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③ 少一人。
独自在外地客游孤单寂寞而伤神,每到佳节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故乡,兄弟们一起登高时会欣喜万分。他们都佩戴着茱萸欢度佳节,却偏偏只少了我一个人。
①九月九日:重阳节,也称“重九”,是古代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这一天有登高、野游、赏菊、饮酒、佩戴茱萸等习俗。此节形成于秦汉之间。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植物名。有香气,又名“越椒”。古人认为佩戴茱萸、登高、饮酒可以避灾。
据题下小注,本诗是诗人 17 岁时所写。但由于感情真挚且带有普遍性,故深受后人喜爱,传唱不衰。
本诗最精彩之笔在第二句,即“每逢佳节倍思亲”,由于这句诗是发自诗人肺腑的真情的流露,故打动了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心弦,也引起最广泛的共鸣。首句先说自己的处境,两个“异”字强调了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感,为次句抒情提供典型环境,而且可以隐约感觉到诗人不但远离家乡,而且身边没有知己朋友,又是如此年轻,因此才会产生次句的感受。次句的“倍”字是句眼,其潜台词是平时也思念亲人,但每逢佳节时思亲的感情更加强烈,属于加倍的写法。另外,“亲”字也很重要,拓展了诗的内容含量。王维本诗是思念兄弟的,但如果说思“兄”则大为逊色,因为这样就极大地缩小了情感的指向。而一个亲字则把人类亲人之间的思念都囊括进来,夫妻子间、姐妹之间、母子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等只要有亲情关系的人都会产生共鸣,于是本诗便成为贯通古今,超越国界、超越阶级、超越种族的为全人类所共享的精神财富。后两句则将思念具体化,给人以形象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具体细腻。
下面这条材料可以说明本诗的永恒的魅力和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在庆祝 1990年法国国庆节的日子里,巴黎又推出了一个独特的节目,即在市中心的多幢高楼大厦的外墙上,用激光投影出多首中国古典诗歌,其中惹人注目的便是王维的名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丽娜《王维诗歌在海外》,引自《王维研究》第一辑,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2 年版,第362 页)
渭城朝雨浥 ② 轻尘,客舍 ③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④ 无故人。
渭城早晨下了一场小雨,沾湿了地面上的灰尘,客馆内外一片清新,柳树的嫩黄色更加喜人。尽管您的酒意已经很浓,但我还是将您的酒杯斟满,再喝一杯吧,因为出了阳关后,便再也没有您认识的人了。
①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渭城:指咸阳旧城,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渭水北岸。②浥:沾湿,使湿润。③客舍:驿站客馆。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其在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为唐时通往西域之主要关口。
本诗一出,很快便被谱入乐府,当成送别曲,人们在送别仪式上总要演唱这首诗,中唐时期的诗中便可时常见到关于本诗的词语,而唐诗宋词中引用此诗者有数十首,可见影响之广泛深远。
前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地点,描写环境气氛。雨过天晴,空气清新,适宜行人赶路,客舍是临时居所,柳树是离别象征,为后面的抒情作好铺垫。后两句一气呵成,语浅意深。绝句篇幅短小,最为精练概括。诗人只选取最后告别的深情话语和真诚的祝酒词表达惜别的深情。省略中间很多环节,“更”说明二人已经饮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而且祝酒词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最普通的告别话,西出阳关后再也没有熟人和朋友了。这最后的一杯酒中饱含着主人的深情厚谊,有对远行友人旅途艰辛的担忧和对前途命运的关切。壮怀中略感凄清,惜别中寓有关注,感情容量相当丰富。最普通的、最真挚的感情才是最感人的,也最容易引起所有社会成员的共鸣,这便是本诗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本诗题目开始时叫“送元二使安西”,谱入乐府后当称“渭城曲”,因其演唱特点又称“阳关三叠”。据苏东坡讲,唐代的唱法在宋代已经发生变化,为何叫“阳关三叠”,当初他也不明白,宋人演唱时,每句唱两遍,应当叫“两叠”,如果从四句的角度看,则应当叫“四叠”,都不是三叠。后来到密州时看到了古本《阳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唐代演唱此诗时,首句不叠,只唱一遍,从第二句开始重叠,每句唱两遍。因为三句叠唱,故叫“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自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可知唐时首句确实不叠,首句如果叠唱,则此句当为第五声矣。
喻守真说:“渭城指送别之地,‘朝雨’‘柳色’是点时令景物。三句是写临别再留,四句是道声珍重之意。送别诗除写景外,总须从情感上立言,方能动人。”时间、地点、景物和真情是送别诗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