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赵斗法:德者,才之帅也

选择继承人的争论

《资治通鉴》的开篇是魏、赵、韩三家瓜分晋国。“三家分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所以紧随“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句话之后,《资治通鉴》回顾交代了这个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在魏、赵、韩三家有足够的能力瓜分晋国之前,其实还存在一个比这三家实力更强的家族:智氏家族。最初真正掌握晋国实权的正是这个智氏家族。魏、赵、韩三家只有在消灭了智氏之后,才有瓜分晋国的可能。那么实力雄厚的智氏是如何被相对弱小的魏、赵、韩消灭的?这是整部《资治通鉴》讲述的第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司马光从智氏的失败中总结出一套如何辨别、任用人才的观点,值得重视。

故事从智氏家族选立继承人开始。智氏家族领导人智宣子想挑选继承人,最终在自己的几个儿子中看中了一个名字叫作荀瑶的。当智宣子表达了这个想法后,智氏家族中的另一位长老式人物智果提出了不同意见。智果说,与其立荀瑶,不如选择荀宵。为什么呢?智果说:“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荀瑶有五个优点,胜人一筹,却有一项不如人的地方。智果的反对理由也许会让人感到困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荀瑶有五个优点,只有一个缺点,智果为什么还要反对立他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呢?

我们来看一下,智果所指荀瑶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先看优点。智果指出荀瑶的五大优点分别是:“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用我们今天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荀瑶的五大优点分别是:首先,长得很帅;其次,孔武有力,在射箭、驾驭战车等方面非常优秀;第三,多才多艺;第四,长于文辞,口才也很好;第五,做事情很有毅力,也很有决断力。一个人能同时具备这五大优点,的确非常难得,堪称超一流人才。那么是什么缺点,足以把以上所述五大优点抵消归零?智果说荀瑶这个人“如是而甚不仁”。荀瑶虽然有令人羡慕的五大优点,却有一项严重的缺点:毫无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果真那么重要吗?在辨别人才的时候,没有了这一点,就可以置五大优点于不顾?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对身边的人和物持有仁爱之心,是一种基本的处世素质。当你对别人仁爱的同时,你自己也是愉快的,你的人际关系是润滑而通畅的。而对于一名政治领袖来说,仁爱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比在一般人身上更高。以智氏家族为例。智氏是整个晋国实力最强的家族,掌握着晋国的政权。一旦当上智氏家族的掌门人,不仅将成为晋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同时也会成为当时诸侯国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智氏家族的领导人,掌握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军事、财政资源。他有能力随时调动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军队。他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很可能会导致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的灾难。因此,为这样一个领导岗位储备候选人,必须把是否具备仁爱之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予以考量。

智果分析荀瑶这个人:“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如果一个人只是缺乏仁爱之心,而没有能力,想做坏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破坏力倒还小。现在的问题是,荀瑶非常有能力,还有这么多特长,却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如果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去做坏事、欺辱别人的时候,谁能受得了?谁能挡得住?这种情况下,荀瑶的不仁之心会使得他的各项优点反向转化为破坏力。如果真是这样,把其他家族和实力派人物都惹怒了,他们团结一致对付智氏,智氏家族的命运就堪忧了。

智果对荀瑶的批评并不是求全责备,并不是说不允许人有缺点。而是应该看到,人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中,有主次之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诚然不错,但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有一些基本的底线,有些素质可以缺失,有些素质不能缺失。尤其是对于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领导人或者领导候选人来说,这个要求应该更加严格。仁爱之心,就是作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对于一名领导者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素质。当仁爱之心缺失的时候,人的很多其他方面优点反而有可能转化为缺点。这是智果的基本观点。那么智果的判断正确吗?

