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现状

1.2.1 政策标准逐项落地,有序推进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进程

自201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列管理政策,逐渐形成了“顶层制度-溯源管理-行业规范-试点示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并逐步落实相关政策举措,推动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规范发展。进入2022年,我国持续加强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重视,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包括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金属污染防控以及危废环境管理等方面,深入聚焦布局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明确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减轻环境污染的良性促进作用。另外,随着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回收利用细化管理要求迫在眉睫,因此,《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已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中。

随着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进程推进、技术工艺创新以及产品应用推广,行业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创新性需求持续增加,我国也逐渐发布多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与回收利用相关的国家标准有16项,行业标准20项,主要为推荐性标准,涉及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及再利用等多个环节,其中,梯次利用系列标准的梯次利用要求、产品标识和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放电规范已于2022年开始实施,为梯次利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标准化依据,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的重要支撑。

整体上,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和标准发布实施进度与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进程正协同推进,常态化管理制度促进我国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

1.2.2 溯源管理持续优化,相关责任主体有序纳入溯源体系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上线“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溯源管理平台),以编码为信息载体,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溯源管理。依托国家溯源管理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构建了国家和地方两级监管机制,为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截至2022年底已将超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纳入溯源体系,累计装机配套电池包超1860万包,累计装机电量超708GW·h。从年度溯源情况来看,2022年国家溯源管理平台接入车辆达到588万辆,装机配套电池包超622万包,装机电量超288GW·h。截至2022年底,国家溯源管理平台车载管理模块注册汽车生产企业合计488家,以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企业为主。回收利用模块已注册企业790余家后端企业,其中回收拆解企业470余家,综合利用企业350余家,部分后端企业可同时具备拆解、梯次和再生能力,各环节相关责任主体有序纳入溯源体系。

1.2.3 回收网络加速建设,多方发力畅通废旧电池回收渠道

我国动力电池多元化回收网络正在逐步构建,并不断强化监督管理,畅通回收渠道。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通过企业自建、合作共建等方式,积极建设回收服务网点,截至2022年底,在全国已建成10000余个回收服务网点,可实现全面覆盖,就近回收。同时,行业内企业不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拓上下游合作,逐步延伸产业链覆盖,尝试形成从电池生产到电池再制造的闭环。以格林美、中远海运等为代表的再生资源利用、仓储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形成了“重点区域集中贮存+周边地区网状收集”的回收网络格局,格林美依托自身全国16大产业园布局优势,在全国建立回收服务网点超130个,与570余家主机厂、电池厂、运营商及报废汽车拆解企业等各环节责任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全国性回收渠道。此外,一些第三方行业机构也探索建设了“互联网+回收”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回收模式,如长沙矿冶研究院上线的回收共享平台—锂汇通,通过线上牵引、线下网点与物流优化的支撑,形成“废旧电池残值评价-交易-检测分级-破碎加工-物流优化配送-数据服务”的一站式电池收集服务。

1.2.4 骨干企业培育壮大,众多企业积极布局回收利用产业

废旧电池回收量逐年增长,回收利用行业快速发展,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我国持续培育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同时,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相关企业加速进入,产业布局逐渐完善。截至2022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公告发布4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共计84家企业入选,其中梯次利用企业44家,再生利用企业32家,综合利用企业8家。前四批入选企业已覆盖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55个市(含直辖市),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南、安徽和江西等省份,覆盖区域合计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九成左右。随着企业持续强化攻关关键技术,平均回收率不断提高,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颇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池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截至2022年底,全国120余家梯次和再生利用企业累计回收动力电池22万余吨,其中约32%的废旧电池进行梯次利用,主要应用于低速车、基站备电及储能领域,约68%的废旧电池进行再生利用,2022年回收的金属量占当年生产所需资源量的3%~6%。废旧电池退役量逐年增长,回收利用市场前景广阔,新进企业类型不断丰富,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铅酸电池回收、环保等行业企业也纷纷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外资电池企业也高度关注中国废旧电池回收市场,加速布局相关业务。

1.2.5 研发创新持续加强,新理念和新技术已逐步推广应用

各研究机构及回收利用企业积极研发并布局各项创新技术,为推动行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预处理技术方面,废旧电池安全、高效拆解是实现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行业内先进企业已将新技术和新理念运用到电池包拆解中,如机器视觉识别、柔性混流拆解、拆解深度智能决策和人工智能(AI)拆解等技术已在逐步运用。梯次利用技术方面,行业内主要聚焦在寿命预测、检测分选、电池均衡等关键技术方面,但产业化应用还未大规模普及,关键技术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如快速准确的性能评估技术、低成本的分选重组技术、在线安全状态预警技术。再生利用技术方面,再生利用工艺相对成熟,全流程以湿法冶金为主体,并已研发出工艺联用、全组分回收以及选择性提锂等技术手段,改善了传统湿法回收和火法回收的不足。同时,国内对于废旧电池中金属的回收率和湿法排放废水的循环率已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再生利用行业也不断提升有价金属的回收率,部分龙头企业甚至将锂的回收率提升到90%以上。但目前关注点已向大力发展开发清洁绿色高效的回收技术迈进,并逐渐优化简化回收工艺,走上节碳减排的发展道路。 ja9RLGHMJ1QER8fzxxjfCrkzYdmUc+FrnKQ3Zpssy11Z+MqcY73IkizCWpJTgA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