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看清世界,更要看清自己

我是谁?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

很多人都可能在说着假话,却认为是事实;也有很多人会验证他人是否在欺骗“我”,但有些谎话你可以意识到,而更多的谎话,你根本无从察觉。

人体是一个奇迹,当代医学证明,人的身体组织和系统是十分精密的,当代科技无法进行复制,而人的心理结构则更加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更加神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生于阴阳,阳多为显露,阴多为隐藏。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亦然,假我往往显露于外,容易被他人发现;真我往往隐藏在深层潜意识中,甚至自己都难以察觉,就比如有些人做出了一些行为,而具体为何却并不自知。

本书中有很多案例都来自我身边的真人真事,有的是学员的分享,有的是朋友的诉说,对于他们的倾诉,我的心一直都陪伴着他们,听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然后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随着沟通个案的增多,我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和它有关:每个人都很难向别人表露出真实的自己,越是面对陌生人,展现的越是“表演”的自己。久而久之,我们觉得这就是自己,内心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压抑。

一、初步认识真我和假我

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自己。我们最难了解的是自己,这也是多数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人人仿佛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真我,自己难以看清,别人更难以看清;一个是假我,经常性地展现于外,从而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假我就是真实的“我”。

那么,什么是真我,什么又是假我?

真我,即真实的自己,由于他,导致了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只有找到他才能解决问题。想要人生有所不同,想要破解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需要揭开自己的面具,看见真我,修炼真我。

假我,也就是臆想的自己,由于他,导致了我们不愿承认出现的结果,而认为都是外界的问题。假我让我们不断地重蹈覆辙,就像一个导航仪出现了问题,总会在同一条路上引导出错,让我们不断地走错路。

曾经有一位学员向我咨询,想要提拔一名员工,但又不知道是否该提拔她。

这名员工的个人能力很强,不过她到现在的公司工作之前却经常跳槽,往往是在一个地方做了没多久就离职,反反复复很多次。她总是觉得自己很优秀,而认为同事能力不够;当出现冲突和意见分歧时,总觉得是他人不怀好意和刻意否定;老板一旦从中调节,她就会认为老板不欣赏自己。慢慢地,她和老板、同事的沟通也出现了问题,但她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我帮这位学员做了如下分析。

他的这名员工的假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优秀的人,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强;她的真我,则是一个过于清高、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例如,她的反复跳槽,就在于假我不承认发生的问题是因“我”而起,于是编织了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世界,沉迷于假我而看不清真我,从而陷入反复的循环中。这种情况下,真我往往是引发问题的核心原因。

所以,如果她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去主动做出一些改变,是不可能成为一名让人信赖的好员工的。

二、做到不自我欺骗,比什么都难

可能有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很努力,但结果反而变得糟糕;为他人付出了,得到的却是抱怨和欺骗;为别人负责任,反而被认为是别有用心……对于生活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看清真我、穿越假我,唯有揭开假我的面纱,才能看清这个世界。人最容易被自我欺骗,而事情的根本转折从看清真我那刻才刚刚开始。

1.自我欺骗的过程

伽利略说过一句话:“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福尔摩斯也说过:“在你没有所有证据之前就进行推理是个致命的错误,这会使结果带有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迫切希望自己可以预料到结果,而不是寻找证据。

假我喜欢活在自认为的世界中,习惯按照自我的方式解释事实。事实是多面且唯一的,人往往会本能地记住符合自我需求的一面,而其余不重要的一些方面容易被忽略和遗忘。多数人的内心中,对看到的事实究竟怎样,其实并没有那么在乎,他们看似是因为事实而争论,其实是在背后借着事实的名义满足自己的需求。当需求产生变化,曾经描述的事实多数也会变化,黑白之间、好坏之间可以随意切换,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认为的那样,过滤并解释着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观察者不同,观察到的世界也就不同,所以一个群体中,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立场和看法的人。

律师或者警察在整理案件资料的时候,一定会从多方收集证据,尽量保证事实的全面性,但是这样的全面性的事实也不一定是事实本身,因为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无意识地对其进行过滤和解释。这都是来自人性的本能:多数人会因为讨厌另一半,而过滤掉对自己好的行为,关注让自己讨厌的行为;多数人会因为信任一个人,而过滤掉一些欺骗自己的行为,关注让自己相信的行为。

这种自我解释,往往代表主观认为的推理,并自认为是客观和事实。曾经有一位女学员在课堂上分享,她以前被一位男士所欺骗,后来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这个人长得与欺骗她的人非常像,于是她觉得这位新朋友也是不守诚信的人。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的人认为光头的人更危险,有的人认为脱发的男士更精明,等等,通过感官上的信息采集,我们往往会产生自认为正确的推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一定。

