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

一、本节引言

消费信贷起源于欧美国家19世纪的借贷消费模式,是通过提前预支日后的收入进行超前消费的行为。在我国,这一消费模式从20世纪末起步,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虽然在规模、管理乃至消费观念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凭借着庞大的消费体量,我国消费信贷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

(一)引入期(1998—2009年)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中国为了带动经济,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1998年,《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和《关于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应时而生,旨在将消费信贷发展为拉动经济的另一大方向,要求四大银行积极开展针对广大民众的信贷业务。这也标志着中国的普通大众与信贷消费业务的正式相遇。

在引入消费信贷初期,大部分业务主要为住房贷款、购车贷款之类的长期借款,而且当时的办理手续较为严格,仅有少部分高收入、高净值的人群有机会参与。虽然中国银行早在1985年就发行了我国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但实际上使用者寥寥无几。2000年以前,消费信贷行为主要发生在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及企业之间,普通大众还未曾接触信贷,甚至不了解信用卡。在发展消费信贷相关政策推出之后的10年内,我国居民逐渐意识到消费信贷的作用——能够提前预支自己的收入,并进行前瞻性的消费行为。也是从这一时期起,中国百姓买房、买车、日常消费开始逐渐采用信贷支付方式,年轻人更是如此。

如表1-3所示,1997—2008年,中国消费信贷的规模从172亿元增加至37267亿元,年均增幅超过58%,且占人民币贷款总额的比重提高了12.08%。但从2004年开始增速放缓,且在2008年出现了回落,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

表1-3 1997—2008年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

中国消费信贷的引入期实质上是中国人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的一个转折点。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信用水平可以为自己带来超出目前收入的消费行为,有助于及时抓住投资机遇,以及分担当前的现金流压力。这为日后中国消费信贷的落地开花拉开了序幕。

(二)成长期(2010—2017年)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为了维持国内经济增长趋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于2009年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国内的消费金融进入“成长期”——市场的铺开及政策的放宽。

消费信贷市场的快速增长给国民及国家带来了红利。首先,消费信贷对于国民的“普惠性”大幅提高。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陆续得到授权,在全国16座城市发展试点消费信贷业务。截至2017年获得银监会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增至22家(见表1-4)。虽然这些公司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琳琅满目,但基本都具有“小额”“快速”“无抵押”的特征,这三个词也成为当时消费信贷的主流广告词。

表1-4 截至2017年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目录

2010年后,我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是在这一时期,消费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消费信贷向广大民众铺开,在消费信贷的可得性上,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逐渐向欧美等发达国家靠拢。此外,我国消费信贷涵盖的业务范围也更加广泛,包括医疗保险、综合消费、教育助学金等多类型的业务。在消费信贷的助力下,我国的消费经济得到刺激,市场经济再次充满活力。

2015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信贷走进人们的视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为特定消费群体提供了便捷的消费信贷服务。全国各地的民众通过手机App,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能获得一笔消费贷款,而且门槛极低。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繁荣。

(三)调控期(2017年至今)

消费信贷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例如过度消费、高利贷、校园不良贷款和欺诈等。张婕(2018)提出,在这种背景下,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举措,旨在规范当下快速兴起而缺乏监管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在这一系列文件颁布之前,消费信贷中存在的漏洞使得民众或企业的利益受损。2015年,四川成都警方抓获两名涉嫌利用互联网信贷套利的嫌疑人,其利用受害人以京东白条额度套现的意愿,骗取受害人的现金财物。此事一出,京东方面也升级了违规交易的检测系统,尽可能拦截可疑违规消费信贷支付,以免消费者受到损失。2017年3月,马上消费金融泄露用户信贷信息的行为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处罚,其未经客户允许,将客户的信用贷款额度、征信调查背景等私人信息泄露给其他公司,换取高额利益,给信贷用户造成了巨大损失。

朱太辉等(2020)提出,浙江银保监局于2019年9月17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其重申了对于持牌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不包括房贷、车贷)的流向、用途及与其他平台合作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并点名要严格管控信用卡业务。虽然这是一份地方性监管文件,影响范围有限,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的监管态度。因此,未来必定会有更多地方监管部门跟进,让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更加规范。

三、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

(一)市场规模

2010—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从0.68万亿元发展到37.89万亿元。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度小满金融科技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去除房贷,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2.34万亿上涨至2019年的超过13万亿元,增长速度在2014—2016年稳定保持在20%左右。特别是在2016—2017年,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迎来了超过60%的增长,但在紧随的2018年下降至25.1%,而2019年前3季度更是降至17.4%,如图1-9所示。因此,预计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在未来5年可能会放缓。