荀瑶的表现

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选择了荀瑶作为继承人。智氏家族的悲剧命运也就开始了。荀瑶成为智氏家族的领导人之后,做了很多事情。《资治通鉴》集中选取了几件能反映荀瑶为人不仁、品格不端的事件进行描述,认为智氏家族最终走向灭亡,和荀瑶的这些举动有直接联系。

有一次,荀瑶和韩氏家族领导人韩康子,以及魏氏家族领导人魏桓子一起宴会饮酒。在宴会过程中,荀瑶羞辱了韩康子。智氏家族的另一位长老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批评荀瑶,并劝他早做准备,以防别人发难报复。荀瑶非常傲慢地回答道:“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荀瑶的意思是说:“发难的权力难道不是掌握在我手里吗?我不向别人发难已经不错了,谁还敢为难我!”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荀瑶刚愎自用、自高自大的形象就活脱脱地显现出来了。这还不算完,事后荀瑶还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很生气,当然不肯给。这时候,韩康子的一位谋臣就对他说:“荀瑶要地,你就给他。因为荀瑶这个人贪婪而刚愎自用。如果他的贪欲不能在你这儿得到满足,一定会领兵攻打你。不如先把地给他,他一旦觉得向人索要土地是这么容易的事,就会变得更加自以为是,更加贪婪,一定会再次向其他人提出同样无理的要求。很有可能荀瑶会因此和别的家族发生冲突。那时候我们再静观待变,择机而行。”韩康子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把一座非常富庶的城邑献给了荀瑶。

荀瑶果然很得意,于是继续向魏氏家族索要土地。魏桓子一开始也不肯给。同样有一位谋士向魏桓子进言,说应该把地给他。荀瑶仗着自己的势力,贪得无厌,到处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必然使其他家族的人对他心存警惕和畏惧。这些人可能因为对荀瑶有共同的畏惧和仇恨而团结在一起。魏桓子如果把土地给荀瑶,荀瑶就会变得更加骄傲,一骄傲就必然轻敌。到时候,荀瑶骄傲而轻敌,魏桓子再和其他家族紧密团结,共同对付智氏,一定能打败他。等消灭了智氏,不仅失去的土地能拿回来,还有机会掠取更多的土地。这是“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道理,如果想从别人手里得到更大的利益,就先给他些甜头尝尝。魏桓子听完之后很高兴,也向荀瑶贡献了一座繁华富庶的城邑。

连续两次轻松获得大片土地,使得荀瑶飘飘然,更加自信,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没有人敢跟他作对。只要他轻轻地说一句话,两座富庶的城邑就到手了。殊不知,沉迷于这类虚假的成功,才是最大的失败。反对者们已经在一旁虎视眈眈,悄悄地积蓄力量,试图等待时机,奋力一搏。

智赵斗法

荀瑶利令智昏,紧接着就向赵氏家族索要土地。这次终于碰到了硬茬。赵氏家族的领袖赵襄子略微有点愣头青,身边也缺乏善于进言谋事的辅佐之臣。赵襄子非常干脆地拒绝了荀瑶的索求,结果把荀瑶激怒了。荀瑶觉得之前向韩、魏两家要地,人家都爽爽快快地给了,赵襄子凭什么不给?当然,他不会反思自己无故索地的行为本身是无理的。赵襄子态度也很强硬:“凭什么无缘无故给你土地?”两家相持不下,于是荀瑶发兵,攻打赵氏。

由于智氏家族势力强大,赵襄子不敌,率领左右随从逃到晋阳这个地方,闭关自守。荀瑶通知韩、魏两家,让他们也率军队来会合,共同包围了晋阳城。为赢得战争,荀瑶派军士挖开晋阳城外的河道,引水灌城,试图用水势攻破晋阳城。水势涨到最后,再高六尺就能把整个晋阳城淹没了。这时,荀瑶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察看水情,说了一句话:“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他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用水可以覆灭一个家族或国家。”听完这句话,随行的魏桓子用胳膊肘顶了一下边上的韩康子,而韩康子也用脚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背。两个人私底下做了小动作,虽然都没有说话,但显然已经领会对方的意思了。这两个人到底在打什么哑谜呢?史书上解释说:“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怎么理解呢?安邑是魏氏家族盘踞的重要城池,而平阳则是韩氏家族的基地之一。安邑边上正好有条汾水,平阳边上则有条绛水。荀瑶说,他懂得了掘水可以攻城,可以覆灭别人的家族。现在他用这个方法对付赵氏,等到他想对付韩氏或魏氏的时候,同样可以掘开汾水去灌安邑,也可以掘开绛水去灌平阳。因为荀瑶平日蛮横嚣张,韩康子、魏桓子本来就对他心有余悸。当他讲到用一种恶毒的方法对付赵氏的时候,韩、魏两家马上会联想到自己,担心自己会重蹈赵氏的覆辙。所以韩康子和魏桓子用小动作来打哑谜,相互心领神会,意思是说:“小心点,他同样会用这种方法来对付我们。”

