很充足,他贵为国君,即便爽约,山林管理员也不敢埋怨他。但站在山林管理员的立场来看,这事不一样。魏文侯交代过的事他必然不敢懈怠,即便下雨,他也会把该准备的准备好,在岗位上等待着。万一魏文侯去了而他没准备好,那可吃罪不起。为了跟山林管理员确认活动取消,魏文侯不辞辛劳,亲自走了一趟,体现出一位优秀领导人对小人物、小事件的诚信与责任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和重要人物有约,比如职位高的、辈分高的,或者能给予自己发展机会的,都会认真对待,甚至于战战兢兢,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满意,更不敢失信。但对于那些职位低的、年资浅的,或者对自己没什么帮助的人,往往就不会用同样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势利心态,难免有时言而无信。但魏文侯的这个举动说明,他的诚信不分对象,他的责任心不分事情大小。对于一国君主而言,山林管理员的身份卑微,因为下雨而不去打猎的理由也正当而充足,但魏文侯却没有端着国君的身份,而是亲自冒雨去取消活动。虽然不打猎了,但还是如约和山林管理员见上一面,通过诚信、负责的举动,展现了一位领导人的魅力。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史家认为它的效应巨大:“魏于是乎始强。”为什么这么件小事能造就魏国的强大?魏文侯对待这么一件小事都能言出必行,负责到底,同样的态度运用到治国上,凡有赏罚条例、法制律令,也必然是严格执行,毫不懈怠。想做大事业,就该向魏文侯学习,事无巨细,言出必行,对人诚信,对事负责。

第三个故事最能体现魏文侯的“江湖大佬”地位。我之前介绍过“三家分晋”的历史背景,一个晋国瓦解成魏、赵、韩三个诸侯国。所以当时“国际社会”通常把魏、赵、韩三家合在一起,称作“三晋”。有一次韩国向魏文侯借军队,想要攻打赵国。魏文侯说:“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魏文侯说魏国和赵国是兄弟之国,不能把军队借给别人去打自己的兄弟。韩国国君听完这话很生气,埋怨魏文侯不帮自己,但也因此停止了攻打赵国的计划。后来赵国也来向魏文侯借军队,要去攻打韩国,魏文侯用同样的话答复赵国,说我们和韩国是兄弟国家,不能去打自己的兄弟。因此赵国也怨恨魏文侯。隔了一段时间之后,韩、赵两国才知道,原来魏文侯曾经阻止别人来攻打自己,相比之下,觉得自己太狭隘了。于是韩、赵两国国君怀着既惭愧又感激的心情,都来朝见魏文侯。魏文侯通过这件事确立了在三晋中的领导地位。

魏、赵、韩都脱胎于晋国,诚如魏文侯所说,三国之间好比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亲友反目,兄弟阋墙,是常有的事。作为兄弟或亲属当中的另一员,来处理这样的矛盾,不仅需要能力和手段,还要有担当。一开始魏文侯为保护赵国而被韩国骂,却没有向赵国邀功,所以赵国并不知道这件事。等到赵国要借兵攻打韩国时,魏文侯没有趁机报复韩国,而是宁可再被赵国骂,也要保护埋怨过他的韩国。挨骂遭恨的是他,享受成果的是别人。受过他保护的人不知情,转而又来骂他。这一切,魏文侯都默默承受,不作任何辩白。所有矛盾都在他这里消化,所有后果都由他承担,最终达到维护三晋团结的目的,这就是担当,这就是做老大的风范。当韩、赵两国知道真相之后,对魏文侯不得不服,都来朝见,等于认他做老大。