事实包含时间、空间、角色等因素,我们往往依据身体的感官体验去判断一个人,当看到一些人穿着得体,说话有涵养,我们就可能把他定义为一名非常有素质的人,但有没有可能他是一个诈骗分子呢?这个存在的概率也是有的。我们往往会依据这些感官体验去做出主观评判,由此产生一个自己臆想的结果。其实这样的总结并不一定全面,而是带有很多主观性,我们观察到的世界,为我们坚持自我提供了无数的理由。

针对观察到的事实,我们努力地进行解释,同时为了佐证这个解释,不断地搜索证据。其实,你所认为的事实以及解释、证据都非中立,观察到的事实是碎片选择的、事实的解释是主观且易变化的、找到的证据是可以歪曲和一厢情愿的……人是很难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甚至对诚实的含义不能有效理解,外界自然也就虚假了起来。

2.解释背后存在的正向动机

我们看待外界的事物,往往会习惯性地从自我的角度选取它的一些碎片,就似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定义大象,并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真象”。每个人都容易局限于自己的角度应对外界,假我不断地寻找理由,坚持自己是对的,导致人生的一些重要时刻,往往因不能直面事实而付出惨痛代价。

这里面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叫作正向动机。正向动机会给人提供一个非常强大的理由,让我们坚持假我。穿越假我的核心,就是要在正向动机上有所觉察。

(1)正向动机会提供正向理由

许多家长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还会忍不住打骂孩子?

核心在于,家长在打骂孩子时,脑海中往往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对话:“再不打你,你会越来越不听话,我必须教训你一下,让你少走弯路”,这种自我对话为其打骂孩子提供了理由的支撑。

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理由的支撑,会为自己提供正向动机,觉得这么做是有道理的。例如,很多人在马路上随意扔垃圾,他的内心想法可能是,反正别人也扔了,已经这么脏了,我扔了也没事……正向动机是人性自带的属性,往往变成了为自我开脱的工具,且并不自知。

(2)正向动机会让我们坚持假我,屏蔽真我

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动机在支撑,正向动机给我们提供了继续这样做的理由。

曾经有一位学员,第一段婚姻,因为丈夫无法忍受她的强势,迫于压力又不敢离婚,最终选择出轨,女方无奈之下选择了离婚。三年后,这名学员再一次离婚了。因为她总结第一段婚姻破裂的核心在于对男人监控不够严格,才让男人有机可乘,最终导致出轨。于是在第二段婚姻中,她把男人管得更为严格,经常要求他必须几点回来,回来之后必须做哪些事情,在她的强势压迫下,她的第二任丈夫又和她提出了离婚。

男方这次选择的是冷暴力,不管女方说什么,甚至歇斯底里地吵闹,男方都不回应。这位学员都快崩溃了。但是,当她找我咨询时,仍然不觉得自己有错,不承认自己强势。她只是一再强调:老师,如果我不管他,他就会出轨,我的前任就是这样。我没有错,是他不愿意听我的,我很讲道理的。他那样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我都是为了这个家好,我为家庭牺牲了这么多,别人都不理解我……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可能你也是其中之一。

(3)正向动机的背后是自我保护和自我认同

人为什么在潜意识中普遍喜欢为自己辩解和证明自己,为什么对别人的反驳很敏感,但对自己的证明行为往往容易忽视,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点,即自我保护机制和维持自我认同。

现实中,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能够变得更坚强,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从而得到自我解脱。

自我认同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可以用来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是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持有的一种认可感。

自我保护机制和维持自我认同都是在潜意识下运作的,一般未经过刻意训练的人,很难意识到。这也是出于人性的本能。如果一个人处在敏感、低落、情绪化等负面状态中,当他面对外界事物时,会更有选择性地关注和筛选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兴趣、爱好相符或相反的部分,并且把其记忆到脑海中。就像一个自我否定的人,更容易听到别人对他的评价,更敏感于外界对他的认同。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其父亲刚刚去世,因为他人关门声音太大,而认为对其有意见,因此争吵不休。我们往往敏感于他人的赞美和批评,而将其余无关内容从记忆中加以排除。

3.寻找证据中的不断虚构

为了形成自我认同,就需要找到让自己相信的理由,于是假我会在外界不断地寻找证据,寻找自己正确的证据、寻找他人错误的证据、寻找说服他人的证据……在感官所感知的世界中不断地搜索信息,验证自己的主观判断,这就像在大米中挑拣黑色的石子,对我们来讲尤为轻松。

