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不分离

爱因斯坦在他所处的时代就比其他人看得更远、更深,不仅是在空间、时间、物质、能量、光和重力上,还深刻意识到盲目的欲望和情感依附效应,以及这一效应在解决他称之为分离错觉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位拉比 曾写信给爱因斯坦,称自己十九岁的女儿因为她妹妹去世的噩耗感到非常痛苦,她去世的妹妹是一个“无辜而漂亮的十六岁小孩” ,拉比曾试图安慰女儿却没有任何效果,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

人是我们称之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并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人类感知自我的身体、思想和情绪,就像这些是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互分离的一样——也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视性错觉。这种错觉之于我们就像是囚笼,将我们困于自己的欲望和对身边少数亲近之人的感情中。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自我从这一囚笼中解救出来,拓宽我们怜悯之心的疆域,将所有生命和整个大自然拥入这一美好的感觉之中,没有人能够完全达到这种层次,但是为之而努力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释然,是内心安全感的基石。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释然和内心安全感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还强调自己深切感受到我们被分离错觉所折磨,无论是与自己分离,抑或是与别人分离,他深深明白苦难植根于此,想要抵御苦难就需修习怜悯之心。

他用整体性的眼光看待整体,用释然的态度对待错觉,他悟到的是……怜悯之心。我们是否能够要求自己也用完整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而觉知到我们通过分离错觉才能明白,其实自己和他人所设的囚笼实质上并不存在。

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能否拓宽自我怜悯之心的疆域,“将所有生命和整个大自然拥入这一美好的感觉之中”?是否能将我们自己拥入怜悯之心的怀中?

为什么不可以呢?

毕竟,这是一种修习,并不是一种人生哲学。这种修习是从自我的感知错觉、割裂、妥协和虚幻中醒悟,是将自我从看似“孤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而实质上从深层次而言我们的确是“孤立”的,是不留痕迹地交织在整体中,在这里,在这个时刻,在这个地方,和呼吸一起安在。

*

啊,不能分割,

即便是最微小的分割也不能

逃脱星球法则之外。

内心——究竟为何物?

若不是变幻莫测的天空,

那就是呐喊,如鸟儿在深渊,

如那归来的风。

——里尔克 u3ixPi3vCh8XxRZY0PPhpEN1Fs/z6R6OKnGugiEEx/GtV1GdFCw0ZjoOVUJ/CF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