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至今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与此同时,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11℃,且最暖的七个年份都出现在2015年以后,其中2016年、2019年和2020年位列前三,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实现绿色低碳的经济复苏逐渐成为国际共识。能源与气候智库(ECIU)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已经有136个国家做出净零排放承诺,覆盖全球约88%的碳排放、90%的GDP以及85%的人口;在其统计的2000个全球大型企业中已经有682家提出净零排放目标。在此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国际公认的气候战略重要机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也对碳市场发挥的作用予以厚望。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29个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覆盖全球超16%的碳排放。同时,至2021年全球有超过30个碳信用机制运行。2021年,国际民航组织(ICAO)还启动了首个世界级行业强制碳减排市场——国际航空碳抵销和减排计划(CORSIA)。2021年11月结束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也已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达成初步框架,确保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全球实现“确保将较工业化前水平的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提供新的市场机制。
从《京都议定书》的积极参与者、追随者到《巴黎协定》的积极推动者、引领者,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发生了鲜明转变,这一转变在我国碳市场实践中也可见一斑。从21世纪初作为东道国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单边参与国际碳市场,到2011年起逐步在国内开展八个试点碳市场建设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建设工作,再到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并于同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我国对碳市场的探索实践已走过2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在此背景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纷纷将目光投向碳市场,希望加强相应能力,抓住碳市场带来的新机遇并做好风险识别与应对。但由于碳市场专业性较强,且经过多年的发展,碳市场的理念与实践也在不断丰富、深化,对碳市场缺少了解的人士常常难以理解相关信息,更无从下手。
因此,中节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基于对碳市场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编制形成本书,旨在通过系统搭建碳市场基础理论框架、梳理分析全球碳市场与国内碳市场2021年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碳市场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各相关方了解、参与碳市场提供参考。
编者尽最大努力精心研究编制本书,但碳市场知识体系庞大,有关内容日新月异,且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