视察完水情之后,韩康子和魏桓子面带忧色地回自己军营去了,路上碰到了荀瑶的手下絺疵。絺疵观察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神情,回去告诉荀瑶:“你要小心,韩、魏两家要造你的反。”荀瑶问:“你怎么知道的呢?”絺疵回答说:“刚才我在路上碰到韩康子和魏桓子,看他们神情忧虑,肯定心里有事。他们两家和我们智氏联手对付赵氏,事先约定,消灭赵氏之后,三家共同瓜分赵氏的土地。目前的情况是,水势再高六尺,晋阳城就会被淹没,赵氏必然灭亡。按常理来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这时候应该高兴,因为赵氏一旦灭亡,就可以瓜分他们的土地了。而现在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反常态,不仅没有高兴的神情,反而忧心忡忡,说明他们从赵氏的遭遇想到了自己,非常担心兔死狗烹,等赵氏一灭,就轮到他们了。”所以絺疵提醒荀瑶,韩、魏很可能暗地里谋划造反,要早作提防。

谁知荀瑶根本没把絺疵的警告放在心上,他始终觉得天底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没有人能打败他。所以荀瑶不仅没有设防,反而在下一次见到韩康子和魏桓子的时候,劈头直问:“听说你们要造反,有这回事吗?”韩康子和魏桓子吓了一大跳,赶紧为自己辩护,说这一定是赵氏收买了人来诬陷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激起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懈怠于攻打赵氏。辩完之后,韩康子和魏桓子就匆匆离开了。被荀瑶这么一问,韩康子和魏桓子的疑心更重,担心荀瑶迟早会把矛头指向他们。

正在这时候,晋阳城里的赵襄子派了一个水性好的使者游过城外的大水,秘密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赵襄子的使者对他们说:“你们看荀瑶这副蛮横的德行,毫无道义可言。今天赵氏一灭,明天就轮到你们了。”其实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也有同样的顾虑,所以很快就和赵襄子的使者达成共识,于是制定计划,约定日期,共同对付荀瑶。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晋阳城外漫天大水。他们是怎样把这些水固定在晋阳城四周,用来淹没晋阳城而不流走?那就必须在大水的外围筑上堤坝,把水蓄住。所以当时的情景,一定是晋阳城被困在中间,外围是大水,水的外面是一条高大的堤坝,智氏和韩、魏两家的军队只能驻扎在堤坝的外面。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襄子派人游过水面,到达大坝上,杀了智氏派在那儿守堤的军士,在面朝智氏军营的方向挖开一个决口,这样一来,大水反而向外涌,冲垮了智氏的军营。韩、魏两家也同时从两翼发动攻击。战斗中,荀瑶被杀身亡,智氏也就此族灭。智果的预言应验了。

如何衡量“才”与“德”

