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君如铜镜明,万物自可照(代序)

千年前的大唐盛世,是一个神话般瑰丽辉煌的时代,大唐的光芒像一轮新生的太阳笼罩着世界的东方,又以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容纳着五湖四海的各族人民,都城长安也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

正如李白之诗:“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这就是盛唐的长安,一个当时人心目中的梦幻都市。

长安有颜色,有着金碧辉煌的华美色彩;长安有声音,有着嘹亮高亢的盛世强音;长安有性格,有着张扬热情的大唐气度。骆驼上的九姓胡商,罗纱后的丰腴仕女,大明宫前的万国衣冠,泛出唐三彩的釉色光泽。那是唐,浑融天下,包容四海的唐。一个云蒸霞蔚的时代,一个光芒四射的盛世中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论疆域,唐朝并不是最大,如果论武功,唐朝也并不是最盛,但唐以她那开放的胸襟、博大的气度、浪漫的情怀、张扬的个性影响和征服了八方四夷,一直让后人景仰不已。所以,也只有在唐朝,才会有那么多美丽纯正,如清水芙蓉一般的诗篇,那是真正的诗,是像天山雪莲一样难得的思想精华,是由时代的风云雨露滋养哺育出来的奇花初胎,并非完全是个人才华的结晶。

唐朝的诗人中,有着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物,正像少林寺中烧火的和尚也许就是内力惊人的高手一样,唐朝的将军、贼寇、船工、农夫、和尚、道士、妓女、仆人,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小人物那里不时也会冒出惊人之句,为后世惊叹。

然而,正所谓“兵火焚诗草,江流涨墓田。长安已涂炭,追想更凄然”。日落九世纪,巨大的宫阙在夕阳中投下最后的长影,然后化为战乱中的烟尘,随风而逝。霓裳羽衣的袅袅余音,就此杳不可闻,盛唐的痕迹,渐渐只残存于荒草西风中那一座座帝王高冢。此后的长安,在史册中黯淡下来,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这对于像我这样痴爱唐朝的人,实在是一种折磨。“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当年的阻碍不过是山高路远,而如今的我们却有“日近长安远”之叹,除非能够像穿越小说里的主角们一样穿越时空,不然这盛唐的华美之境只能在梦中憧憬了。

好在我们还有《全唐诗》。虽然唐代文字资料也随着无情战火和岁月风尘湮灭了不少,但毕竟唐诗还保存了五万首之多。《全唐诗》是一个宝库,这里面保存着我们唐朝祖先留下来的思想珍宝。很多人惊羡于法门寺里出土的金银与琉璃,永泰公主墓室中的壁画和陶俑,其实,《全唐诗》一样是唐代先人们留下的无价财富,这是当年他们殚精竭虑用心血写出来的文字,价值远超金财珠宝。这其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千年前的喜怒哀乐,豪情逸兴;沉浸于千年前的草风沙雨,冷月寒霜,感受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唐风韵。

可惜,我们经常读到的唐诗,选来选去,常常总是只占《全唐诗》百分之一还不到的那一部分。诚然,这些诗是唐诗中的精华,是前辈们千百年来的公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唐诗》中的其他诗句就没有读一下的价值。每个选本都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唐诗三百首》偏重于格律诗,这可是当年科考时必备的功夫,所以像李贺的诗就一首都没有选。

再者,人们一般读唐诗,往往是从艺术角度来读的,但是,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感觉到,唐诗中记载的历史在某些方面比枯燥的正史更加鲜活、细腻和真实。唐朝几乎人人能诗,作为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天子堂的朝官们更是如此,这些心肝不同、忠奸各异的官吏们在诗坛中的地位又是如何的呢?他们在宦海沉浮中的大喜大悲又是在诗中如何体现的呢?唐朝历史风云上演出多少幕惊心动魄的活剧,这些事情在诗中又是如何反映的?

还有,李杜这样的大诗人果真字字珠玑、篇篇上佳吗?就没有类似于围棋中“昏招”的平庸之作或应付之作吗?所以,我想从《全唐诗》中选一些现行的读本中并不大常见的诗句来品读一下,不单单是品读诗句的精粗巧拙,而是打算借诗读史,和大家一起品读一下唐诗背后凝结了千年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朋友,请我看他收藏的唐代海兽葡萄镜。经历了千年的时光,这个镜子早已昏暗无光,无法映出影像。不过,我还是神往畅想了好久。这面镜子毕竟来自唐代,大唐女子的倩影曾经在这里面出现过。我对他说,我也有唐镜——文字的唐镜,那就是《全唐诗》。每一首唐诗都是一面唐代的铜镜,可以映出当年真实、鲜活、广角的大唐意象。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诗人元稹曾说:“君如铜镜明,万物自可照。”如今,让我们以《全唐诗》为镜,从中窥得玉京丹阙中的历史风云,官街坊巷间的衢市车声,红楼深院里的秋千人语。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TAdI3oDgOhNO8T+aDvh9d5rnbFv9d6rcy4VkYC9Xb3F0eu9U41s88I6RKhy5Px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