(1)感官的选择性

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便开始使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感知世界,这五种感官是我们最熟悉的器官。眼睛能让我们看见颜色,耳朵能让我们听见声音,鼻子能让我们闻到香味,舌头能让我们品尝到味道,身体能让我们触摸到物体,最后由我们的大脑统一整理,从而产生思想。

五个感官作用在当下的三维世界中,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永远是当下的,而大脑产生的想法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白天这些感官都在运作,晚上睡觉时,一般主要是大脑在工作,这时候我们可能听不见很微弱的声音。感官存在选择性,在车流中你只能关注到你所等待的车牌;在茫茫人海中,你会被过去认识的某个人吸引目光。唯有在意的,才能在感官中有所停留,这种感官的选择性,会让我们忽略事实,只关注于自己想要看见的世界。

(2)记忆的欺骗性

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记忆可以被歪曲,并且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洛夫斯特通过实验也证明了,提问者会影响某个人对往事的回忆。多数人往往对过去冲击性很强的事件保存有相对准确的记忆,但是对其中的细节存在一定的模糊。当人处于记忆模式时,总喜欢按照当下的意愿进行填充,就像很多人描述过往,很简单的事情,都会描述得非常悲壮;当要求某些人回忆某些细节时,他们往往容易杜撰,并且说的次数很频繁,暗示我们相信这些捏造的内容是真实的。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自己选择看见的,而且会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演绎,并搜索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过往筛选的记忆称为选择性记忆,也可以称为碎片化记忆。我们为什么看人总会出问题,是因为通过几次见面、交往,就形成了一个对其的选择性记忆,这段记忆支撑着我们的看法,选择性记忆一般相对准确,但其他相关记忆很容易被杜撰。

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很多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会依据过往经验先对其定义某个标签,在后面的接触和观察中,不断地收集信息并验证他就是这样的人。而当一个人展现出来的与你最开始给他的标签不同时,我们对他的判断可能就会变成“危险、多变、捉摸不透”等。

我们面对外界的事物或者人,都会选择性地去记忆,因此,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其实并不真实。而同样的,记忆也具有欺骗性,我们对他人的讨厌、喜欢、认同、尊重等,都会自动为其组装一份相关的记忆,这份记忆是否存在偏差却不得而知。碎片化记忆往往会变成一份证据,加深我们自己所认为的,使我们更难看见真实的自己、他人和世界。

三、看清真我才是人生的开始

人产生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支撑它行动的理由。假我所生成的正向动机会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保护,这让每个人看见真实的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往往会因为不能自知而反复犯错。

就像上面那位女学员的案例,她的正向动机是“为了家庭和睦,我一定要对他严格;我是正确的,我必须要管着他,这样他才不会出轨”,当她活在假我提供的这种正向动机中的时候,生活就很难发生太大改变。

这位学员的假我,是一位负责任的、为了家庭付出的、为丈夫考虑、容易受伤的女人,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妻子,所有的一切都是她丈夫的问题,这就是她行动的理由。而她的真我,其实是一个只考虑自己舒服与否、任性的、情绪化的、挑剔的、控制欲强的人。

无论真我还是假我,都是“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不想让他人知晓的瑕疵一面,会偷偷地将其隐藏起来,自我欺骗后,就连自己也无从得知。虽然假我提供的正向动机也存在一些好处,比如它会让自己更有认同感,坚持自我的选择,同时也会得到力量。当外界情况很糟糕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这种舒适感就是正向动机带来的。但是,生活往往会因一个人对正向动机的坚持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自认为的自己,就是假我;一个是事实中的自己,就是真我。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编织一个幻想中的自己,就像那位女学员一样。在正向动机下,假我会使用自认为正确的选择性记忆,为自己不断找出证明自己正确的理由并乐此不疲。

每个个体外界的领域如家庭、事业等为什么总会出现问题,就是因为这些领域都是“我”的投射,关键在于“我”本身出现了问题。但是假我会使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他通过正向动机给每个人提供正确的理由,让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经常性地自我欺骗。

很多人都活在这个自己营造的虚假世界中,不断地美化、包装自己,一味地坚持主观看法,自认为出淤泥而不染……这会让他们感觉很安全。虚假的世界里面歌舞升平,真实的世界却是枪林弹雨,但是他们仍然乐在其中。

当自己的眼睛模糊时,就看不见清楚的世界;当自己的心清澈了,才能洞察到外界的规律。终归会有一天,假我不能再欺骗自己的时候,你需要直面事实,你的真我才会逐渐浮出。过程虽然艰辛,但有朝一日,当我们有能力看见真我时,便会每时每刻都能正视自己当下的正向动机,并开始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修正自己,这样才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根本变化,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 n7OzTb5M1OiY5RfbUXlOrt0MXItGViqgKTXjvdTk6gtIqabliVfFIicBikSdWG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