人难免有感情、立场。面对他人的纠纷,由于情感因素、立场因素而有所偏向,是很正常的现象,难的是不偏不倚。当其中有一方对你产生误会之后,还能继续保持不偏不倚,那就更难。在日常生活中,为处理别人的矛盾而把自己绕进去,是常见现象。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好心被当作驴肝肺”,或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样的话。你本来想替别人解决矛盾、解决纠纷,结果不仅被误会,还被骂了,骂你的还是你想保护或曾经保护过的人,你生不生气?还能不能不偏不倚?一般人很难不生气,一旦被情绪左右,就不太可能不偏不倚。这时候,原想通过排解纠纷以息事宁人的你,或许还会成为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这是为什么?因为一般人的气量还不够大,装不下这些深的误会;肩膀还不够宽,挑不起这么沉的担子。魏文侯不是一般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是维护三晋团结,不因别人的误会而放弃这个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气量大、有担当,是做老大必备的素质。

听取异见

前三个故事都塑造了魏文侯的正面形象。当人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难免会有些得意忘形,魏文侯虽然是一位综合素质很高的领导人,但有时候也犯这毛病。有一次,魏文侯就问他的大臣们:“你们觉得我是怎样一个领导人?”绝大多数大臣都非常知趣地回答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只有一个叫任座的人,很不合时宜地说了句:“你不配称作仁德之君。”为什么?任座说:“前不久你通过征战,得到了中山国的土地,没有封给你的弟弟,而是封给了你的儿子。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对于土地你是非常自私的,给儿子而不给弟弟,所以你不配称作仁君。”魏文侯听完这话非常生气,任座一看惹君主生气了,就赶紧跑了出去。

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一些领导干部,或者是社会成功人士、知名人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经常会请大家提意见,但当你真给他提意见的时候,对方不见得高兴。尤其是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故作谦虚地请人提意见,成了一种装饰品。当他说“请大家多提意见”的时候,其实满心期待地想听奉承话,希望大家都说:“你做得太好了,我们根本提不出什么意见,只有学习的份!”这时候你要是实事求是地给他提意见,他就会认为你十分扫兴,也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魏文侯犯的也是这个毛病。

但魏文侯和常人不同之处在于,知道自己的毛病之后能够改正。任座出去之后,魏文侯又问一位叫翟璜的大臣:“我是一位怎样的领导人?”翟璜回答道:“你是仁君!”因为之前有个扫兴的任座,魏文侯心里已经不太舒坦了,认为他们这些人都是在敷衍他,嘴巴上说他好,心里指不定怎么骂他。所以听完翟璜的回答后,魏文侯就多问了一句:“为什么说我是仁君?”翟璜说:“只有当君主仁厚的时候,大臣才敢于直言进谏。刚才任座说话这么直率,敢于当众批评你,这恰恰是你平时待人仁厚营造出来的氛围。”

翟璜的回答非常有技巧,其实是正话反说,换了个角度向魏文侯指出,刚才对待任座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他提醒魏文侯,应该包容敢于提不同意见的人,作为一名成功的领导人,这种包容是非常重要的。翟璜的话,既给足了魏文侯面子,让领导有台阶下,也指出了魏文侯的错误所在。

魏文侯不愧是高素质的领导人,听完翟璜的话之后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亲自下堂迎接任座回到原先的座位上,从此以上宾之礼对待敢于直言的任座。

各司其职

有一次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喝酒。古代贵族招待贵宾喝酒的时候,往往有乐官在旁负责奏乐。魏文侯边喝边听,忽然说道:“这编钟奏出来的音乐不和谐,好像是左边的钟音太高了。”田子方听完之后大笑,魏文侯问他笑什么,田子方回答道:“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田子方的意思是,作为一名君主,重要的是能知道在具体职位上的人是否称职,而不是精通某些具体职务。具体到音乐上,君主应该掌握乐官是否称职的情况,而不是每次都靠自己的耳朵去辨别音律。

