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案例分析,技术创新、专利、标准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有技术创新的成果,然后有专利,最后专利形成标准,在市场上应用。那么,在三者的转化过程中,有哪些外部干扰影响着三者之间协同转化的效果和效率?基于对现有文献的阅读和对现实案例的调研分析,本书将对以下五个研究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1: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系。
依据熊彼特范式的创新阶段非线性模型,从创新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在“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市场转化过程中,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关系。
问题2: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影响要素。
根据“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转化进程,从技术、市场、政府、企业四个层面,探讨影响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键因素。
问题3: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核心问题。
根据“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转化进程,从创新成果纳入专利、在标准中引入专利、标准与专利结合、标准中技术要素与专利关系等方面,探讨三者在转化进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关键性的技术、市场、管理、政策、法律等问题。
问题4: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路径。
根据“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转化进程,按“方式→路径→模式”的研究思路,从标准化形成的市场机制、法定机制,探寻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具体路径和过程,并对各种转化方式、路径、模式的典型特征、机理、实施策略、实施条件等进行探讨。
问题5: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
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推进策略:一是企业层面的三者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具体从技术、市场、微观管理等方面展开;二是政府层面的三者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具体从宏观管理、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等方面展开;三是行业协会层面的三者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具体从技术支持、行业管理、政策援助、法律咨询等方面展开。
由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是按“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单向转化的,因此,本书根据“协同转化关系分析→协同转化影响因素分析、协同转化核心问题分析、协同转化路径分析→协同转化推进策略”的逻辑思路,从三个层面(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五个方面(技术、市场、管理、政策、法律)展开了探讨(见图1-1)。
图1-1 研究框架与思路
本书的研究是在技术、管理和法律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下进行的,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统计和数学等不同学科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不仅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更多地涉及了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文献追溯法。
本书采取文献追溯法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有关技术创新、专利、标准方面及其相关领域方面(创新、专利、标准)中的文献进行跟踪,重点放在对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成果的跟踪上,一是有关专利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二是有关专利权限制方面的研究;三是有关技术创新、专利与技术标准关系的研究。
(2)专家访谈调查法。
研究项目中一些有关影响要素、核心问题、专利管理等方面客观事实的内容需要通过专家访谈调查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信息。同时,将就研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更具体、更精准的调查与资料收集。
(3)逻辑分析方法。
要客观地把握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标准的辩证关系,探索它们的转化路径、推进策略,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借助于逻辑分析方法,可以做到从成功与失败的个案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经验;从调查问卷数据处理中推导出有益的信息;从已有文献成果学习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启示。
(4)系统科学分析方法。
一是借助于协同学理论思想和生命周期理论,依据熊彼特范式的创新阶段非线性模型,探讨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关系;二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所具有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目标、多准则”的系统分析功能,分析、筛选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核心问题。
(5)案例分析方法。
有针对性地分析一些国内外典型的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案例,从中归纳和总结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可行路径和策略,以及转化失败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