图1-9 2012—2019第3季度中国信贷消费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北大光华,度小满金融科技.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R].2020-01-07.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民消费突然下降、经营企业亏损使得消费金融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疫情对消费信贷市场的两个直接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下降和线下消费受限。首先,疫情期间全国劳动人口失业率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国内失业率为5.3%,2月失业率达到6.2%,成为近3年来“就业难”的又一高峰。失业率的上升导致国民收入下降,限制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信贷消费市场缩水。其次,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许多线下行业的消费。2020年第1季度,许多零售、餐饮行业无法正常营业,一些企业因库存、店租、职工薪酬等负债累累。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倒闭,经济增长放缓,消费信贷再次受到严重冲击。艾瑞咨询(2020)的调查表明,疫情期间,我国超过50%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减少了50%以上,在现金流环节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但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迎来了逐步复苏和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结构

高一兰等(2020)提出,当下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三大主体并存的消费金融市场结构。

商业银行主要提供传统的信用卡和信用贷款两大消费信贷服务。借助银行自身稳固的资金基础,其多提供大额、长期的消费信贷,如购房贷款、购车贷款、信用卡等。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有向互联网小额信贷进军的趋势,例如银联的云闪付在2019年年初投入大量营销成本,复制蚂蚁花呗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模式,抢占市场份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未来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可观市场。

消费金融公司是具有银监会授权的持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贷款额度介于商业银行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之间,业务同时覆盖线上和线下,信贷可用于消费购物和其他场景。目前由于牌照申请门槛较高,截至2019年5月底,我国共有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拥有小额贷款牌照,面向的客户群体是庞大的个人消费者。由于网购和线上支付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低门槛地使用这一金融服务进行日常的网购。而大数据技术更是能够分析全球各地的用户数据,进行高度精准的风险控制。刘嘉宸(2018)提出,蚂蚁花呗可以根据3亿多用户的网购情况、支付习惯、信用风险等综合考虑,通过大数据运算,结合风险控制模型,授予用户500~50000元不等的信用额度。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主打的信贷产品借助银行较低的融资成本和稳定的资金来源,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大额的信贷。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拥有适中的资金成本及快速审批的优势,但当前的规模并不大,客户群体较窄。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则依托大数据和智能风控,较好地把握住了小额消费信贷用户,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但同时也要克服资金来源不稳定、运营成本过高的困难。具体情况见表1-5。

表1-5 我国三大消费信贷主体的市场概况

(三)市场分布
1.主要地域分布

我国消费信贷的市场分布大致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华东地区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最为庞大,2018年的市场总份额达3.94万亿元,总体占比为33.4%,远超其他地区。其次是华南和华北地区,2018年的总份额约1.7万亿元,总体占比为15%左右。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2018全年信贷消费总额为0.63万亿元,占比仅为5.26%。

2.主要业务分布

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业务仍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约占68%,其他消费信贷占32%。2016年后,以个人房贷为代表的长期信贷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增速放缓,而去除房贷和车贷后的短期个人信贷才是真正反映中国信贷消费市场走向的关键,其比例由2000年的不到10%上升至2018年的32%。这反映出我国居民在日常消费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信贷,且信贷市场分布逐渐向着“小额”“快捷”“灵便”的趋势发展。

3.用户特征

《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调研》从年龄、收入、受教育水平3个角度分析信贷消费用户的特征。该调查发现,中国信贷市场的用户年龄偏年轻。18~29岁的主要为在校学生和刚就业的年轻人,占比为37%;30~39岁群体占比约为30%;40~49岁的中年人群占比为34%;而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群很少接触信贷消费。由此可见,消费信贷用户在除中老年群体之外的各年龄层次的分布较为均匀,这表明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都有不同的信贷需求。

在收入分布上,月薪2000~4999元的用户群体占比最大,超过70%,其次是月薪5000~9999元的用户群体,而月薪2000元以下及10000元以上的用户群体消费信贷需求较小,占比低于5%。总体来看,月薪5000元以下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呈增长趋势,5000元以上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呈减少趋势。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专科生占比最多,超过57%,然后依次为本科生(32.4%)、职业学校(24.7%)、高中或以下(20.8%)。研究生或以上的用户占比最少,低于3%。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用户群体较为分散,且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占比最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收入水平与学历高低有关,学历越高的学生平均收入越高,更能负担自己的消费支出,因此信贷需求相对更少;另一方面,可能研究生学历的人群对个人财富管理更为保守,因此对信贷的需求更低。

综上所述,中国信贷消费的主流用户聚集在70后、80后、90后,月收入在2000~5000元,拥有专科或本科学历的群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贷消费市场的用户群体年龄分布较为均衡,收入水平分布上中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与引入期仅有部分高收入人群参与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了。这充分说明当下信贷金融服务的普及度较高,即使是学生和低收入人群也能够享受,可见借贷消费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TZItfz5mbi7U8Ug+peX5+nCPd2bsij4zThWnF3V0TXouaU/pJkz64+6rnjMro/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