智果在分析荀瑶不适合领导岗位的时候,特别强调荀瑶的不仁之心将使他所有的长处变成破坏力。这一点在后来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荀瑶仗着自己有能力也有实力,处处表现得非常无理。不仅羞辱其他家族的领袖,使得别人颜面受损,而且还强行索要土地,使别人蒙受实际损失。尤其是他对赵氏家族的态度,已经把赵氏家族逼到了濒临灭亡的悬崖边,让别人无路可退。最后,受他欺压的几个家族因同病相怜而联手作战,使得战争形势逆转,消灭了智氏家族。荀瑶领导的智氏家族,从胜券在握突然转变为遭遇惨败,看上去很富有戏剧性,但在智果看来,却是必然的。荀瑶的性格已经注定了智氏家族的命运。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荀瑶如果稍微能收敛些,懂得点自我反省,他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避免彻底覆败的命运。第一次机会出现在他羞辱韩康子之后。当时有人批评他,如此无礼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和报复。荀瑶听完之后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更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在行为上的失当之处。第二次机会出现在围攻晋阳城的时候。荀瑶的手下絺疵已经察觉到韩康子和魏桓子心怀异志。韩康子和魏桓子迫于荀瑶的淫威,不得不跟随他讨伐赵氏,其实心里面对荀瑶既有畏惧也有愤恨,更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担忧。这种心理反映在面部表情上,被絺疵洞悉无遗。而当絺疵把这个情况告诉荀瑶的时候,荀瑶不仅不做防备,还直接把絺疵的观察结果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这都是荀瑶平时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一心态在行为举止、处事决断上的直接反映。这样一个到处树敌,却根本不认真对待敌人的人,怎么可能不失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荀瑶有一个非常直接的评论。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这里的智伯,指的就是荀瑶。荀瑶虽然有才能,但少德行,这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司马光的这个观点,和智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荀瑶这件事,司马光总结出一套非常独特的人才观。司马光认为,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根据这个原则,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人,德才兼备,而且两方面都非常出色,那就是“圣人”;第二等人,德行很好,才华相对弱些,这类人属于“君子”;第三等人,才华很优秀,但德行欠缺,这类人属于“小人”;第四等人,既无德行,也无才华,那是“愚人”。

如果碰到用人问题,这四等人应该如何排序呢?司马光说:“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圣人当然很难得,几千年就出那么几个。君子虽然有,但也不一定时时能遇到。在用人问题上,如果没有圣人或君子可供选择,那么与其用有才华无德行的小人,倒还不如用既无才华也无德行的愚人。司马光的观点用今天人的眼光来看非常奇怪,和现代社会主流思想很不一样。我们今天强调创新,强调进取,所以首先重视人的才华。司马光恰恰相反,认为才华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司马光的理由是什么呢?司马光说:“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一个有才华的人,用才华去做好事,能够做得很好。相反,如果有人利用才华去做坏事,当然也能比没有才华的人做得更坏。一个愚人,即便想做坏事,智商和能力都不足以让他的行为构成破坏性,就好比一只刚出生的小狗想咬人,肯定能被人制服。但如果一个人,既有做坏事的决心,又有足以成事的能力,那就好比如虎添翼,破坏力极强,一般人都阻止不了。在我们前面讲的故事里面,荀瑶不正是这样一种人吗?所以司马光提出的口号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华很重要,人们可以凭借它做出各种各样的成就。但为了确保才华被用在正道上,更应该重视德行,让德行来统帅才华。才华需要在德行的引导下,发挥正面作用,而不是反面作用。

司马光是中国古代典型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保守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考虑问题的时候,先别想它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先好好考虑一下它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坏处是多少。这种论点和今天的社会格格不入,今天的人更习惯的是进取思维,先问这样做有没有利益,至于害处,只要不是眼前直接能凸显出来的,一般都可以先放一放,无论用人还是做事,几乎都是这样。其实冷静地想一想,把眼光放长远些,司马光这些看上去迂腐、保守的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在更重视才能,大家都习惯于拼命往前赶的当代社会里,尤其能起到帮助我们纠正偏向的作用。

荀瑶可以说是《资治通鉴》在第一卷中就重点塑造的失败的政治领袖形象,那么在《资治通鉴》的前几卷中,是否有值得我们注意的成功的政治领袖形象呢? vV7uBemD27RKtLpu8I8n1g7GnJ/65luBB80ZUN3JfaFQP+Jh9JBUnGt4d5ZDaP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