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 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 飘。
——萧翼《答辨才探得招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
——辨才《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全唐诗》中的这两首诗,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不免也就轻易地揭过去了。这两首诗是一唱一和之作,看起来合作者是相见恨晚,彼此惺惺相惜,不像长孙无忌和欧阳询那两首诗一样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可谁能想到,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惊天大阴谋。
第一首诗的作者萧翼,当时正穿着一身破旧的黄衫,显得十分潦倒贫困,于黄昏时分来到古寺中。而辨才是寺中的一个和尚。注意,是辨才老和尚,不是那个和高阳公主有私情的辨机和尚。辨才见萧翼仪表非俗,就与之攀谈,两人都是喜欢琴棋书画的人,于是越聊越是投机。要知道,当年没有发达的网上信息源,一个有共同话题能聊得来的朋友可不是随时都有的。
辨才一高兴,就把萧翼请入他自己的僧房,两人下围棋、弹琴、投壶、握槊(类似于掷骰子,传自胡人的游戏)、谈文论史,越来越感到投机。于是辨才当夜就把萧翼留宿在寺中,当时寺中一缸酒初熟(即诗题中的“缸面酒”),两人对饮酣醉后,赋诗为乐(看来唐朝时佛寺的戒律也不严,寺中也能饮酒)。当下两人探字作诗(随机选字为韵),辨才探得“来”字韵,写下后面那首诗。
在诗中,他称萧翼为“新知”,并且诉说夜久琴孤、知音难觅的寂寞之意,通过“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之句,可以看出辨才自比不燃的死灰,本无有激情,无人理睬,但萧翼的到来使他的心情大为快慰。而萧翼选到的韵是“招”字,萧翼这首诗充满愁苦之色,这穷书生的样子装得可是活灵活现,堪称“影帝”的水准。其实,他并非穷酸书生,而是唐太宗李世民派来的一个“高级特工”。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原来,李世民酷爱书法,对王羲之《兰亭序》这篇千古名作更是如痴如狂地喜爱。《兰亭序》此帖一向被王家人视为至宝,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这一代时,智永没有子女,死前于是将《兰亭序》传给了最亲近的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将之视为珍宝,一般秘不示人,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谁也没有告诉。
太宗听说《兰亭序》在辨才那里,便三次召见辨才,想要他捐献出来。但辨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或已毁于兵火。太宗不是蛮不讲理的皇帝,也不好来搞刑讯逼供什么的,于是强攻不成,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并带上王羲之的其他几幅杂帖,找机会接近辨才和尚,相机取事。
这一切,蒙在鼓中的辨才哪里知道。他和萧翼越聊越高兴,萧翼渐渐把话题引到书法上面,萧翼夸口说:“我得到二王(羲之、献之)的真传,还携有二王难得的真迹。”于是他掏出来王羲之的几幅杂帖给辨才看,见萧翼一副奇货可居的嘚瑟表情,辨才在酒精的作用下,争胜之心陡起(看来佛家所说的“无争竞心”辨才和尚修为多年却依然没有做到)。只见辨才微微一笑,对萧翼哂道:“你那几幅虽然也是真迹,但这都不是王羲之最佳的作品,只是边角料罢了。”萧翼于是故意激他:“我收藏的这些虽然算不得最有名,那你又收藏有什么帖呢?”辨才微微一笑,骄傲地说:“《兰亭序》。”
萧翼当时想必内心激动得不得了,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地假意道:“传说《兰亭序》早就毁于兵火了,哪里还有真的,假的吧?”辨才见他不信,一激动,就从梁上拿下绝世奇宝《兰亭序》给萧翼看。萧翼看了,记在心中。于是当晚就找了个机会,趁辨才不备时偷走了《兰亭序》这件宝物,然后赶快跑到一个官家驿站,出示了密旨给兵卒看。当地都督齐善行收到了讯息,赶快来拜见萧翼。
这时候萧翼换上了官服和齐都督一起又回到寺中,萧翼对辨才和尚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序》,现在已经得手了。”辨才和尚惊怒之下,当场就晕倒了。萧翼乘上快马,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给唐太宗报喜。
唐太宗大喜过望,加封萧翼为员外郎,升为五品,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个,玛瑙碗一个,并装满珍珠。还有皇宫内厩带着宝袞勒辔的良马两匹,大宅院田庄各一处。一开始唐太宗很是恼恨辨才和尚欺君瞒上,但看在他年老的份上,也没有加罪,并赏赐他帛三千缎,谷三千石,从越州财政中支付。
辨才领了这些“赏赐”,心里恐怕也不是滋味,他用这些钱财造了三层宝塔。经此事后,辨才从此吃不下饭,没到半年就死了。唐太宗对《兰亭序》太过喜欢,吩咐死时将其随葬于墓中,《兰亭序》自此不复存世,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唐代书家冯承素等人的摹本。
说来唐太宗此举也有点不怎么高尚,但辨才和尚身为佛门中人,也有点太看不开了,《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苦修一生的内力被段誉吸去,人家却自己找到解脱——“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如果辨才和尚也能这样想,恐怕也不会早早地伤痛而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