田子方其实是通过音乐和乐官这件事,向魏文侯揭示了君主如何行使职责的一般原理。无论古时候的成功君主,还是今天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的人,都是有才能的人,其中肯定少不了有某些特长,或精通某些领域的。但在高级领导岗位上的人,应该注重统筹全局,而不是仅靠特长做自己擅长的事。比如在一所学校里,有主管教学的部门,有主管思想政治的部门,有主管后勤服务的部门,有主管人事组织的部门,有主管行政事务的部门,有主管对外宣传的部门,等等。作为校长,最应该注意的,是各个分管领导是否称职,他们有没有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在这个基础上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如果搞教学出身的校长就要亲自抓教学,搞后勤出身的校长就要亲自抓后勤保障,搞思想政治出身的校长就要亲自抓思想政治,校长自己擅长什么就抓什么,这就肯定乱套。

首先,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社会单位,都是复杂的综合体,要把一个机构、单位运作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评价一个机构、单位运作是否成功,要看整体的综合效果,而不是看它某一方面是否特别优秀。作为负责全局的领导,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很容易使全局工作片面突出,整体失衡。其次,本来每个部门都各自有负责人,大领导抓某样具体工作,就等于侵夺了原先那位负责人的职权。工作被领导干了,那他干什么呢?这种越权,很容易引起各岗位职能的紊乱。

所以说,作为一名对全局负有责任的领导,需要关注的不是任何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要掌握识人、用人的法则和技巧。只要挑对人,把合适的人放在相应的岗位上,那一摊子工作就可以放手交给他,而不是每样具体工作都要亲自深入指挥。如果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而亲自指挥某些具体工作,不仅侵夺下级部门的职权,还容易造成全局失衡。领导人一旦养成喜欢干预具体工作的习惯,那就更不好了。没有全才全能的人,干预的工作恰巧是你擅长的,那还能应付,要是碰到未必擅长的事务呢?岂不是耽误了工作?

比如魏文侯听乐这件事,乐器调音是否合格,该由乐官来管。作为国君,听出乐声不协调之后,该关注的是乐官称不称职,是乐官疏忽了,还是这个乐官的乐感根本不行。如果是乐官疏忽了,就该对他加强岗位责任意识教育。如果是乐官专业素质不过关,甚至根本就是个南郭先生,那就该罢免这个乐官,重新挑选一个合格的。而不是亲自去指出哪个乐器出问题了,该如何调整。如果仅是指出具体问题,而不考察乐官,今天有懂音乐的人在,能把问题纠正过来,以后碰到没有精通音律的人在,乐官还是会打马虎眼,还是会出错。这就是田子方说的“君明乐官,不明乐音”,推而广之,对于所有具体工作、具体职位上的人,都得采取这个态度。为每项工作选择合适的人才,才是国君最重要的职责。国君选择合适的人才,各有所长的人才负责具体工作,这样就能做到国君和各个职位上的人各司其职,使得职责明确、管理流畅。如果一个国君过于注重具体问题,精力往往会被很多细枝末节所消耗,看不到大问题,甚至于忘记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这就是田子方说的“审于音而聋于官”。魏文侯觉得田子方讲得非常有道理,听完这番话后,回答了一个“善”字,表扬田子方说得好。

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有一个专门的词,用来形容那些只注重细节而忽略大局的领导人,叫“察察为明”。人总有展示特长、表现精明的欲望,通过指摘别人工作中细节上的失误,来表示自己的精明,就是所谓的“察察为明”。在前面这个故事中,如果魏文侯不听从田子方的劝告,还是注重于某些领域的工作细节,那他也就犯了“察察为明”的错误。《资治通鉴》特别反对这种“察察为明”,认为这是领导人的坏习惯。但是历史上很多颇有成就的帝王也免不了犯这个错误,比如隋王朝的开创者、赫赫有名的隋文帝杨坚,就有这个缺点。

通过讲述魏文侯的五个小故事,《资治通鉴》向读者展示了作为一名成功领导人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它们分别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注重诚信、对言行负责;有担当精神,不惜自我牺牲;包容不同声音,善于采纳意见;明确职责,不察察为明。 nLXy/Ivhc/t2JhwH9PYWjUS8h6ZXT+ZUxrbEVpsRqWBMyYRgzBNhm2ya4lgNbI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