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公十七年。晋侯合诸侯于扈 ① ,平宋也 ② 。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 ③ ,以告赵宣子曰 ④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⑤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 ⑥ ,敝邑以侯宣多之难 ⑦ ,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 ⑧ ,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 ⑨ ,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⑩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⑪。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⑫。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⑬,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⑭,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⑮。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⑯。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⑰。’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⑱?’又曰:‘鹿死不择音⑲。’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⑳,急何能择?命之罔极㉑,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㉒,唯执事命之㉓。文公二年,朝于齐㉔;四年,为齐侵蔡㉕,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㉖,赵穿、公婿池为质焉㉗。
【注释】
①晋侯:指晋国国君晋灵公。扈:郑国城邑,故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县。②平宋:平定宋国内乱。宋昭公无道被杀,立宋文公。③郑伯:指郑国国君郑穆公。子家:郑国公子,大夫。执讯:掌管通信联络的官。④赵宣子:晋国卿大夫赵盾。⑤蔡侯:指蔡庄公。君:这里指晋襄公,是晋灵公之父。⑥敝邑:对别人称自己国家的谦词。⑦侯宣多:郑国大夫,因立郑穆公有功,所以侍宠专权作乱。⑧克减:克服减少,即压制的意思。⑨归生:即子家,归生是其名,子家是字。夷:郑国太子。⑩陈侯:陈国陈共公。⑪蒇(chǎn):完成。⑫往年:这里指去年。烛之武:郑大夫,见《烛之武退秦师》。⑬密迩:紧密靠近。贰:二心。⑭襄:晋襄公。君:指晋灵公。⑮孤:指郑国国君。绛:晋国都城,在今山西新绛县。⑯蔑:无。⑰未逞吾志:没有使我的志向得到实现。⑱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其意说北畏晋,南畏楚,分身无术,有什么办法呢?⑲音:同“荫”,树荫。⑳铤:疾走,快速奔跑。㉑罔极:无穷无尽。㉒赋:指兵,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称赋。鯈(tiáo):晋郑交界的地方。㉓命之:听从你们的命令。㉔文公:指郑文公。㉕四年:指郑文公四年。㉖成:讲和修好。巩朔:晋大夫。㉗赵穿:晋国执政大夫。池:晋灵公的女婿。
【译文】
鲁文公十七年。晋灵公召集各国诸侯在郑国的扈地会合,目的是要与宋国谈和。
当时晋灵公拒绝见郑穆公,认为郑国既服从晋国又投靠楚国。郑国大夫子家就派一位送信的官员到晋国送了一封信,信是写给赵盾的,信中说:“我们君主即位第三年,就邀请蔡庄公一起服从你们君主。这年九月,蔡庄公来到我国准备同我们国君一起去晋国朝拜,但因我国发生侯宣多恃宠专权之难,我们君主因此而不能与蔡庄公一起去。这年十一月,我国克制除掉侯宣多,我们君主就与蔡庄公相随朝见服事于您这位执政。我们君主即位后第十二年六月,我辅佐我们君主的太子夷,为向楚国请求他们与陈灵公讲和,特地去朝见你们君主。我们国君即位十四年七月,我们君主又以完成了陈国的事情去朝见你们。十五年五月,陈灵公从我国去朝见你们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去你们国家看望太子夷。八月,我们君主又去朝拜。作为陈、蔡,与楚国如此亲密相近,却不敢投靠楚国,那是我们的缘故。虽然我们如此对待贵国君主,却为何不能免去被你们责罚的命运呢?你们国君在位的时候,我们朝见过晋襄公一次,而朝见过现在在位的晋灵公两次。太子夷与我们国君的一些臣僚一个接一个地去到绛都。虽则我们是小国,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吧。现在你作为大国说:‘你们做得还不能令我们满意开心。’我国就只有灭亡,再不能增加什么了。古人有言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还能剩余多少呢?’又说:‘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死在哪个树荫下了。’小国服侍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一只鹿,着急了就会疾速走入险境,着急了还能有什么选择吗?大国无准则地下命令,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只能把我国的全部军资集中起来在鯈地等待了,任凭你执政命令我们吧。我们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壬申,曾到齐国朝见。四年二月壬戌,因为齐国侵伐蔡国,我们也只得与楚国谈和。处在大国之间,都要求我们服从强者的命令,难道这也成了我们的罪过?你们大国如果不考虑这些,那我们就无处逃命了。”
赵盾看到信后派巩朔到郑国和谈,赵穿、公婿池也到郑国做了人质。
【评析】
本文记载郑晋之间一次外交斗争。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外交处境很困难。对近邻晋国要侍奉,对远点的楚国也要朝拜。这次在郑国边境举行会盟,盟主晋国居然不见郑国国君,等于拒绝郑国参加。于是郑国大臣子家给晋国主政大臣赵宣子即赵盾写信,并派专门人员送去。当时晋灵公年少,晋国执政者是赵盾。这是很明确记载的通过信件进行的外交。信中的内容主要是两点:一、郑国在最近二十余年间对于晋国的两代君主是毕恭毕敬,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晋国还是不满足。我们郑国除了亡国已经没有办法了。二、笔锋一转,用“鹿死不择音”的比喻,提出“铤而走险”的警告,并提出集中所有军队准备和晋国死拼。再提曾经和楚国有过和约。这样,如果真的开战,既有郑国本国的坚决抵抗,又会有楚国的外援。这对于晋国有一定的威胁。因此,这封类似最后通牒的书信产生了作用。晋国立即做出反应,派人到郑国表示友好,并派去人质。信中关于鹿的比喻精彩生动,“铤而走险”一词就出自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